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寫日記了,趁著颱風天的空檔來整理一下思緒。而且距離上一次更新是六月的事...
如果話說從頭,九月份回到學校的時候,某幾天從宿舍的床上醒來都有一種很不真實的感覺(奇怪?我怎麼是在這個情況下醒來?),過了幾天之後這個狀況才稍微好一點(看來四十幾天的戶外生活影響還是挺深的)。
另外一個比較不真實的感覺是升上二年級這件事,新修正的二年級課程其實讓未來在畢業寫作上相對的有比較寬裕的時間,但是就像政恩說過的:「這學期就是你覺得你應該很忙,但是好像又不知道該忙些什麼。」除了課業,這學期還增加了學生會的工作。寫著每天、每週應該辦的事項,可是真要辦事的時候,卻怎麼也提不起勁來。
其他還有作息,很希望這學期可以規律的運動,但是雖然一早六點多就醒了,可是一個發懶加上各種原因,又不想出門了(最近一堂華南考古還遲到,一整個很沒有以前的樣子)
總覺得需要一些沉澱的時間,但是沉澱太久又變成一攤死水,恐怕除了沉澱,還有前進的動力。
其實有些事情也有在慢慢的累積,例如最近畢業寫作上和小劉先生的討論,以及趙老師的回覆,都給了一些前進的方向(只是標本怎麼借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同學之間在課堂上的相互照顧也讓一些事情能夠更順利的運行。
我自己是不太會焦慮(或許拖延是某種焦慮的表現?),但總是希望可以像剛進系上那樣的衝進。畢竟我還沒忘記我當初為什麼要走進這扇門的目的。
寫了幾個字,希望還是以前的那個自己。
你/妳好,我是綱塏,這裡是我整理facebook每天生活的地方,如果你/妳經過了,歡迎來看看。 取做「Hinterland Harbor」的原因,是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成為他人還有自己的避風港
2023年10月5日 星期四
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轉錄]61K的打地花
20230611
前言:
一早從生理時鐘的滴答聲中醒來,但是又百般不想面對一天的開始。信手點開Facebook,帶著某一種複雜的心情,回頭看看自己最後一次在這個空間正是留下的文字是什麼。
2020年3月,也是約莫3年前,家父好友,台灣獨立媒體的先驅「綠色小組」的創辦人王志章-我稱它為「麻子阿伯」,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的畫展。當時為了宣傳,寫了這篇有些幼稚,但我覺得是我個人心裡最深的記憶與情感-對於這些曾經照顧我甚深,那個走過八零年代的這些長輩。
將之轉貼在這裡,作為離開那個傷心場域的一個紀錄
-------------------------------------------------
61K的打地花-為麻子伯父畫展的宣傳紀錄
1997年,夏日。假期間,家父帶著我與家母,和台北的好友三沖伯父,前往花蓮訪友、度假。幾經舟車,我們來到了台11線61公里處,石梯坪海濱的一處山坡地上。前來接應的是一位散髮的長輩,家父要我稱呼他「麻子阿伯」。
前言:
一早從生理時鐘的滴答聲中醒來,但是又百般不想面對一天的開始。信手點開Facebook,帶著某一種複雜的心情,回頭看看自己最後一次在這個空間正是留下的文字是什麼。
2020年3月,也是約莫3年前,家父好友,台灣獨立媒體的先驅「綠色小組」的創辦人王志章-我稱它為「麻子阿伯」,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的畫展。當時為了宣傳,寫了這篇有些幼稚,但我覺得是我個人心裡最深的記憶與情感-對於這些曾經照顧我甚深,那個走過八零年代的這些長輩。
將之轉貼在這裡,作為離開那個傷心場域的一個紀錄
-------------------------------------------------
61K的打地花-為麻子伯父畫展的宣傳紀錄
1997年,夏日。假期間,家父帶著我與家母,和台北的好友三沖伯父,前往花蓮訪友、度假。幾經舟車,我們來到了台11線61公里處,石梯坪海濱的一處山坡地上。前來接應的是一位散髮的長輩,家父要我稱呼他「麻子阿伯」。
住所因為地點關係被稱為「61K」,麻子伯父在山坡上蓋的幾間小房子,正對著遼闊的海濱,可以看到升起的太陽與滿天的星斗,小房子的房樑上種著俗稱「打地花」的「鄧伯花」,掛滿了整片屋簷,屋簷下有兩付鞦韆,麻子阿伯和妻子在路邊收養的流浪狗,搖著尾巴在廊道花間悠游的穿梭著。來到花蓮的這幾天,除了我和父母三人,還有幾位長輩,也帶著妻子兒女來到這裡,大人們把酒言歡話家常,小孩們就在山林溪谷,以及石梯坪的岩攤上嬉戲。
有那麼一段時光,我的童年,因為後山的豔陽、太平洋的風、還有海岸山脈的蒼翠,增色了不少。
有那麼一段時光,我的童年,因為後山的豔陽、太平洋的風、還有海岸山脈的蒼翠,增色了不少。
但是對於家父為什麼會認識這樣的一位長輩,我是極為陌生的,只知道有一個單詞,一直出現在父親與這些長輩的話語之中:綠色小組。
此後,我也經常和家父出席各種他的親友聚會,麻子伯父偶爾也在其中。一開始,聽這些大人談天說地,本來也很新鮮。但隨著年紀慢慢的增加,我開始對這樣的場合反感,時常為此和父親有了口角摩擦。
但即使是在這樣的矛盾之中,這些長輩們對我也很照顧,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觥籌交錯上,逗年紀最小的我開心,希望我別因為他們的纏綿而感到「憤怒」。
