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2014/10/07~2014/10/13 日記總集

臨睡前整理一下月中的日記,這幾天正好是返回故里的時候。

日子過的...自己都覺得好精進呢~(?)

=============================
2014/10/07

皇帝---堅持、堅強、堅定:

寫日記的目前人在故里埔心。
然後...整個就很想睡...
還在想要不要再撐一下...
之所以會有這麼強的疲憊感,除了最近睡得不太好外,包含今天還騎了25公里的腳踏車...
原因其實也很單純,預定雙十假期要回來過,選定了今天啟程,想想單純的坐車好像也還好。不如去一些以後可能會很難去到的地方好了!想想很久沒有看到苗栗的海,於是查了時刻表,評估一下體力,背上簡單的行囊,和小黑一同前往龍井車站,坐上11:24的電聯車,前往苗栗白沙屯。
由於是午餐時間,因此下了火車,就先到拱天宮媽祖廟前的麵攤吃午飯。
飯後,和媽祖請安禱告,和小黑一同繞道濱海的自行車道。
騎乘的途中看了一下規劃路線:好像可以就這麼一路騎到新竹O_O!不如可以試試看!
只是接近冬天的天氣,西北海岸的北風可說相當強勁,要「一路向北」在距離上一次的長途腳踏車之行已經是兩年前的事...對我來說確實有點吃力。很幸運的,13:30從白沙屯出發,16:00順利地到了竹南,也順利的在火車來之前,就騎到了竹南車站:山海線鐵路交會的起點。
上車前買了4個車輪餅(但其實我比較想吃雞蛋糕....可是不順路....),包好小黑,坐上16:46分的電聯車,返回埔心。
18:00,抵達家門口,和母親一同共進晚餐。
然後,在現在,很疲憊的準備結束今天....


以上。
啊啊~今天要提早時間啊~
----------------------------------
2014/10/08

以「影響我的那些書」代為日記
----------------------------------
2014/10/10

me:「妳嫁到這裡來最大的心得是什麼?(O_O)」
mom:「...你怎麼問我這個...(=_= )」
me:「好奇嗎~( OvO)」
mom:「嗯....( O_O),大概就是向窗外這個天氣吧( O_O)/" :
一、下了一整天的雨
看到facebook上諸親友趁著連假紛紛出遊踏青,人在桃園的不才只能望「街」興嘆,足不出戶。假期雖是這麼霪雨霏霏連月不開的一天,但也許對於勞碌數日的母親來說,會是一個很好的休息時間吧。至於對於我自己....也是冷靜重新思考的時刻吧。


二、今天下午花了點時間終於把業師〈中國傳統史學工作性質與內涵淺說〉一文閱讀完畢,途中還碰到一點障礙...但不管怎麼說,對於業師所言歷史學的「大傳統」與「小傳統」的認識,倒是有點基礎了。也一如業師所言:這裡面還有很多未解的謎題,也許是日後我們可以去發揮的地方。
下一篇是〈西周史官成立的背景與基礎〉,文章不長,應該很快就可以看完。

三、「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已矣!」
今天還真的是一個「知其所無」的一天。
除了在閱讀業師〈中國傳統史學工作性質與內涵淺說〉一文,看到自己在中國史學史的學習上還有很多不足之外,今天把幾乎是12~13年前就已經放棄的拜爾、徹爾尼教本重新拿起來看看。
摸了兩下之後發現....原來我在音樂的基礎技術居然薄弱的嚇人.......
人真的要時時整理,不然很容易就會疏忽,甚至退化...
嗯,反正譜都還在,有機會就好好練吧。

以上。
--------------------------------------
2014/10/11

連天的烽火、頻傳的災難
還有下個不停的雨:

這個連假過的老實說自己都覺得很「精進」。大部分的時間雖然說都是摸電腦。但是因為密集的在看業師的文章,到也間接看了不少以往缺少的典籍,還有重新複習關於史學史和古代史相關的東西。
(而且還發現家裡有許多令我很驚豔的書,例如竹添光鴻的《左傳會箋》....看來走這條路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吧.....)
看著看著也有想到一點新東西可以寫。如果可以等等寫寫看好了....
精進的另一說就是家裡的家務勞動吧。洗衣、打掃,如果必要還有協助廚房的大小事。這點也算是在就業之前,還可以有這麼一些時間,用這種方式和家裡相處吧。


今天比較平和。就這樣好了。
以上。
--------------------------------
2014/10/12

我是不是要提早寫日記的時間....:

話說雖然這幾天回到故里埔心,但是睡眠時間並沒有提早,想說還是一樣10:00開電腦,看Facebook,然後寫日記。
但是500多字的東西往往要花我半小時左右,其中我還會四處看一些東西(YouTube,PTT之類...),結果往往寫完自己要寫的東西後,已經11、12點了...
雖然說連假加上「無業」,我是沒什麼睡眠壓力就是。
但是不要延續到我就業了還是這樣啊....


