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2023年01月14日 晴


2023年01月14日 晴

今天是一月待在台南的最後一個晚上。明早會動身先返回台中,之後回埔心和父母親過年。寫這段文字的稍早也和母親通了電話,完成日常的問候

學期結束的假期去了一趟「台南美術館」。如此一來,北美、高美、國美、「南美」都算是去過了一遍了。(感覺好像完成了什麼成就?)南美館分兩區,一館是舊有日本時代警察廳改建,後廂房的部分有進行整修,做為更大的展示廳。

二館是新建築,如果粗略地來說,和北美的造型有點類似,走一個現代建築,幾何組裝的樣子。兩個展示場都算不錯,空間舒適、環境造景美觀,還看到不少人在場館的內、外拍照(還有不少學生來拍畢業照)。

看展算是半走馬看花,畢竟我的藝術鑑賞還有待加強……不過看了兩個跟原住民有關的藝術展,還拍了幾張照。為了換贈品,還幫「日常取向──當我們位生活切片」展覽打了卡。

用自己寫的打卡文來權充展覽心得的結語

(圖片為藝術家賴威宇使用路障、三角錐、禁止標示的裝置藝術)

網路上有張漫畫是這麼畫的
一位日本人很自豪的說:我們的馬路鋪的很平!就算是放顆球都不會亂滾!
說罷,真就放了顆乒乓球在路上,果然靜如止水,未動分毫
台灣人聽完,嗤之以鼻:哪有什麼?我們的馬路也鋪的很好!放顆球也不會亂滾!
然後,便將乒乓球放在了馬路上眾多坑洞中,那個剛好裝的下乒乓球的位置。

「修路」似乎是台灣交通的「尋常風景」,不論晴雨、不論忙閒,總會在各種預料之中、預想之外的地方,看著馬路被各種工程車、路障、機具給包圍—不管是管線檢查、花木修剪、鋪面重整……記憶當中,台灣的馬路似乎無時無刻都在「維修」的狀態。

「修路」成了一種台灣交通的日常,但我們的「行路」是否因此更佳的順暢?

====

父親寫了一首現代詩作為迎新辭歲。這邊也抄錄下來,作為新一年、下一學期的開始。


歸零

回到最單純的童心
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
所有塵俗煩慮的積垢
都隨冬雪消融
化不掉的都是美好

記憶像一條清澈的溪谷
有魚群快樂自在的嬉遊

初春猶帶微寒
心底那顆美善的種籽
已穿透層層暗枷
露出新芽 鮮綠的嫩尖
懸吊著璀璨的珍珠
百鳥婉轉吟唱
泉流崢琮叮噹
處處都是生機
萬物欣欣昂揚

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2023年01月11日 日記

2023年01月11日 晴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在考古所的生活,就過了一學期/四個月了。伴隨著今天將標本歸還給系上之後,這個學期正式畫下了一個句點。

前兩天母親問了:這個學期學習的心得是什麼?老實說一時要講還真的說不上來,一來學習的內容大多和「研究」有關,但是過去跑考古工地,著重的是「決策」和「實務」(而且這些東西都是工班長輩經驗的傳遞),所以第一個最大的衝擊就是學術內容的部分:過去考試所念,大多囫圇吞棗的先記誦下來,實際上裡面的內涵為何?也是上了課才知道細節。再者是對於「考古」的重新認識,這學期重新回頭上了陶器和石器,這才知道對於「考古研究」裡面有很多的面相可以去討論,而以前我的思考可能都還太過僵化或是太過單線,也無怪乎日前有和清華大學邱鴻霖博士詢問過我以前投的研究設計,他會很直接地說「先去唸過研究所再來談」,其實也沒說錯。(雖然我覺得現在我的思考還是太單線太僵化…,不過念了一點書之後,應該是寫得出「考古學界的語言」了)

第二個不算是衝擊,但是是整個學習過程裡面比較溫暖的一件事:因著幾堂課有集體活動,以及時常在學生研究室一同吃飯、談話、討論的關係,算是和同學有不錯的相處,也很謝謝他們包容我這個中年人,讓我新的學生階段不至於太過和大家格格不入(還是這其實反映了我還是很幼稚?)。真要說最大的差異就是真的身體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燃燒了……這次的期末依賴著年輕人看著日出寫作,心裡很是過意不去…前幾天過35歲生日,請了同學一起吃飯,算是我對他們的一點微薄的回饋吧。

第三個是反省。開學的時候寫了一些關於研究所生活的「紀律」──何時做些什麼事,該幾點睡、做運動之類……不過後面因為新的習作和課程,老實說也都有點發生變卦了,希望回台中前和回台中後的這幾周可以有比較好的調整。


總之,第一個學期算是順利度過了,新學期之後有新的挑戰,希望也能像現在這樣,不求表現優異,但求四平八穩。未來還有很多不確定性,需要做的,只有堅實自己的能力了。

新春的第一篇記錄,寫給念完一年級上學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