時間快轉到2012年的冬天。家父,麻子伯父、還有東海社會系的崇憲老師,來到台中市區的小攤子相聚。深夜,又是一段歷史的回憶、年少的感傷。隨著時間越發深夜,因為父親的纏綿,讓我有些不悅。當天在酒宴上的麻子伯父,感到我的不愉快,趕緊出來打圓場。說著小時我和這些叔叔伯伯相處的經過,還有他們是如何覺得我的乖巧、認真……云云,麻子伯父一邊說著,一邊拿出隨身的筆記本與鉛筆,畫了一張我的側寫。
我第一次收到麻子伯父的畫作。
2016年夏天,我在鹿港開始了《巨浪的起點》的田野訪談與編輯工作,也隨同幾位長輩進行麻子伯父,還有其他人的口述採訪。在調閱、整理歷史資料的過程中,「綠色小組」的名字從記憶深處浮現,那時候,我才第一次真正的認識到,這些叔叔伯伯,曾經刻下了台灣社會發展上重要的一頁。
1985年,在前進雜誌社任職的麻子伯父,在朋友崇憲老師的資助下,買下了一台家用的手持式錄影機。和當時的幾位好友:李三沖、林信誼、傅島,組成了以紀錄社會影像為主的團體──或者該說是「小眾媒體」:綠色小組。從台北市議員參選人林正杰的不定點遊行「街頭狂飆」開始,利用便攜的影像紀錄器材,透過錄影帶的販售、傳播,將80年代末期,台灣解嚴前夕的政治氛圍的冰封裂解、解嚴之後社會發展的風起雲湧,在當時黨國資訊封鎖控管之下,把被遮蔽、被忽視的街頭畫面,送到台灣社會的每個角落。對比今天人手一機、人手多機,網紅、名嘴充斥各大媒體的資訊時代,綠色小組的工作,無疑是劃時代的,甚至是具有開創性的。
那時候我才算真正的認識到,那個幫我畫了側寫的麻子伯父,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也才慢慢的理解:父親和長輩的這些觥籌交錯之中,面對年少的熱血,再看著今天台灣社會的發展,有多少的無奈、唏噓,還有感嘆。
那時候我才算真正的認識到,那個幫我畫了側寫的麻子伯父,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也才慢慢的理解:父親和長輩的這些觥籌交錯之中,面對年少的熱血,再看著今天台灣社會的發展,有多少的無奈、唏噓,還有感嘆。
回想起小時候的鬧彆扭、鬧脾氣,只能說是童年的幼稚使然吧。
麻子伯父也在2016年的工作過程裡面說道:年輕的時候,是有想成為一位畫家的,也曾報考過大專院校的美術系所。但,歷史的浪濤推動著他走進了街頭,留下了三千小時時代的影像,一面歷史的牆。
今天,麻子伯父要辦畫展了,在街頭的衝撞與凝聚之後,麻子伯父重拾畫筆,畫下了東海岸的靜謐。從攝影鏡頭的鋒利,到七色顏料的柔和;少了人聲鼎沸,多了地籟浪濤。見證了80年代末台灣驟變的運動者,如今要回到故里,重新用另一種方式,記錄他身邊的風景。
「背向的風景──王智章油畫個展」,將於2020年3月28日在台北紫藤廬展出,2020年9月5日在花蓮松園別館展出。歡迎各位先進、前輩前往觀賞。
2023年6月4日 星期日
20230604 日記
20230604 晴
從混水之中起身
今天是六四
不過我已經沒有特別想再談這個歷史事件。總覺得在一個死胡同、閉鎖迴圈的狀態下,去論述這件事,感覺「消費」的成分還是比較多。想想,血漬還在等待著總結,作為一個遙遠的他者,似乎也只能靜觀其變了。
除了今天是六四之外,想寫的東西和六四沒什麼直接的關係。話說在過幾個禮拜,我在成大的生活就過完第一個學期了(先撇除暑期實習不談),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我在五月份過的異常的混亂(除了確診之外),總覺得好像沒做到什麼該做的事情,期末就準備來臨了。
當然老實說,一步一步的準備也是有辦法度過。不過心裡總是會覺得好像哪裡不太對勁,怎麼一下子就要期末了?所以說沒有壓力絕對是騙人的。
不過我打算明天要完全休息一天,畢竟最近都在被這些大小作業追著跑,總覺得好像忘記了什麼,也忽略了什麼。或許出去走走,轉換空間,會是比較合適的事情。
在泥淖裡面待得有點久,該起身去外頭看看了
從混水之中起身
今天是六四
不過我已經沒有特別想再談這個歷史事件。總覺得在一個死胡同、閉鎖迴圈的狀態下,去論述這件事,感覺「消費」的成分還是比較多。想想,血漬還在等待著總結,作為一個遙遠的他者,似乎也只能靜觀其變了。
除了今天是六四之外,想寫的東西和六四沒什麼直接的關係。話說在過幾個禮拜,我在成大的生活就過完第一個學期了(先撇除暑期實習不談),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我在五月份過的異常的混亂(除了確診之外),總覺得好像沒做到什麼該做的事情,期末就準備來臨了。
當然老實說,一步一步的準備也是有辦法度過。不過心裡總是會覺得好像哪裡不太對勁,怎麼一下子就要期末了?所以說沒有壓力絕對是騙人的。
不過我打算明天要完全休息一天,畢竟最近都在被這些大小作業追著跑,總覺得好像忘記了什麼,也忽略了什麼。或許出去走走,轉換空間,會是比較合適的事情。
在泥淖裡面待得有點久,該起身去外頭看看了
以上
2023年5月13日 星期六
20230513 日記
20230513 陰
寫在確診的一週
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也會有確診的一天……
2023年05月05日,系上辦的「考古陶瓷研究密集課程」結束之後,經歷密集馬拉松訓練的大家決定好好的聚個餐,也討論接著要面對的期末作業該怎麼處理。
05月06日,其實就已經感覺到鼻子裡面有點不舒服了。但直到隔一天的週日才整個爆發。連發燒帶流鼻水、咳嗽,整整病了一天。05月08日回到學校,同學說當天晚餐飯局有同學確診了,希望我回來可以快篩檢查看看。
於是乎我就這麼也確診了……
