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於2015/01/22 Facebook版面)
歷史系的出路?-一個「實際的回答」
我是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第52屆的畢業生。
最近我的Facebook上,有個連結廣泛的被諸多同為歷史系的親友分享著。這是PTT鄉民 playasd(蘋果)首先發的問題:歷史系的出路?為自家準備上大學的小孩詢問「如果她將來念歷史系,那她將來可以做什麼?」
其實這樣的問題,大概每一年大學聯考結束或是接近畢業潮的時候,都會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個人在替代役訓練的過程中,也被同梯的同學問過。然而,另一位鄉民hundereins (神奇海獅先生)首先說了身邊同樣是歷史系的親友從事的各項職業,接著花了很長的篇幅,說明了「念歷史的用處與目的」。而這段論述引起不少也在歷史系就讀或是畢業於歷史系的親友深切的共鳴:歷史系不是一個謀職的科系!它是一個對於人格培養、思辨能力有重要影響的科系!
我首先必須承認,當我看到這個論述時,我也稍微熱血了一下,心中表示:對啊!這也不正是我們在學校學的那些,對於我們生命有所影響的那一面嗎!
但是在諸多親友廣為分享的情況下,我開始納悶:為什麼這段論述可以引起這麼多人的共鳴?
我重新思考了這篇文章的回應之後,我猛然發現:這篇文章基本上沒有回答原PO的問題,甚至乎透過這些道德培養、邏輯訓練的敘述,規避了原始的問題。
因為這個原始的問題是:如果她將來念歷史系,那她將來可以做什麼「工作」?
換言之,原PO想問的是:「現今台灣社會有什麼樣的職業,是會使用到歷史學的訓練還有知識延續?」
那既然是這樣,如果我們還是很高尚、很熱血的說:「歷史系不是一個謀職的科系!它是一個對於人格培養、思辨能力有重要影響的科系!」那基本上只是很不負責任地去說:「歷史系的工作,是要你自己去發掘」。
然而真的是如此?
業師陳錦忠先生在學院的近10年裡,最常問的就是這個問題。受業於師,我們時常在課後談的,也是這個問題。也就是歷史系學生在現今的產業結構,可以從事什麼「學以致用」的活動?當然,廣義的來說,一個受過台灣高等教育的22、23歲本科畢業生,其實已經有做為台灣產業後備軍一員的資格,當然有專業性的學科可能會更清楚你的發展方向。然而,歷史系是否到今天才警覺:歷史學的知識,和今天的台灣社會產業結構,是脫節而不合時宜的?
我覺得不是。
所以今天我要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選了歷史系,那你可以選擇什麼工作,讓你所學的知識可以應用在上面。
而我的論述大體分為兩類,第一個是基礎的,甚至可以說是延續中國科舉考試以來的傳統。第二類就是延伸的,或是說應用性的。
第一類-傳統:
「公務人員」
如果硬是要這麼說的話,科舉制度和今天的高普考基本上也算是雷同的性質了。而以往的科舉也是有分科類型,其中就有「史官」的科目,礙於記憶,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但今天在台灣的公務員,其實有相關的科目是要考歷史的(這邊就要說一個,我在中部辦公室當替代役的時候,一個姐姐的桌上就擺著《萬曆十五年》,而且她還看完了…慚愧…)
至於有哪些類別?以下是參考考選部的考試題目類型整理的「考試題目」:
=文化行政、博物館行政:藝術史、世界文化史
=教育行政:教育史
=檔案管理:中國政治史
=史料編纂:史學史、史學方法
=客家行政:客家歷史(羅香林-客家文化研究導論)
=導遊、領隊:台灣史地
以上這些除了導遊沒有所謂公務員職等外,其他都是高、普考皆有。不管釋出等公務員或是高等公務員皆有。薪資方面….就要看職等了,我的印象中高考過了大概就是薦任6等聘,就有三萬塊起跳。
