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PTT 電影版)
2014/09/07
原訂今天北上觀影《記憶傳承人》,礙於電影的放映時間,改選擇最近較為火紅得《露西》。
90分鐘的娛樂片,在盧貝松導演的操作下,自是絕無冷場。而其中電影與言所育涵的深義,我想版上的諸多大大也多有精闢之見。不才在這邊就幾個項目,來分享我的觀影心得,而標題和之前寫作《總舖師》一樣,不加入好惡的成分,如果有興趣觀影的鄉民們,再自行決定吧:
1、劇情的矛盾性。
第一個部份要說的,是其中某些細微的「瑕疵」。第一個部分時開頭史嘉蕾和阿Ken接觸時,阿Ken回撥電話時,首先說的是「中文」,但是為何走下來的卻是「韓國人」?當然可以回護的說,也許這些小弟裡面有人可以講中文,但是為何在語言上不一以貫之?這是一個矛盾。
第二個矛盾和某些版友一樣,為什麼當史嘉蕾開始「全知全能」,並且回到晶華酒店復仇時,她並沒有直接殺了老大?這邊當然可以解釋說:也許在當下,最急迫的是她希望可以真正的進化,所以對她來說,獲取情報才是最重要的,殺戮已經不是重點了。但是在這之前她的駁火又是為了什麼呢?而到了法國的醫院,她也如願以償的拿到所有CPH4,那為什麼沒有對這些黑幫順便繩之以法?這也是其中比較細微的瑕疵。
2、台北行銷?
第二個部分是Lucy一片在台上映時最大的賣點:取景台北。不少新聞媒體也因此說了:這樣的好萊塢電影,讓台灣得以在世界各地曝光。不可認的:三軍總醫院、汀洲街區、台北101、晶華酒店…這些,確實也是台北地區重要的地景。透過電影的包裝,讓觀影人也有某些地緣上的親近度。
但是這些真的是行銷台北嗎?我個人抱持著疑問。
最直接的一點:怎麼好好的晶華酒店,居然成為亞洲黑幫販毒的基地!?而關押史嘉蕾的海產店,居然也是地方角頭的根據地,還有相當強大的武裝!?而史嘉蕾和室友在郊區合租的,還是狹小、擁擠的舊式宿舍。那,這樣的幾個重點橋段,行銷的台北,是怎麼樣的台北呢?
當然這樣的說法是比較苛刻一些,畢竟如果說要取景,各個地方也都適合,娛樂片要的也就是某些基礎的敘事,至於用在何處,也許導演自有安排吧。
(題外話:話說史嘉蕾逃出生天後第一個吃的東西是蔥油餅,然後看完電影後一家三口的午餐也是蔥油餅…這我覺得就是很成功的行銷了~XD)
3、愚昧與理性的反差
第三個部分不算是影評,到是某種借鏡,這是今天和我父親討論出來的一個特點。版上有大大說了影片中「愚昧與理性的反差」,也就是那句劇中台詞:無知會引起混亂,但知識不會。所以當史嘉蕾發現自己可以參透萬事萬物時,點了杯香檳「敬知識」,但相對於她在外頭的駁火、飛車追逐,還有最初她遭擄無助的情況…等等,有其對照性。
我要說的是其中的一項電影元素:就是當史嘉蕾被綁架的時候,畫面不斷切換到摩根老師在課堂上講述「腦神經科學」。其實這類型「講堂授課」的學術畫面,在好萊塢電影中也是屢見不鮮。諸如《達文西密碼》的符號學、《明天過後》的洋流變遷,都是這樣的橋段,雖是理論敘述,卻不覺枯燥乏味。當然深刻與否暫且先不談,但是反觀亞洲區,或是台灣的國片,有這種「理論敘事」的操作卻相當的稀少。其實,有這種「講課性」的劇情,必然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學術背景,而在台灣的電影製作上,能否有這樣的書寫?也許是日後的國片可以去嘗試的地方。
4、既有的電影元素
最後我想說的部分是一些在Lucy裡面既有的元素。
(1)、當史嘉蕾的智力已經全面開發時,她來到億萬年前,和「猿人Lucy」見面,用了「上帝傳智慧於亞當」的畫面,這個畫面其實很符合西方的意識形態美學,我想在《ET》一片裡面也是相當經典的橋段
(2)、當史嘉蕾的智力已經全面開發時,她的生命卻也走向了「消失」。這點和《香水》以及《海上鋼琴師》的結局有點類似,當葛努乙調出最終極的香氣時,他的結局是「消亡」,人們說千九的琴藝以是登峰造極,但最後也是選擇「與船共亡」。這樣的敘事方法其實比較保險。畢竟就像摩根老師在課堂上說的:100%的最後會發生什麼事?我們也不知道,一切都還在假說階段。使用這樣歸零式的結尾,留有想像空間,也不會太過武斷。
當然電影的動作元素,還有某些帶有哲學命題的內容,也是這部片子,90分鐘不覺冷場的一點吧。
以上雜亂的心得,就教於電影版上的諸位前輩。若有疏失,還請不吝指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