同寢室的室友得知就先行離開學校(但是我後面也聽說他確診了……)這一整週我都是處在一個很怪異的個人生活狀態。確診好像成為一種「標籤」,規範的隔離生活好像讓自己受某種「限制」,一方面確實不應該一直去其他地方「擴大傳染源」,一方面總覺得自己好像過得很膽顫心驚的,深怕人家知道自己是確診者(一種末世劇中隨時會被抓走、處分的感覺?)。除了買飯,還真的是哪裡也沒特別去,這種生活的斷裂,還是第一次感覺到。
和幾位同學詢問了他們確診的狀態。目前知道的是他們大約10日左右就轉回陰性。現在就只能靜觀其變了。
在許久沒有書寫之後的快速短記。
寫在確診的一週
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也會有確診的一天……
2023年05月05日,系上辦的「考古陶瓷研究密集課程」結束之後,經歷密集馬拉松訓練的大家決定好好的聚個餐,也討論接著要面對的期末作業該怎麼處理。
05月06日,其實就已經感覺到鼻子裡面有點不舒服了。但直到隔一天的週日才整個爆發。連發燒帶流鼻水、咳嗽,整整病了一天。05月08日回到學校,同學說當天晚餐飯局有同學確診了,希望我回來可以快篩檢查看看。
於是乎我就這麼也確診了……
同寢室的室友得知就先行離開學校(但是我後面也聽說他確診了……)這一整週我都是處在一個很怪異的個人生活狀態。確診好像成為一種「標籤」,規範的隔離生活好像讓自己受某種「限制」,一方面確實不應該一直去其他地方「擴大傳染源」,一方面總覺得自己好像過得很膽顫心驚的,深怕人家知道自己是確診者(一種末世劇中隨時會被抓走、處分的感覺?)。除了買飯,還真的是哪裡也沒特別去,這種生活的斷裂,還是第一次感覺到。
和幾位同學詢問了他們確診的狀態。目前知道的是他們大約10日左右就轉回陰性。現在就只能靜觀其變了。
在許久沒有書寫之後的快速短記。
2023年2月13日 星期一
20230213 一段關於寫作的備忘錄
這是一段備忘,寫給自己想完成的事情。
老實說我算是一個很有表現慾的人。回顧我自己的生命,我總會在很多場合想說些什麼、想唱些什麼、想演些什麼……,對於一個人際孤寂的生命來說,一來想吸引注意,找到朋友同伴;二來想證明自己,也有這一方面的能力。
然而,隨著年歲的累積,這樣的慾望雖然在,可是實踐的力氣卻越來越小。是生活的煩忙?是體力的下降?還是單純的疲累與怠惰?可能都有。但是會寫這樣的一段話,就表示:我還沒忘記。
從《巨浪的起點》出版以來,對於「出版與報告」這樣的模式感到蠻喜歡的,有一種正式和社會面對面的感覺。確實也在這樣的過程裡面和不少社會上的青年相互交流,生活的觸角也變多了。在之前的幾部出版品都是「編輯」,這次我希望可以有「著作」,所以寫作成了一個想法。
只是寫些什麼?就成了一個問題:寫作並非難事,如同今天的影音創作,但是值得反覆看得「好」作品的產出,就不那麼容易了。
從《做工的人》的啟發,自己想了幾個可以執行的寫作題材,這也是這篇備忘的目的。
許文雄(許達然)老師的散文給我很重要的啟發,而父親從映真先生以降的寫作也影響我自己書寫的思維:我認為寫作要有思想深度,也要有社會現實的反應,另外要呈現的出寫作者的「特色」。
從此出發,我想了幾個題目:
一、逝者日曆
Jane在東海很要好的一位資源教室/學生諮商中心的師長,在每年生日的時候都會寫一篇「遺書」;烏拉圭作家加萊雅諾的作品《歲月的孩子》以每一天(366天)為標題,寫了數篇的小故事。
這兩件事給了我一個啟發:在歷史學「列傳」的傳統與近代「歷史上的今天」結合下,能不能有一個以「逝世日」題材的短傳記寫作?
這樣的寫作不是偉人紀念,但我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形式,如同Jane這位老師一樣,讓人知道生命的意義,以及一個人對於歷史的影響。
這個題目日前在Facebook上寫過幾次練習。學者、政治人物、作家、演歌星(像是鳳飛飛,這個我寫的還蠻滿意的),如果參照加萊亞諾就是要寫365個人,不算小數目。
這樣的選題會讓我想到「史漢比較」。太史公的紀錄包含了「引車賣漿者流」,但是在班家的工作後,正史成了「帝王將相的譜碟家世」。小人物的寫作則是在近代,也有受到年鑑學派的影響,成為較為新潮的書寫。
什麼樣的人應該被記住,反映了寫作者的立場,也反映了寫作者對於社會結構的觀點。這也是我想訓練我自己的地方。
老實說我算是一個很有表現慾的人。回顧我自己的生命,我總會在很多場合想說些什麼、想唱些什麼、想演些什麼……,對於一個人際孤寂的生命來說,一來想吸引注意,找到朋友同伴;二來想證明自己,也有這一方面的能力。
然而,隨著年歲的累積,這樣的慾望雖然在,可是實踐的力氣卻越來越小。是生活的煩忙?是體力的下降?還是單純的疲累與怠惰?可能都有。但是會寫這樣的一段話,就表示:我還沒忘記。
從《巨浪的起點》出版以來,對於「出版與報告」這樣的模式感到蠻喜歡的,有一種正式和社會面對面的感覺。確實也在這樣的過程裡面和不少社會上的青年相互交流,生活的觸角也變多了。在之前的幾部出版品都是「編輯」,這次我希望可以有「著作」,所以寫作成了一個想法。
只是寫些什麼?就成了一個問題:寫作並非難事,如同今天的影音創作,但是值得反覆看得「好」作品的產出,就不那麼容易了。
從《做工的人》的啟發,自己想了幾個可以執行的寫作題材,這也是這篇備忘的目的。
許文雄(許達然)老師的散文給我很重要的啟發,而父親從映真先生以降的寫作也影響我自己書寫的思維:我認為寫作要有思想深度,也要有社會現實的反應,另外要呈現的出寫作者的「特色」。
從此出發,我想了幾個題目:
一、逝者日曆
Jane在東海很要好的一位資源教室/學生諮商中心的師長,在每年生日的時候都會寫一篇「遺書」;烏拉圭作家加萊雅諾的作品《歲月的孩子》以每一天(366天)為標題,寫了數篇的小故事。
這兩件事給了我一個啟發:在歷史學「列傳」的傳統與近代「歷史上的今天」結合下,能不能有一個以「逝世日」題材的短傳記寫作?
