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3日 星期一

20230213 一段關於寫作的備忘錄

這是一段備忘,寫給自己想完成的事情。

老實說我算是一個很有表現慾的人。回顧我自己的生命,我總會在很多場合想說些什麼、想唱些什麼、想演些什麼……,對於一個人際孤寂的生命來說,一來想吸引注意,找到朋友同伴;二來想證明自己,也有這一方面的能力。

然而,隨著年歲的累積,這樣的慾望雖然在,可是實踐的力氣卻越來越小。是生活的煩忙?是體力的下降?還是單純的疲累與怠惰?可能都有。但是會寫這樣的一段話,就表示:我還沒忘記。

從《巨浪的起點》出版以來,對於「出版與報告」這樣的模式感到蠻喜歡的,有一種正式和社會面對面的感覺。確實也在這樣的過程裡面和不少社會上的青年相互交流,生活的觸角也變多了。在之前的幾部出版品都是「編輯」,這次我希望可以有「著作」,所以寫作成了一個想法。

只是寫些什麼?就成了一個問題:寫作並非難事,如同今天的影音創作,但是值得反覆看得「好」作品的產出,就不那麼容易了。

從《做工的人》的啟發,自己想了幾個可以執行的寫作題材,這也是這篇備忘的目的。

許文雄(許達然)老師的散文給我很重要的啟發,而父親從映真先生以降的寫作也影響我自己書寫的思維:我認為寫作要有思想深度,也要有社會現實的反應,另外要呈現的出寫作者的「特色」。

從此出發,我想了幾個題目:


一、逝者日曆
Jane在東海很要好的一位資源教室/學生諮商中心的師長,在每年生日的時候都會寫一篇「遺書」;烏拉圭作家加萊雅諾的作品《歲月的孩子》以每一天(366天)為標題,寫了數篇的小故事。

這兩件事給了我一個啟發:在歷史學「列傳」的傳統與近代「歷史上的今天」結合下,能不能有一個以「逝世日」題材的短傳記寫作?

這樣的寫作不是偉人紀念,但我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形式,如同Jane這位老師一樣,讓人知道生命的意義,以及一個人對於歷史的影響。

這個題目日前在Facebook上寫過幾次練習。學者、政治人物、作家、演歌星(像是鳳飛飛,這個我寫的還蠻滿意的),如果參照加萊亞諾就是要寫365個人,不算小數目。

這樣的選題會讓我想到「史漢比較」。太史公的紀錄包含了「引車賣漿者流」,但是在班家的工作後,正史成了「帝王將相的譜碟家世」。小人物的寫作則是在近代,也有受到年鑑學派的影響,成為較為新潮的書寫。

什麼樣的人應該被記住,反映了寫作者的立場,也反映了寫作者對於社會結構的觀點。這也是我想訓練我自己的地方。

二、流經城市
這個題目來自親友團體「鹿港囝仔」的幾次工作報告。這群從事地方工作的有志青年第一個工作就是針對鹿港溪/福祿溪的淨溪環境工作。後來也有其他的鹿港青年針對鎮公所在淨溪、環境工作上發表過評論。這個經驗也讓我發現:台灣作為一個被河川切割的小島,不是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它也是一個環境的現實,「水道」其實在台灣社會是很普遍的一種人為建設(不論公、私),早期作為排水、排汙,產生如「臭水溝」這樣的負面形象,現在也因為環境意識的抬頭,不少政府單位都開始著手整治行政區內的水道、溪流。

這個題目就是針對各種大小水道來寫的。目前寫了埔心老家附近的「石門大圳休閒廊道」,還有「台南運河」,未來行經各處有發現合適的水道都可以寫。

對於水道的書寫和城市的發展歷程有關,它的整治也象徵了一個城市對自己現今環境的反省與未來的想像。可以說是台灣社會能夠好好思考的課題

目前有幾個備案:
  1. 桃園中壢老街溪
  2. 台南市竹溪
  3. 高雄愛河
  4. 台中柳川
  5. 宜蘭冬山河

還有留待走入其他城市的觀察

三、百物小語

這個題目的發想來自於外送員摩托車上的「手機遮陽傘」。這個東西的造型有很多,有雨傘、棒球安全帽,當然也有最單純的方形遮罩。上過考古學之後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究竟是「事催生了物」?還是「有了物才有這件事」?這個小東西給了我這個疑問的起點。

選題的方向就不單只是對於物件的書寫。如同大英博物館出的《百物看世界》(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每個遺物都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特色,這個寫作的目標也是這樣。