等等把今天要寫的東西搞好再說好了。
畢竟靈感真的是瞬息即逝....
以上

-----------------------------
2014/10/13

連假的尾聲:
一、怎麼辦...又是這個時節...我還有東西沒寫啊....
不管,這個東西不能放過它....

二、母親因為上周學校有活動,今日有一天補假。父親早上北上台北辦公。我和母親在下午就分別前往龍潭、楊梅、中壢採買和吃午餐。
今天過的其實有點平淡,而且我多睡了一些時間....早上倒是有幫忙母親洗洗衣服,整理環境。
書...沒什麼看就是...


好了,產出的時間到了,日記先這樣!
以上
(PS:好像又該整理了...)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2014/10/01~2014/10/06 日記總集

10月初的幾篇日記,在標題有點搞怪

後來寫到皇帝就斷線了...應該找個時間繼續續寫下去。

10月初,也沒經過什麼風風雨雨,就是...有點平淡的過去了吧。
============================
2014/10/01

愚人---歸零的探索:
一、下午睡午覺醒來後,覺得鼻咽附近好像有點痛?這該不會是感冒的前兆吧?
晚上燒點熱水,一邊寫字一邊喝,希望可以快點讓身體好起來...

二、今天晚上和幾個牌咖去吃飯,路途的過程和一位有留洋經驗的牌咖聊了最近的「佔領中環」和一些比較學術的問題。收穫頗豐,也好久沒有這樣談話了....


三、今天的標題來自以前還在用msn massage的時候,會在自己的名稱後面加上一些東西,今天看起來其實蠻中二的...但是也因為這樣,倒成了以前msn上的特殊風氣。最近又重新和偉特打過招呼,我想,在進入下下一個階段前,和它培養好感情也不錯(?)

以上,今天確實真的太晚睡了....但比起昨天晚上驚醒,希望今天可以一覺好眠啊....

--------------------------
2014/10/02

可是你知道的.....
就是因為這個不甘心,才會堅持到今天!:
一、話說昨天似乎著了涼,結果這兩天(10/01、10/02)幾乎就是在床上躺了一天.....剛剛9:00好不容易可以出去找業師把,最近的思考的東西交給老人家。不過因為業師府上有客人,不宜久待。也是很少數的一會就離開了。
雖然說沒有待很久,還是談了半小時。關於業師所言臨退之際的計畫,還有一些工作的推薦,接下來就是不要食言,把後面要談的東西盡速處理。
老人家有點納悶我為什麼那麼執著在他的那些「胡言亂語」中,我只能說我有我的堅持,而這個堅持,我希望把它寫出來就是。


二、關於「佔領中環」的文章前幾天寄給幾位師長過目,收到了一些回應。也是對自己思想的鞭策和鼓勵。不過看起來要努力的方向還是很多啊...包含今晚和業師小談的一些片段...
不管怎麼說,就是往前走吧!

以上

----------------------------------
(回朔記:2014/10/03~2014/10/04)
魔術師---千變萬化的創造力,你我都有無限的可能!:
2014/10/03
一、話說今天有個很特別的約。
過去在歷史系認識的一位女同學因為生涯規劃的關係,選擇到台南藝術大學繼續進修藝術史相關學業。當時候離開前,說了:如果有機會,我再去台南看看妳。
約好了時間,看了看地圖,發現最適合的交通工具,是給阿嘆載....
於是乎,一早起來稍事休息之後,約莫9:10,加好了油,和阿嘆出發南下,前往台南官田。
約莫2小時的車程,才來到學校,途中還一度差點迷路(還好有萬用的電子地圖...),接近11:30,來一路來到了同學的宿舍,稍事準備後,由於學校附近沒什麼好吃的,就請阿嘆帶倆人到善化區一間頗有質感的餐廳用餐,互相詢問彼此近況。
這餐吃得很「充實」,除了多談一些學問、學習上的東西,還有生活的小八卦和相互的問候,同時,我也捎來歷史系的相關訊息。當然,這些東西,有悲,也有喜。
然後不知怎麼的就談到了一個「回來」的目標,這好像成為一個東海學生的共通性。
那,說好了。
如果有這麼一天,就讓我們拿下屬於我們的那一塊天地吧!