這樣的寫作不是偉人紀念,但我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形式,如同Jane這位老師一樣,讓人知道生命的意義,以及一個人對於歷史的影響。
這個題目日前在Facebook上寫過幾次練習。學者、政治人物、作家、演歌星(像是鳳飛飛,這個我寫的還蠻滿意的),如果參照加萊亞諾就是要寫365個人,不算小數目。
這樣的選題會讓我想到「史漢比較」。太史公的紀錄包含了「引車賣漿者流」,但是在班家的工作後,正史成了「帝王將相的譜碟家世」。小人物的寫作則是在近代,也有受到年鑑學派的影響,成為較為新潮的書寫。
什麼樣的人應該被記住,反映了寫作者的立場,也反映了寫作者對於社會結構的觀點。這也是我想訓練我自己的地方。
二、流經城市
這個題目來自親友團體「鹿港囝仔」的幾次工作報告。這群從事地方工作的有志青年第一個工作就是針對鹿港溪/福祿溪的淨溪環境工作。後來也有其他的鹿港青年針對鎮公所在淨溪、環境工作上發表過評論。這個經驗也讓我發現:台灣作為一個被河川切割的小島,不是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它也是一個環境的現實,「水道」其實在台灣社會是很普遍的一種人為建設(不論公、私),早期作為排水、排汙,產生如「臭水溝」這樣的負面形象,現在也因為環境意識的抬頭,不少政府單位都開始著手整治行政區內的水道、溪流。
這個題目就是針對各種大小水道來寫的。目前寫了埔心老家附近的「石門大圳休閒廊道」,還有「台南運河」,未來行經各處有發現合適的水道都可以寫。
對於水道的書寫和城市的發展歷程有關,它的整治也象徵了一個城市對自己現今環境的反省與未來的想像。可以說是台灣社會能夠好好思考的課題
目前有幾個備案:
還有留待走入其他城市的觀察
三、百物小語
這個題目的發想來自於外送員摩托車上的「手機遮陽傘」。這個東西的造型有很多,有雨傘、棒球安全帽,當然也有最單純的方形遮罩。上過考古學之後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究竟是「事催生了物」?還是「有了物才有這件事」?這個小東西給了我這個疑問的起點。
選題的方向就不單只是對於物件的書寫。如同大英博物館出的《百物看世界》(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每個遺物都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特色,這個寫作的目標也是這樣。
這個手機遮罩書寫目標大體來說,這個因為外送員長時間待在戶外,又需要避免電話因為台灣高溫曝曬的關係而產生的週邊小東西。反映了「外送與社會結構、生活/產型態的改變」。
第二個有想到的是「悠遊卡」。尤其很多的票券、電子支付都和這個一開始只能拿來做捷運的月票連結到了一起。尤其「波多野結衣事件」也反映了這個東西的普遍性和多功能性。
其他還有很多需要去挖掘和注意的地方,如果就字面來說,那就是100個小東西。這是一個於無疑處有疑的題目,需要很強的創意性來支撐。
以上,留下一個痕跡給未來的自己。
這個題目來自親友團體「鹿港囝仔」的幾次工作報告。這群從事地方工作的有志青年第一個工作就是針對鹿港溪/福祿溪的淨溪環境工作。後來也有其他的鹿港青年針對鎮公所在淨溪、環境工作上發表過評論。這個經驗也讓我發現:台灣作為一個被河川切割的小島,不是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它也是一個環境的現實,「水道」其實在台灣社會是很普遍的一種人為建設(不論公、私),早期作為排水、排汙,產生如「臭水溝」這樣的負面形象,現在也因為環境意識的抬頭,不少政府單位都開始著手整治行政區內的水道、溪流。
這個題目就是針對各種大小水道來寫的。目前寫了埔心老家附近的「石門大圳休閒廊道」,還有「台南運河」,未來行經各處有發現合適的水道都可以寫。
對於水道的書寫和城市的發展歷程有關,它的整治也象徵了一個城市對自己現今環境的反省與未來的想像。可以說是台灣社會能夠好好思考的課題
目前有幾個備案:
- 桃園中壢老街溪
- 台南市竹溪
- 高雄愛河
- 台中柳川
- 宜蘭冬山河
還有留待走入其他城市的觀察
三、百物小語
這個題目的發想來自於外送員摩托車上的「手機遮陽傘」。這個東西的造型有很多,有雨傘、棒球安全帽,當然也有最單純的方形遮罩。上過考古學之後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究竟是「事催生了物」?還是「有了物才有這件事」?這個小東西給了我這個疑問的起點。
選題的方向就不單只是對於物件的書寫。如同大英博物館出的《百物看世界》(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每個遺物都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特色,這個寫作的目標也是這樣。
這個手機遮罩書寫目標大體來說,這個因為外送員長時間待在戶外,又需要避免電話因為台灣高溫曝曬的關係而產生的週邊小東西。反映了「外送與社會結構、生活/產型態的改變」。
第二個有想到的是「悠遊卡」。尤其很多的票券、電子支付都和這個一開始只能拿來做捷運的月票連結到了一起。尤其「波多野結衣事件」也反映了這個東西的普遍性和多功能性。
其他還有很多需要去挖掘和注意的地方,如果就字面來說,那就是100個小東西。這是一個於無疑處有疑的題目,需要很強的創意性來支撐。
以上,留下一個痕跡給未來的自己。
2023年02月13日 日記 晴
2023年02月13日 晴
寫在開學緩衝的一天
不知怎麼搞的,昨晚還是沒有睡好……。今天一早5:45就醒了……原來想說就繼續睡好了,不過一個轉念:今天還有一些小事要去辦,那還是先去跑跑步好了,所幸整理整理,穿上跑鞋,在台南下學期的第一次晨跑。不過沒有跑很長,4000公尺就先休息了。
買了肉包和烤地瓜回宿舍,就著週日買的茂谷柑吃過早飯,覺得頭有點痛,先小睡一下,9:30前往系上,送交大劉先生台灣考古學的加簽單,還碰上了新任所長趙金勇老師。
送交加簽單的同時辦事的碩芳姊轉交一份掛號給我,是小劉先生寄來的,大約兩年前他與幾位研究員和學生合作的「南勢坑遺址標本整理計畫」。其實收到的當下有點錯愕,因為我自己和這次的勞動沒什麼直接的關係,但小劉先生居然特意的寄了這本報告,我自己認為這有點某種「連帶的展現」,手邊多一份資料總是好,針對物質分析的部分同學做了不少討論,可以作為參考。
接著去總圖書館把一些借了太久的書給還掉,同時去期刊室和書架借了孫寶鋼先生寫的關於「電腦考古學」的兩篇文章,在圖書館內掃描存檔,做為以後寫作〈藏諸名山之後〉的材料。另外順便也把〈龍泉村、莊後村,山腳遺址試掘報告〉也掃描了起來,取代之前同學阿民的攝影版。
掃描花了不少勞動力,稍事休息後,去校外吃午飯。四海遊龍的水餃鍋貼又漲價了,日常生活還是有一些辛苦的地方。
午飯後覺得頭痛的緊,所幸回宿舍狠狠睡一覺。睡醒了是午後16:00,還是覺得身體有些不舒服,百般聊賴的在床上划手機摸魚,16:30前後,室友郁凱回房間,相互閒聊問候一聲。17:00,是宿舍熱水供應的時間,起身盥洗,順便把早上泡的內褲搓一搓,身體狀況才稍微好一些。郁凱還玩了最近挺紅的「霍格華茲的傳承」,算某一種跟上潮流(?