「教職」
當老師可能是文科學生最常被提起的工作,以目前台灣的升學方向,綜合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倫理學的「社會科」,也是歷史系學生的主要參考方向。國高中的教師首聘分別是四萬、四萬五,日後會逐年加薪。
「學術圈」
如果用歷史學的傳統訓練來說,學術研究可能是最直接,也最符合「學以致用」的環境。我們東海的老師們一般如果從助理教授開始聘,薪水從五萬開始起跳。如果後面有行政職,還會有加給。
但是以上這些很「傳統」的職業,其實在台灣現階段的競爭都很激烈。這些職業的穩定性太高、代謝過慢,所以新進人員真要加入這一批工作的行列,基本上要經過很長一段的廝殺,尤其學術圈更是被視為「畏途」:投資報酬率低,消耗心神也高,在我之前和系上老師討論過之後,我們老師也「很」不建議我走這條路(雖然說自己還有點熱情往這方面走就是…)
以上大概是所謂可以學以致用的職業,當然,就歷史的脈絡來說,也真的都是「傳統產業」類型了。
第二類-延伸:
嚴格來說,在今天多元資訊的社會,你在高等教育的專業背景,其實都可以是你日後選擇職業的輔助,也就是前文鄉民hundereins (神奇海獅先生)所說的:透過歷史學在事件分析與敘述能力的訓練,透過這樣的訓練,造就的歷史系學生職業選擇的多樣觸角。然而我個人認為,鄉民hundereins的說詞其實有些薄弱,例如中間其所舉例到:當一個人搬出凱因斯,另一人就搬出海耶克;當一人搬出湯恩比,另一人就以漢娜鄂蘭為例;若這人提及霍布斯邦,另一人就開始舉安德森、史賓格勒、哈伯瑪斯、傅科、阿多諾…等人。作為反擊。
首先必須要說,這樣的舉例或許只是為了便利讀者了解,作為歷史學的研究,必須要有深厚的學養,當然還要能夠活用你所熟知的各項理論,作為你的論述依據,而這樣的論述依據在今天,其實是相當重要的無形資產。但可惜的是,以這些歐美學界,堪稱大師級的人物為例,要做「對等辯論」其實不那麼的公允。不才有幸有一位喜愛閱讀的父親,剛好以上學者的背景都還略知一二。但是「芝加哥學派」和「法蘭克福學派」之間;以及「新馬克斯理論」對比「舊馬克思主義」;還有「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之間如何連結?我就真想請教一下鄉民hundereins的說詞了。
回到正題,因此要說歷史系可以延伸到哪一方面的工作,那首先要先說明歷史系的老師都怎麼訓練學生。
然而說道「訓練」,其實也沒有什麼太複雜的東西,我想歷史系的學生應該有很深的感受:到了期末,你就會有寫不完的作業……甚至是在學期中也是一樣,有些老師每天下課就是課後作業派下,然後下周就要準備交。這種東西其實要訓練三件事:
第一是資料搜尋。學術報告和文學寫作其實有所雷同的事:不管多天馬行空,你還是需要一些東西來參考,甚至是「抄」。問題是,你要「抄什麼?」,這東西就牽涉到你如何蒐集你的情報了。因此在資料蒐集的過程,同時也是訓練個人對於一個問題的清楚認識程度,進一步找到更精確的資料佐證。
第二是資料整理。部分歷史系的學生會告訴你:中國廿五史中,《宋史》的編纂可能是較為失敗的。最大的原因在於,《宋史》的內容大部分是raw data,缺少修飾和整理。即便它保存眾多史料,它還不算是一個及格的史書。因此,第二個要求就是真正能吸收你所蒐集的資料,因此更多的老師會要求學生「summarizes your data」(而業師在以往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這個…),而很清楚地得知資料的特性和內容,基本上已經完成學術研究的一半了。
第三就是在文章裡面所說的「敘述能力」,這點其實包含口說和寫作。因為歷史知識有很強烈的「傳述性」,因此就算博學多聞,不能將自己所知清楚的說/寫出來,其實也是枉然。因此歷史系除了寫,上台報告也很常見,就是為了要訓練這一方面的能力。