二、探望完女同學,接著就是順道前往仁德,看目前正在台南靜養的阿嬤。台灣島雖然小,內部交通還是頗曲折,從官田到仁德還是花了一小時的時間(重點是還迷路...),然後到了舅舅家,接著就是一如往常地寒暄,還有問候老人家。
但是因為時間有點晚,和母親通過電話之後,覺得夜間開車不保險,就只好先在舅舅家待一晚,明日再返回寒舍。
晚上臨睡前,靠著電話的便利性,上上網,也和同學聊了一會,接著就寢。

2014/10/04
一、今早在舅舅家醒過來,睡得還不壞,用過早餐後,舅舅提議去目前正在興建的奇美博物館附近晃晃,順便帶阿嬤外出透透氣。
仁德區有糖廠和一個都會公園,算是不錯的戶外活動空間,可惜尚在規劃中,看起來還需要繼續整理。
考量到老人家的體力,所以晃一晃也就回到舅舅家,中途買了二空眷村區的涼麵當作午飯。
用完餐後,小睡一下,13:30,啟程返回寒舍。帶了阿嬤要給我的9顆粽子.....看來好一段時間不用買什麼主食了......

二、晚上倒是在卡店消磨了很長一段時間,進行對弈鬥智的訓練。只是由於時間過晚,回到寒舍的時候已經接近子夜時分....
(然後為了測試一個錄影軟體,整個搞到2:00才睡....)

希望每天過得,不愧於心就是
畢竟,有那麼一個「回來」的夢。

以上

---------------------------------
2014/10/05

女祭司---以靜制動,深思熟慮:
一、不知道是因為生理時鐘的關係,雖然昨天搞到2:20左右才睡,今早居然6:00就醒了!很努力的去賴床到9:40,卻還是沒有睡得很好...這種睡眠債真的很可怕...寫日記的現在,就趕快去休息吧...
(雖然還是覺得應該要做點什麼...)
早上聽了自己昨晚莫約30分鐘的胡言亂語,我真的深深的佩服業師雖然每每在講台上都是即興創作,但是這需要多龐大的知識量才能有這種能耐!自己看著那幾個斷簡殘編唸出來的居然都是空泛的敘述句(前日有老師說我的論述能力基本上有這個問題...),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鞭策,但也告訴我還有很多的東西需要補充。
上了檯面對決,那會是更殘酷的啊.....


二、中午牌咖們邀約共進午餐,用餐後開始對弈。但可惜我後來有約,無法參與全程,只好先行離席,在17:10和以往在勞作教育處認識的一位學長先行見面。
這位學長目前在從事保險業務,是新進人員。然而雖然在勞作教育處只是萍水相逢,但也許是因為人際圈的重疊,兩人居然還有不少八卦可以談,但因為學長業務關係,還是得談點保險相關的東西,不過總體來說不是那麼令人感到厭惡,而且剛好是同一個投保公司,也和學長依約有這個機會,再給學長提供一些工作上的協助。
會後學長陪我走回寒舍,然後告別,我則回到寒舍,準備今天就寢和梳洗。
(對了,等等弄個東西好了!)
以上

--------------------------------
2014/10/06

皇后---包容、慈愛/豐饒、哺育:
簡記今日:
一、一早約莫8:00醒來,看了看電腦,洗了衣服。
接近10:00,略顯疲累,稍睡15分鐘。
二、10:45分,和阿嘆一同前往公園路「萬代福影城」,觀賞父親推薦影片《正義辯護人》。128分鐘的影片,毫無冷場,觀影後,只覺熱淚盈眶、心中澎湃。
三、14:00離開戲院,因地點關係,改前往公益路綠園道,先後逛了茉莉書局、誠品、sogo紀伊國屋書店,買了約莫500塊的書,逛得很充實。
四、晚上參加勞作處同學的座談與聚會,一同共進晚餐,聽同學們的討論。
約莫9:20,返抵寒舍,測試了Ustream實況軟體,總算知道一個比較適合的操作方法,往後就是當個廣播DJ的實習啦XD


以上。

日記2年錄影紀念


多寫無益,就用說的吧

想說的大部分都在裡面了....