17:45,外出吃晚飯。選了比較清淡的鹹粥。然後回房間繼續摸魚……於是就來到了寫著日記的現在。
雖然開學第一週一些師長不會要求太困難,只是這種身體狀況感覺上會跟不上很多學習的步調……下個學期有很多週邊的事情和眾多必修課得修……感覺需要強健的心靈才能渡過……
但就像父親過年的時候說的:「除了賺錢以外,沒什麼事情難的倒我們父子倆!」
我相信這句話。
我也要實踐這句話。
寫在開學緩衝的一天
不知怎麼搞的,昨晚還是沒有睡好……。今天一早5:45就醒了……原來想說就繼續睡好了,不過一個轉念:今天還有一些小事要去辦,那還是先去跑跑步好了,所幸整理整理,穿上跑鞋,在台南下學期的第一次晨跑。不過沒有跑很長,4000公尺就先休息了。
買了肉包和烤地瓜回宿舍,就著週日買的茂谷柑吃過早飯,覺得頭有點痛,先小睡一下,9:30前往系上,送交大劉先生台灣考古學的加簽單,還碰上了新任所長趙金勇老師。
送交加簽單的同時辦事的碩芳姊轉交一份掛號給我,是小劉先生寄來的,大約兩年前他與幾位研究員和學生合作的「南勢坑遺址標本整理計畫」。其實收到的當下有點錯愕,因為我自己和這次的勞動沒什麼直接的關係,但小劉先生居然特意的寄了這本報告,我自己認為這有點某種「連帶的展現」,手邊多一份資料總是好,針對物質分析的部分同學做了不少討論,可以作為參考。
接著去總圖書館把一些借了太久的書給還掉,同時去期刊室和書架借了孫寶鋼先生寫的關於「電腦考古學」的兩篇文章,在圖書館內掃描存檔,做為以後寫作〈藏諸名山之後〉的材料。另外順便也把〈龍泉村、莊後村,山腳遺址試掘報告〉也掃描了起來,取代之前同學阿民的攝影版。
掃描花了不少勞動力,稍事休息後,去校外吃午飯。四海遊龍的水餃鍋貼又漲價了,日常生活還是有一些辛苦的地方。
午飯後覺得頭痛的緊,所幸回宿舍狠狠睡一覺。睡醒了是午後16:00,還是覺得身體有些不舒服,百般聊賴的在床上划手機摸魚,16:30前後,室友郁凱回房間,相互閒聊問候一聲。17:00,是宿舍熱水供應的時間,起身盥洗,順便把早上泡的內褲搓一搓,身體狀況才稍微好一些。郁凱還玩了最近挺紅的「霍格華茲的傳承」,算某一種跟上潮流(?