這個手機遮罩書寫目標大體來說,這個因為外送員長時間待在戶外,又需要避免電話因為台灣高溫曝曬的關係而產生的週邊小東西。反映了「外送與社會結構、生活/產型態的改變」。

第二個有想到的是「悠遊卡」。尤其很多的票券、電子支付都和這個一開始只能拿來做捷運的月票連結到了一起。尤其「波多野結衣事件」也反映了這個東西的普遍性和多功能性。

其他還有很多需要去挖掘和注意的地方,如果就字面來說,那就是100個小東西。這是一個於無疑處有疑的題目,需要很強的創意性來支撐。



以上,留下一個痕跡給未來的自己。

2023年02月13日 日記 晴

2023年02月13日 晴


寫在開學緩衝的一天

不知怎麼搞的,昨晚還是沒有睡好……。今天一早5:45就醒了……原來想說就繼續睡好了,不過一個轉念:今天還有一些小事要去辦,那還是先去跑跑步好了,所幸整理整理,穿上跑鞋,在台南下學期的第一次晨跑。不過沒有跑很長,4000公尺就先休息了。

買了肉包和烤地瓜回宿舍,就著週日買的茂谷柑吃過早飯,覺得頭有點痛,先小睡一下,9:30前往系上,送交大劉先生台灣考古學的加簽單,還碰上了新任所長趙金勇老師。

送交加簽單的同時辦事的碩芳姊轉交一份掛號給我,是小劉先生寄來的,大約兩年前他與幾位研究員和學生合作的「南勢坑遺址標本整理計畫」。其實收到的當下有點錯愕,因為我自己和這次的勞動沒什麼直接的關係,但小劉先生居然特意的寄了這本報告,我自己認為這有點某種「連帶的展現」,手邊多一份資料總是好,針對物質分析的部分同學做了不少討論,可以作為參考。

接著去總圖書館把一些借了太久的書給還掉,同時去期刊室和書架借了孫寶鋼先生寫的關於「電腦考古學」的兩篇文章,在圖書館內掃描存檔,做為以後寫作〈藏諸名山之後〉的材料。另外順便也把〈龍泉村、莊後村,山腳遺址試掘報告〉也掃描了起來,取代之前同學阿民的攝影版。

掃描花了不少勞動力,稍事休息後,去校外吃午飯。四海遊龍的水餃鍋貼又漲價了,日常生活還是有一些辛苦的地方。

午飯後覺得頭痛的緊,所幸回宿舍狠狠睡一覺。睡醒了是午後16:00,還是覺得身體有些不舒服,百般聊賴的在床上划手機摸魚,16:30前後,室友郁凱回房間,相互閒聊問候一聲。17:00,是宿舍熱水供應的時間,起身盥洗,順便把早上泡的內褲搓一搓,身體狀況才稍微好一些。郁凱還玩了最近挺紅的「霍格華茲的傳承」,算某一種跟上潮流(?

17:45,外出吃晚飯。選了比較清淡的鹹粥。然後回房間繼續摸魚……於是就來到了寫著日記的現在。

雖然開學第一週一些師長不會要求太困難,只是這種身體狀況感覺上會跟不上很多學習的步調……下個學期有很多週邊的事情和眾多必修課得修……感覺需要強健的心靈才能渡過……

但就像父親過年的時候說的:「除了賺錢以外,沒什麼事情難的倒我們父子倆!」

我相信這句話。

我也要實踐這句話。

2023年2月10日 星期五

2023年02月10日 日記 晴

2023年02月10日 日記 晴

這是一段帶著一點點羞愧和懺悔寫的日記…

昨天(02月09日)坐中午的火車回到台南,算是先給一小段長假一個簡單的總結。

一、2023年01月15日離開台南,先回到台中整理寒舍,然後和科博館展示組黃旭老師碰面。這次的見面談了一件事情:關於博物館考古遺物數位典藏「近用性」(Accessibility)的討論。初步的設想是針對各家館藏數位典藏設計的使用性做一個使用者經驗的觀察和討論。找了幾篇資料之後,最近聽到辦公室女同學桂華的資訊:文化部預備在三月份展開「文典共構系統」的公開測試;一個是文資局和科博館、史前館、台大…等大約十多間有考古藏品的單位在2017年做了一個「國家考古遺址出土遺物典藏管理系統」,算是現在目前蒐藏性最「全面」的考古數位資料庫。2023年02月07日,和黃老師討論了一下,大體來說書寫的方向不變,還是針對「近用性」去討論,不管資料庫轉換的狀況是如何,而預計書寫時間是二至三個月。希望我這個很容易就沒力的個性可以盡快把這個問題給梳理出來。