因此,如果就以上這樣的訓練來說,歷史系可以延伸的工作性質,交叉三個環節:配合這樣的學術訓練、對應現今台灣社會的產業結構、不同於傳統產業的工作,我個人歸納大概有下列事項:
=新聞評論:比較熟悉的名稱應該是「名嘴」,其實不只是新聞評論,任何談話性節目都可以是歷史系發揮的地方。最直接的實例就是澔平和西屏,這兩個人分別是歷史學專業和藝術史專業。我們所熟知的李大師李敖,也是畢業於台大歷史系。有這樣的實例我想我不用做太多的佐證了。
=出版業:東海歷史系最受人景仰的學長,也是師長,林載爵先生。目前是聯經出版社的發行人。而歷史系也有不少的前輩和現在的同學在出版界工作。
=娛樂設計與創作:歷史劇、三國遊戲等,即便是在今天依舊有相當的閱聽人口,然而這些東西在發行上,「有根據的虛構」還是佔過多的成分,因此如何像丹布朗的各項作品,既有虛,又有實,這就有相當的難度了,我想這個部分也是歷史系學生可以參與的部分。
=古蹟修復:我認識一位親友就是在這個公司工作。由於史蹟的修復除了建築工程的操作外,也需要一定的資料佐證,這方面就是前面訓練所需要配合的地方了。
其實通觀來說,由於歷史是一個很巨大的,而且幾乎是現成的「它者性的資料庫」,因此做為設計元素的參考其實是很豐厚的資源。所以,應用的部分,就是很多元的地方了。
那,歷史系還可以做什麼?
我目前就想到這些,但這會是我一直去想的一個問題。
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很清楚的,對於問我這個問題的人,做一個很清楚的回答。
以上
至於有哪些類別?以下是參考考選部的考試題目類型整理的「考試題目」:
=文化行政、博物館行政:藝術史、世界文化史
=教育行政:教育史
=檔案管理:中國政治史
=史料編纂:史學史、史學方法
=客家行政:客家歷史(羅香林-客家文化研究導論)
=導遊、領隊:台灣史地
以上這些除了導遊沒有所謂公務員職等外,其他都是高、普考皆有。不管釋出等公務員或是高等公務員皆有。薪資方面….就要看職等了,我的印象中高考過了大概就是薦任6等聘,就有三萬塊起跳。
「教職」
當老師可能是文科學生最常被提起的工作,以目前台灣的升學方向,綜合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倫理學的「社會科」,也是歷史系學生的主要參考方向。國高中的教師首聘分別是四萬、四萬五,日後會逐年加薪。
「學術圈」
如果用歷史學的傳統訓練來說,學術研究可能是最直接,也最符合「學以致用」的環境。我們東海的老師們一般如果從助理教授開始聘,薪水從五萬開始起跳。如果後面有行政職,還會有加給。
但是以上這些很「傳統」的職業,其實在台灣現階段的競爭都很激烈。這些職業的穩定性太高、代謝過慢,所以新進人員真要加入這一批工作的行列,基本上要經過很長一段的廝殺,尤其學術圈更是被視為「畏途」:投資報酬率低,消耗心神也高,在我之前和系上老師討論過之後,我們老師也「很」不建議我走這條路(雖然說自己還有點熱情往這方面走就是…)
以上大概是所謂可以學以致用的職業,當然,就歷史的脈絡來說,也真的都是「傳統產業」類型了。
第二類-延伸:
嚴格來說,在今天多元資訊的社會,你在高等教育的專業背景,其實都可以是你日後選擇職業的輔助,也就是前文鄉民hundereins (神奇海獅先生)所說的:透過歷史學在事件分析與敘述能力的訓練,透過這樣的訓練,造就的歷史系學生職業選擇的多樣觸角。然而我個人認為,鄉民hundereins的說詞其實有些薄弱,例如中間其所舉例到:當一個人搬出凱因斯,另一人就搬出海耶克;當一人搬出湯恩比,另一人就以漢娜鄂蘭為例;若這人提及霍布斯邦,另一人就開始舉安德森、史賓格勒、哈伯瑪斯、傅科、阿多諾…等人。作為反擊。