17:45,外出吃晚飯。選了比較清淡的鹹粥。然後回房間繼續摸魚……於是就來到了寫著日記的現在。
雖然開學第一週一些師長不會要求太困難,只是這種身體狀況感覺上會跟不上很多學習的步調……下個學期有很多週邊的事情和眾多必修課得修……感覺需要強健的心靈才能渡過……
但就像父親過年的時候說的:「除了賺錢以外,沒什麼事情難的倒我們父子倆!」
我相信這句話。
我也要實踐這句話。
2023年2月10日 星期五
2023年02月10日 日記 晴
2023年02月10日 日記 晴
這是一段帶著一點點羞愧和懺悔寫的日記…
昨天(02月09日)坐中午的火車回到台南,算是先給一小段長假一個簡單的總結。
一、2023年01月15日離開台南,先回到台中整理寒舍,然後和科博館展示組黃旭老師碰面。這次的見面談了一件事情:關於博物館考古遺物數位典藏「近用性」(Accessibility)的討論。初步的設想是針對各家館藏數位典藏設計的使用性做一個使用者經驗的觀察和討論。找了幾篇資料之後,最近聽到辦公室女同學桂華的資訊:文化部預備在三月份展開「文典共構系統」的公開測試;一個是文資局和科博館、史前館、台大…等大約十多間有考古藏品的單位在2017年做了一個「國家考古遺址出土遺物典藏管理系統」,算是現在目前蒐藏性最「全面」的考古數位資料庫。2023年02月07日,和黃老師討論了一下,大體來說書寫的方向不變,還是針對「近用性」去討論,不管資料庫轉換的狀況是如何,而預計書寫時間是二至三個月。希望我這個很容易就沒力的個性可以盡快把這個問題給梳理出來。
畢竟這可是第一次接的訂件啊…
二、01月18日回埔心。算起來這大概是第一次超過半年沒有回到這個自己出生的地方了。而且整整在埔心長待了快要兩週,很愉快的度過了一段舒服的家庭生活。從年三十到初九,家父寫了不少古典詩,記錄了這次春節的家庭生活,預備再用以前相互合作的方式把這次的生活記錄保存下來,文字是都抓下來了,希望可以快點整理好…
這次的過年也算是豐富,年三十回湖口祭祖、年初一去台北看了電影《舌尖上的禪》(改編自日本推理作家水上 勉的散文集《吃土的日子:我精進生活的十二個月》『土を喰ふ日々 わが精進十二ヶ月』)是一部氣氛很輕鬆的電影,不過父親覺得有點可惜,很多細節沒有發揮。我自己是覺得是因為片名翻譯沒有翻得很好,如果可以按照書名來做翻譯可能更貼切整部戲的氛圍。
年初二和父母親出去外頭走走,去龍潭「名人堂花園飯店」吃素菜館「養心茶樓」,接著上大溪齋明寺點光明燈,做了一波高消費;初三沒有特別外出,但是當天氣溫驟降,在家裡圍著火缽取暖;初四和父親的兩位好友,目前在中國就業、生活的袁家夫妻和兩個小女兒一起在中壢「苔蘚視角」咖啡廳書店喝下午茶,我折了幾個以前學過的折紙和小朋友一起玩。
初五和家族:大伯母、堂姊、小姑、大姑父母親三人一同餐敘,也是很久沒有見到這些親人了。然而相見十分,談的大多還是生老病苦的事情。小姑最近動了肺腺癌的一期手術、大伯因為中風,在家裡休養,其餘的都是日常瑣事云云。在二姑和阿婆離開之後的近10年,「昔所牽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飢飽」,也是一項可以寬慰的事情吧。
初六繼續在家裡窩著;初七母親提議騎車出遊,藉著便利的Ubike到中壢一趟,年節期間,有很多店家還在歇業,原定想去吃的一間麵館貼出公告說不再營業了,有點可惜,便去了母親之前說過媳婦是印尼人的炒牛肉店,口味還不壞。回程不騎車,在歷史景點「中壢分局」前坐公車回家。
初八週日,無事;初九母親提議去楊梅「秀才步道」散步,體驗了一下父母親過去假日運動散心的所在,環境還不錯,可是林立的工廠似乎和山色有點格格不入…
初十和十一我自己小規劃,初十自己借了腳踏車去了中壢一趟,沿著「水岸光廊」步道在中壢市區內慢行(不過有些路段其實沒有規劃腳踏車道…)順路買了幾包禮品要回來和同學交換,也自己去了「苔癬視角」「文青」一下(其實也只是在摸魚…);十一北上,去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看展覽,不過說是看展覽,其實也只是很久沒去參觀了,想藉這個機會去看看現在博物館的狀況,途中還經過了由「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舊址」古蹟活化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參觀了攝影展。展示的照片看得一知半解,倒是下面的市集咖啡廳和書籍區挺有格調、氣氛。
在台北還去了「明星咖啡廳」買「俄羅斯軟糖」,原來想多在台北瞎混,母親擔心晚歸,就提早回去了。
三、02月03日和父母親下台中,整理寒舍,也是預備回學校。在台中也一起度過了日常的兩三天:一起去市區買衣服、吃網路推薦小吃、逛菜市場,還和父親的大學同學一起餐敘。02月06日父母親先回北部,原定當天要去鹿港,因天候不佳就在家窩著;02月07日回科博館和黃老師討論寫作方向,同時也借到了4月份考古生活節可以用的陶片和陶罐;02月08日在家一樣窩著;然後就是回學校的日子。
四、下個學期是很吃重的一個學期,課程內容和需要做的事情也不少。有一些事情就先寫在這邊自己備忘吧
1、龍泉村發掘紀錄的整理,我需要在02月12日前完成(13號開學…想做點其他事情…)(雖然今天我整個就是廢了一天…)
2、下學期我需要把我對於「連杯」的研究設計給幾位師長親友看過,徵詢意見。如果合適,那希望二年級提計畫。
3、黃老師的寫作,雖然也不是太急迫,可是這有師長的期盼,不完成說不過去
4、最後是生活安排,上學期給自己寫的規劃,在期末的時候基本上都放棄了…(尤其是運動…),這次課程時間比較集中,希望可以對於這種「略為自由的研究生日子」比較嚴謹而且有提升的生活。
又是新學期的開始了,無論如何,就前進吧。
這是一段帶著一點點羞愧和懺悔寫的日記…
昨天(02月09日)坐中午的火車回到台南,算是先給一小段長假一個簡單的總結。