日記之外:交通大學「第三屆御宅文化學術研討會」心得

學生時期聽過不少演講,就讀東海時也參加過不少所謂的「學術研討會」,或是看了一些「論文集」。但是這一次我參與的學術研討會,應該是最奇特,也是最有收穫的一次。

以卡漫、電玩、小說等通俗娛樂為文本、對象的新興知識「御宅學」,是一項新興的學術。在東海,這堂課吸引了眾多學生的參與與討論。而今年(2014年)9月,我在歷史系的一位學長的部落格上,得知這個研討會的資訊,再加上在這之前,有參觀過學長的電子娛樂展覽「誰來扣板機」,也就更堅定今天參加的動力了。

雖然前一天還在業師府上聊到超晚...但一早還是6:30就爬起來,然後跟著阿嘆在7:00從台中出發,約莫8:00到達交通大學,但是為了找聽講地點還是花了點時間...大概8:30才找到會場。簽到報名後,開始今天的各個演講。

由於內容個別不同,而且都很精采。因此大概根據主題以及手邊有的文章來說說我的心得。

通篇來說,所有發表的主題皆以「電玩」為寫作基礎,而依序闡發各項與現世有關的問題。主辦單位這次將其分類為四項。在這邊首先要先說第四項,也就是「電玩與歷史的交互關係」,礙於時間關係,這個主題我並沒有聽到,但是對於一個歷史系的學生來說,這個主題卻是相當重要的。三篇文章分別以God of War戰神、Basara、以及三國無雙作為藍本,說明歷史人物或是歷史素材,在遊戲中的運用,或是「誤用」。

接下來是「第一個部分」,討論「電玩與人性呈現」,這方面可以粗分為兩個,其一是有兩位發表人都寫到了「刺客教條」,分別討論遊戲主角與遊戲中女性的人格特質,其二是針對「人性」的善惡,良知,以西方RPG與「女性向」H-Game為討論的中心(其中H-Game還是第一篇...這個就有點振奮人心啊~)

第二部分雖然名之為「電玩與藝術文化的多面向」,但我傾向將他歸類成為「電子娛樂的社會科學」。透過社會學、經濟學、哲學,甚至是「臨床醫學」等面向,分析諸如:社會對於電子娛樂的觀感,通俗性或是娛樂性,以至於「難登大雅之堂」的問題;或是台灣在電子娛樂產業的開發上,所發生嚴重的極限,這點以各式各樣,曇花一現的MMORPG為代表。(評論這一篇文章的,還是DOMO工作室的郭炳宏先生!這真是令人為之震撼啊~好可惜沒有跟郭先生討論...)。以及在當場次可能是最受歡迎的,藉由電玩內容,討論「資安隱私」以及「網路侵入」的問題。主題與現世連結甚深,頗受好評。

第三部分為可能可以說是「電玩行為與系統開發」。這一場次論文只有兩篇,其一是討論「電玩對於玩家的影響」,這點包含整個電子娛樂從製造到玩家參與這之間,每個人所扮演的各項角色。很可惜發表人比較不善言辭,不然應該可以講出很精彩的論述。而第二篇就比較單純,談「手機遊戲的製作」,這方面就比較是資訊專業的部分,也就是聽聽看電子產業在製造方面的心得了。

整體來說,這樣的研討會,看起來好像很輕鬆,內容也很平易近人。然而,若真的實際去追究裡面的內容,其實都是大有文章,而且有很多重要的東西要去談。雖然沒有全程參與完,但是收穫真的不少。學長也很鼓勵我們多方投稿,這還真激起我去想這方面問題的動力啊...