首先必須要說,這樣的舉例或許只是為了便利讀者了解,作為歷史學的研究,必須要有深厚的學養,當然還要能夠活用你所熟知的各項理論,作為你的論述依據,而這樣的論述依據在今天,其實是相當重要的無形資產。但可惜的是,以這些歐美學界,堪稱大師級的人物為例,要做「對等辯論」其實不那麼的公允。不才有幸有一位喜愛閱讀的父親,剛好以上學者的背景都還略知一二。但是「芝加哥學派」和「法蘭克福學派」之間;以及「新馬克斯理論」對比「舊馬克思主義」;還有「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之間如何連結?我就真想請教一下鄉民hundereins的說詞了。
回到正題,因此要說歷史系可以延伸到哪一方面的工作,那首先要先說明歷史系的老師都怎麼訓練學生。
然而說道「訓練」,其實也沒有什麼太複雜的東西,我想歷史系的學生應該有很深的感受:到了期末,你就會有寫不完的作業……甚至是在學期中也是一樣,有些老師每天下課就是課後作業派下,然後下周就要準備交。這種東西其實要訓練三件事:
第一是資料搜尋。學術報告和文學寫作其實有所雷同的事:不管多天馬行空,你還是需要一些東西來參考,甚至是「抄」。問題是,你要「抄什麼?」,這東西就牽涉到你如何蒐集你的情報了。因此在資料蒐集的過程,同時也是訓練個人對於一個問題的清楚認識程度,進一步找到更精確的資料佐證。
第二是資料整理。部分歷史系的學生會告訴你:中國廿五史中,《宋史》的編纂可能是較為失敗的。最大的原因在於,《宋史》的內容大部分是raw data,缺少修飾和整理。即便它保存眾多史料,它還不算是一個及格的史書。因此,第二個要求就是真正能吸收你所蒐集的資料,因此更多的老師會要求學生「summarizes your data」(而業師在以往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這個…),而很清楚地得知資料的特性和內容,基本上已經完成學術研究的一半了。
第三就是在文章裡面所說的「敘述能力」,這點其實包含口說和寫作。因為歷史知識有很強烈的「傳述性」,因此就算博學多聞,不能將自己所知清楚的說/寫出來,其實也是枉然。因此歷史系除了寫,上台報告也很常見,就是為了要訓練這一方面的能力。
因此,如果就以上這樣的訓練來說,歷史系可以延伸的工作性質,交叉三個環節:配合這樣的學術訓練、對應現今台灣社會的產業結構、不同於傳統產業的工作,我個人歸納大概有下列事項:
=新聞評論:比較熟悉的名稱應該是「名嘴」,其實不只是新聞評論,任何談話性節目都可以是歷史系發揮的地方。最直接的實例就是澔平和西屏,這兩個人分別是歷史學專業和藝術史專業。我們所熟知的李大師李敖,也是畢業於台大歷史系。有這樣的實例我想我不用做太多的佐證了。
=出版業:東海歷史系最受人景仰的學長,也是師長,林載爵先生。目前是聯經出版社的發行人。而歷史系也有不少的前輩和現在的同學在出版界工作。
=娛樂設計與創作:歷史劇、三國遊戲等,即便是在今天依舊有相當的閱聽人口,然而這些東西在發行上,「有根據的虛構」還是佔過多的成分,因此如何像丹布朗的各項作品,既有虛,又有實,這就有相當的難度了,我想這個部分也是歷史系學生可以參與的部分。
=古蹟修復:我認識一位親友就是在這個公司工作。由於史蹟的修復除了建築工程的操作外,也需要一定的資料佐證,這方面就是前面訓練所需要配合的地方了。
其實通觀來說,由於歷史是一個很巨大的,而且幾乎是現成的「它者性的資料庫」,因此做為設計元素的參考其實是很豐厚的資源。所以,應用的部分,就是很多元的地方了。
那,歷史系還可以做什麼?
我目前就想到這些,但這會是我一直去想的一個問題。
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很清楚的,對於問我這個問題的人,做一個很清楚的回答。
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