一、2023年01月15日離開台南,先回到台中整理寒舍,然後和科博館展示組黃旭老師碰面。這次的見面談了一件事情:關於博物館考古遺物數位典藏「近用性」(Accessibility)的討論。初步的設想是針對各家館藏數位典藏設計的使用性做一個使用者經驗的觀察和討論。找了幾篇資料之後,最近聽到辦公室女同學桂華的資訊:文化部預備在三月份展開「文典共構系統」的公開測試;一個是文資局和科博館、史前館、台大…等大約十多間有考古藏品的單位在2017年做了一個「國家考古遺址出土遺物典藏管理系統」,算是現在目前蒐藏性最「全面」的考古數位資料庫。2023年02月07日,和黃老師討論了一下,大體來說書寫的方向不變,還是針對「近用性」去討論,不管資料庫轉換的狀況是如何,而預計書寫時間是二至三個月。希望我這個很容易就沒力的個性可以盡快把這個問題給梳理出來。
畢竟這可是第一次接的訂件啊…
二、01月18日回埔心。算起來這大概是第一次超過半年沒有回到這個自己出生的地方了。而且整整在埔心長待了快要兩週,很愉快的度過了一段舒服的家庭生活。從年三十到初九,家父寫了不少古典詩,記錄了這次春節的家庭生活,預備再用以前相互合作的方式把這次的生活記錄保存下來,文字是都抓下來了,希望可以快點整理好…
這次的過年也算是豐富,年三十回湖口祭祖、年初一去台北看了電影《舌尖上的禪》(改編自日本推理作家水上 勉的散文集《吃土的日子:我精進生活的十二個月》『土を喰ふ日々 わが精進十二ヶ月』)是一部氣氛很輕鬆的電影,不過父親覺得有點可惜,很多細節沒有發揮。我自己是覺得是因為片名翻譯沒有翻得很好,如果可以按照書名來做翻譯可能更貼切整部戲的氛圍。
年初二和父母親出去外頭走走,去龍潭「名人堂花園飯店」吃素菜館「養心茶樓」,接著上大溪齋明寺點光明燈,做了一波高消費;初三沒有特別外出,但是當天氣溫驟降,在家裡圍著火缽取暖;初四和父親的兩位好友,目前在中國就業、生活的袁家夫妻和兩個小女兒一起在中壢「苔蘚視角」咖啡廳書店喝下午茶,我折了幾個以前學過的折紙和小朋友一起玩。
初五和家族:大伯母、堂姊、小姑、大姑父母親三人一同餐敘,也是很久沒有見到這些親人了。然而相見十分,談的大多還是生老病苦的事情。小姑最近動了肺腺癌的一期手術、大伯因為中風,在家裡休養,其餘的都是日常瑣事云云。在二姑和阿婆離開之後的近10年,「昔所牽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飢飽」,也是一項可以寬慰的事情吧。
初六繼續在家裡窩著;初七母親提議騎車出遊,藉著便利的Ubike到中壢一趟,年節期間,有很多店家還在歇業,原定想去吃的一間麵館貼出公告說不再營業了,有點可惜,便去了母親之前說過媳婦是印尼人的炒牛肉店,口味還不壞。回程不騎車,在歷史景點「中壢分局」前坐公車回家。
初八週日,無事;初九母親提議去楊梅「秀才步道」散步,體驗了一下父母親過去假日運動散心的所在,環境還不錯,可是林立的工廠似乎和山色有點格格不入…
初十和十一我自己小規劃,初十自己借了腳踏車去了中壢一趟,沿著「水岸光廊」步道在中壢市區內慢行(不過有些路段其實沒有規劃腳踏車道…)順路買了幾包禮品要回來和同學交換,也自己去了「苔癬視角」「文青」一下(其實也只是在摸魚…);十一北上,去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看展覽,不過說是看展覽,其實也只是很久沒去參觀了,想藉這個機會去看看現在博物館的狀況,途中還經過了由「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舊址」古蹟活化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參觀了攝影展。展示的照片看得一知半解,倒是下面的市集咖啡廳和書籍區挺有格調、氣氛。
在台北還去了「明星咖啡廳」買「俄羅斯軟糖」,原來想多在台北瞎混,母親擔心晚歸,就提早回去了。
三、02月03日和父母親下台中,整理寒舍,也是預備回學校。在台中也一起度過了日常的兩三天:一起去市區買衣服、吃網路推薦小吃、逛菜市場,還和父親的大學同學一起餐敘。02月06日父母親先回北部,原定當天要去鹿港,因天候不佳就在家窩著;02月07日回科博館和黃老師討論寫作方向,同時也借到了4月份考古生活節可以用的陶片和陶罐;02月08日在家一樣窩著;然後就是回學校的日子。
四、下個學期是很吃重的一個學期,課程內容和需要做的事情也不少。有一些事情就先寫在這邊自己備忘吧
1、龍泉村發掘紀錄的整理,我需要在02月12日前完成(13號開學…想做點其他事情…)(雖然今天我整個就是廢了一天…)
2、下學期我需要把我對於「連杯」的研究設計給幾位師長親友看過,徵詢意見。如果合適,那希望二年級提計畫。
3、黃老師的寫作,雖然也不是太急迫,可是這有師長的期盼,不完成說不過去
4、最後是生活安排,上學期給自己寫的規劃,在期末的時候基本上都放棄了…(尤其是運動…),這次課程時間比較集中,希望可以對於這種「略為自由的研究生日子」比較嚴謹而且有提升的生活。
又是新學期的開始了,無論如何,就前進吧。
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2023年01月14日 晴
2023年01月14日 晴
今天是一月待在台南的最後一個晚上。明早會動身先返回台中,之後回埔心和父母親過年。寫這段文字的稍早也和母親通了電話,完成日常的問候
學期結束的假期去了一趟「台南美術館」。如此一來,北美、高美、國美、「南美」都算是去過了一遍了。(感覺好像完成了什麼成就?)南美館分兩區,一館是舊有日本時代警察廳改建,後廂房的部分有進行整修,做為更大的展示廳。
二館是新建築,如果粗略地來說,和北美的造型有點類似,走一個現代建築,幾何組裝的樣子。兩個展示場都算不錯,空間舒適、環境造景美觀,還看到不少人在場館的內、外拍照(還有不少學生來拍畢業照)。
看展算是半走馬看花,畢竟我的藝術鑑賞還有待加強……不過看了兩個跟原住民有關的藝術展,還拍了幾張照。為了換贈品,還幫「日常取向──當我們位生活切片」展覽打了卡。
用自己寫的打卡文來權充展覽心得的結語
(圖片為藝術家賴威宇使用路障、三角錐、禁止標示的裝置藝術)
網路上有張漫畫是這麼畫的
一位日本人很自豪的說:我們的馬路鋪的很平!就算是放顆球都不會亂滾!
說罷,真就放了顆乒乓球在路上,果然靜如止水,未動分毫
台灣人聽完,嗤之以鼻:哪有什麼?我們的馬路也鋪的很好!放顆球也不會亂滾!