畢竟這可是第一次接的訂件啊…

二、01月18日回埔心。算起來這大概是第一次超過半年沒有回到這個自己出生的地方了。而且整整在埔心長待了快要兩週,很愉快的度過了一段舒服的家庭生活。從年三十到初九,家父寫了不少古典詩,記錄了這次春節的家庭生活,預備再用以前相互合作的方式把這次的生活記錄保存下來,文字是都抓下來了,希望可以快點整理好…

這次的過年也算是豐富,年三十回湖口祭祖、年初一去台北看了電影《舌尖上的禪》(改編自日本推理作家水上 勉的散文集《吃土的日子:我精進生活的十二個月》『土を喰ふ日々 わが精進十二ヶ月』)是一部氣氛很輕鬆的電影,不過父親覺得有點可惜,很多細節沒有發揮。我自己是覺得是因為片名翻譯沒有翻得很好,如果可以按照書名來做翻譯可能更貼切整部戲的氛圍。

年初二和父母親出去外頭走走,去龍潭「名人堂花園飯店」吃素菜館「養心茶樓」,接著上大溪齋明寺點光明燈,做了一波高消費;初三沒有特別外出,但是當天氣溫驟降,在家裡圍著火缽取暖;初四和父親的兩位好友,目前在中國就業、生活的袁家夫妻和兩個小女兒一起在中壢「苔蘚視角」咖啡廳書店喝下午茶,我折了幾個以前學過的折紙和小朋友一起玩。

初五和家族:大伯母、堂姊、小姑、大姑父母親三人一同餐敘,也是很久沒有見到這些親人了。然而相見十分,談的大多還是生老病苦的事情。小姑最近動了肺腺癌的一期手術、大伯因為中風,在家裡休養,其餘的都是日常瑣事云云。在二姑和阿婆離開之後的近10年,「昔所牽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飢飽」,也是一項可以寬慰的事情吧。

初六繼續在家裡窩著;初七母親提議騎車出遊,藉著便利的Ubike到中壢一趟,年節期間,有很多店家還在歇業,原定想去吃的一間麵館貼出公告說不再營業了,有點可惜,便去了母親之前說過媳婦是印尼人的炒牛肉店,口味還不壞。回程不騎車,在歷史景點「中壢分局」前坐公車回家。

初八週日,無事;初九母親提議去楊梅「秀才步道」散步,體驗了一下父母親過去假日運動散心的所在,環境還不錯,可是林立的工廠似乎和山色有點格格不入…

初十和十一我自己小規劃,初十自己借了腳踏車去了中壢一趟,沿著「水岸光廊」步道在中壢市區內慢行(不過有些路段其實沒有規劃腳踏車道…)順路買了幾包禮品要回來和同學交換,也自己去了「苔癬視角」「文青」一下(其實也只是在摸魚…);十一北上,去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看展覽,不過說是看展覽,其實也只是很久沒去參觀了,想藉這個機會去看看現在博物館的狀況,途中還經過了由「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舊址」古蹟活化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參觀了攝影展。展示的照片看得一知半解,倒是下面的市集咖啡廳和書籍區挺有格調、氣氛。
在台北還去了「明星咖啡廳」買「俄羅斯軟糖」,原來想多在台北瞎混,母親擔心晚歸,就提早回去了。


三、02月03日和父母親下台中,整理寒舍,也是預備回學校。在台中也一起度過了日常的兩三天:一起去市區買衣服、吃網路推薦小吃、逛菜市場,還和父親的大學同學一起餐敘。02月06日父母親先回北部,原定當天要去鹿港,因天候不佳就在家窩著;02月07日回科博館和黃老師討論寫作方向,同時也借到了4月份考古生活節可以用的陶片和陶罐;02月08日在家一樣窩著;然後就是回學校的日子。


四、下個學期是很吃重的一個學期,課程內容和需要做的事情也不少。有一些事情就先寫在這邊自己備忘吧

1、龍泉村發掘紀錄的整理,我需要在02月12日前完成(13號開學…想做點其他事情…)(雖然今天我整個就是廢了一天…)

2、下學期我需要把我對於「連杯」的研究設計給幾位師長親友看過,徵詢意見。如果合適,那希望二年級提計畫。

3、黃老師的寫作,雖然也不是太急迫,可是這有師長的期盼,不完成說不過去

4、最後是生活安排,上學期給自己寫的規劃,在期末的時候基本上都放棄了…(尤其是運動…),這次課程時間比較集中,希望可以對於這種「略為自由的研究生日子」比較嚴謹而且有提升的生活。


又是新學期的開始了,無論如何,就前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