然後,便將乒乓球放在了馬路上眾多坑洞中,那個剛好裝的下乒乓球的位置。
「修路」似乎是台灣交通的「尋常風景」,不論晴雨、不論忙閒,總會在各種預料之中、預想之外的地方,看著馬路被各種工程車、路障、機具給包圍—不管是管線檢查、花木修剪、鋪面重整……記憶當中,台灣的馬路似乎無時無刻都在「維修」的狀態。
「修路」成了一種台灣交通的日常,但我們的「行路」是否因此更佳的順暢?
====
父親寫了一首現代詩作為迎新辭歲。這邊也抄錄下來,作為新一年、下一學期的開始。
歸零
回到最單純的童心
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
所有塵俗煩慮的積垢
都隨冬雪消融
化不掉的都是美好
記憶像一條清澈的溪谷
有魚群快樂自在的嬉遊
初春猶帶微寒
心底那顆美善的種籽
已穿透層層暗枷
露出新芽 鮮綠的嫩尖
懸吊著璀璨的珍珠
百鳥婉轉吟唱
泉流崢琮叮噹
處處都是生機
萬物欣欣昂揚
「修路」成了一種台灣交通的日常,但我們的「行路」是否因此更佳的順暢?
====
父親寫了一首現代詩作為迎新辭歲。這邊也抄錄下來,作為新一年、下一學期的開始。
歸零
回到最單純的童心
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
所有塵俗煩慮的積垢
都隨冬雪消融
化不掉的都是美好
記憶像一條清澈的溪谷
有魚群快樂自在的嬉遊
初春猶帶微寒
心底那顆美善的種籽
已穿透層層暗枷
露出新芽 鮮綠的嫩尖
懸吊著璀璨的珍珠
百鳥婉轉吟唱
泉流崢琮叮噹
處處都是生機
萬物欣欣昂揚
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2023年01月11日 日記
2023年01月11日 晴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在考古所的生活,就過了一學期/四個月了。伴隨著今天將標本歸還給系上之後,這個學期正式畫下了一個句點。
前兩天母親問了:這個學期學習的心得是什麼?老實說一時要講還真的說不上來,一來學習的內容大多和「研究」有關,但是過去跑考古工地,著重的是「決策」和「實務」(而且這些東西都是工班長輩經驗的傳遞),所以第一個最大的衝擊就是學術內容的部分:過去考試所念,大多囫圇吞棗的先記誦下來,實際上裡面的內涵為何?也是上了課才知道細節。再者是對於「考古」的重新認識,這學期重新回頭上了陶器和石器,這才知道對於「考古研究」裡面有很多的面相可以去討論,而以前我的思考可能都還太過僵化或是太過單線,也無怪乎日前有和清華大學邱鴻霖博士詢問過我以前投的研究設計,他會很直接地說「先去唸過研究所再來談」,其實也沒說錯。(雖然我覺得現在我的思考還是太單線太僵化…,不過念了一點書之後,應該是寫得出「考古學界的語言」了)
第二個不算是衝擊,但是是整個學習過程裡面比較溫暖的一件事:因著幾堂課有集體活動,以及時常在學生研究室一同吃飯、談話、討論的關係,算是和同學有不錯的相處,也很謝謝他們包容我這個中年人,讓我新的學生階段不至於太過和大家格格不入(還是這其實反映了我還是很幼稚?)。真要說最大的差異就是真的身體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燃燒了……這次的期末依賴著年輕人看著日出寫作,心裡很是過意不去…前幾天過35歲生日,請了同學一起吃飯,算是我對他們的一點微薄的回饋吧。
第三個是反省。開學的時候寫了一些關於研究所生活的「紀律」──何時做些什麼事,該幾點睡、做運動之類……不過後面因為新的習作和課程,老實說也都有點發生變卦了,希望回台中前和回台中後的這幾周可以有比較好的調整。
總之,第一個學期算是順利度過了,新學期之後有新的挑戰,希望也能像現在這樣,不求表現優異,但求四平八穩。未來還有很多不確定性,需要做的,只有堅實自己的能力了。
新春的第一篇記錄,寫給念完一年級上學期的自己。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在考古所的生活,就過了一學期/四個月了。伴隨著今天將標本歸還給系上之後,這個學期正式畫下了一個句點。
前兩天母親問了:這個學期學習的心得是什麼?老實說一時要講還真的說不上來,一來學習的內容大多和「研究」有關,但是過去跑考古工地,著重的是「決策」和「實務」(而且這些東西都是工班長輩經驗的傳遞),所以第一個最大的衝擊就是學術內容的部分:過去考試所念,大多囫圇吞棗的先記誦下來,實際上裡面的內涵為何?也是上了課才知道細節。再者是對於「考古」的重新認識,這學期重新回頭上了陶器和石器,這才知道對於「考古研究」裡面有很多的面相可以去討論,而以前我的思考可能都還太過僵化或是太過單線,也無怪乎日前有和清華大學邱鴻霖博士詢問過我以前投的研究設計,他會很直接地說「先去唸過研究所再來談」,其實也沒說錯。(雖然我覺得現在我的思考還是太單線太僵化…,不過念了一點書之後,應該是寫得出「考古學界的語言」了)
第二個不算是衝擊,但是是整個學習過程裡面比較溫暖的一件事:因著幾堂課有集體活動,以及時常在學生研究室一同吃飯、談話、討論的關係,算是和同學有不錯的相處,也很謝謝他們包容我這個中年人,讓我新的學生階段不至於太過和大家格格不入(還是這其實反映了我還是很幼稚?)。真要說最大的差異就是真的身體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燃燒了……這次的期末依賴著年輕人看著日出寫作,心裡很是過意不去…前幾天過35歲生日,請了同學一起吃飯,算是我對他們的一點微薄的回饋吧。
第三個是反省。開學的時候寫了一些關於研究所生活的「紀律」──何時做些什麼事,該幾點睡、做運動之類……不過後面因為新的習作和課程,老實說也都有點發生變卦了,希望回台中前和回台中後的這幾周可以有比較好的調整。
總之,第一個學期算是順利度過了,新學期之後有新的挑戰,希望也能像現在這樣,不求表現優異,但求四平八穩。未來還有很多不確定性,需要做的,只有堅實自己的能力了。
新春的第一篇記錄,寫給念完一年級上學期的自己。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