若有下次,希望我會站在發表台上。
以上。

(圖片為當天購買的論文集,不過並非這次研討會的論文集,以及BAN DAI投影的手電筒)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習作:情人的畫像(待增補)

前言:
依稀記得國中的時候,有一回作文,老師出了一個題目,名為「英雄的畫像」。要我們這些14、15歲的學生寫下對於「英雄」的認識。
時過今日,也是10年之久,我想藉著這個題目重新改寫,換個方式陳述一個我一直也很想陳述,不過卻總是略之不提的題目
提名為「情人的畫像」

目前孑然一身的我,其實在這之前也有和幾位女子有情感上的交誼,就是我常常在日記裡面提到的SUE、洛瓷,還有克莉絲導師。當然,因為各種原因,在後許我們也都分開了。
告別他們分別也有2~4年了,在這個人生算是準備走向下一階段的時刻,我想說一個,我對「情人」的想像。

情人的「想像」:
說是想像,其實不算是什麼擇偶條件,比較像是我所欣賞的女子類型。因為若只是說一些數字,例如160cm/45Kg 34、24、30這類,我覺得太過空泛,也太過狹隘。但只是說一些形容詞,例如「開朗」、「內向」、「熱情」、「獨立」...等,好像也不太對。所以我想用幾個動漫畫的人物來做為模型,並且說明他們的共通點
以下是他們的形貌和介紹

一、Teen Titans - Raven

第一個要說的人物,來自美國DC漫畫在2003年所編製的「Teen Titans」。台灣由卡通頻道撥出,譯為「少年悍將」。這位是其中一位成員,台譯名叫「酷姬」。這的超能力少女,使用黑暗能量進行攻擊,個性較為冷酷,但實際上情感豐富,因情感容易影響能力而不得不顯得冷酷。
原名「Raven」直翻為「烏鴉」或是「渡鴉」,在於有時發動能力時會顯現出一隻巨大的烏鴉。













二、某科學的超電磁炮 - 御坂美琴
第二位是廣大ACG迷們都熟知的「御坂美琴」。身處專以開發超能力為主的「學院都市」,就讀都市常盤台中學二年級,14歲,能力為「電擊」,其能力之熟稔度已達最頂尖之標準「等級五」,是學院都市中,「七位等級五能力者」中,排名第三。有「常盤台的王牌」之稱。
除了超能力優異外,其學識也相當聰穎,不過為人隨和,喜歡可愛的東西(例如青蛙娃娃Keko da),但責任心過重,因此有時會陷自己於危險之中。








三、魔王勇者 - 魔王
現任魔界之王,女性。因瞳孔顏色而有「紅玉之瞳」的外號。雖為魔界之王,但卻是少數的非戰主義者。專長為農業經濟學,在勇者突入魔王城之後,非但不與勇者對決,反而邀請勇者加入改變世界的行列。














說明:
上面說到的都是動漫畫的人物,也許有人要問:綱塏,那這些女子,怎麼作為你對於情人的想像?當然,就外型上,她們的體態也都不一樣,但是在我看來,這些女子投射出了一些特性。

第一是「堅強」。也許小鳥依人的女子比較得人疼惜,不過我想說的並非情緒性的依賴,而是一種面對事情,「不屈不撓」的精神。這三位女子在卡通劇作裡面,都面對過很巨大的危機,但是她們都相對的靠著自己的心挺了過來。我覺得,兩人相處,最大的是要面對事情而有共同解決,或是冷靜討論的態度,我想這才有長期往下走的基礎。

第二個是「知識涵養」。雖然說我自己不是多認真在學業上的人,但是我還是希望我和我的情人除了卿卿我我之外,還可以討論一些更嚴肅的事情。而這方面,就不能只是網路上的兩性話題,還需要有一些學理背景的認識。也許是因為成長背景使然,還是會覺得,有一些知識性的談話,是比較歷久彌新的。

第三個是「溫柔」。有點奇怪的是這個形容詞好像有點空泛,但除了個性上的柔軟溫和外,實際上還包含了對於「人」、「事」、「物」的寬厚對待,也許這是一個對於女子的刻板印象,但對我而言,這樣的性格,是我所缺乏,也是我所希望可以補強的一個,我也希望,不管是我的情人,還是我,都可以是一個「溫柔」的人

而在這樣的短記裡面,述說自己對於「情人」的描繪外,我也希望,在將來,有這個機會,可以找到與自己「靈魂有所共鳴的那一半」
希望「妳」就在那裡

2014/10/17  01:10 記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習作:《扭轉命運的樂章》心得(草)

前言

1983年,蘇丹境內因宗教、資源與政治問題,南北區發生第二次內戰。此次內戰,造成南蘇丹境內190萬名人民死亡,實際統計,有二萬名蘇丹孩童流離失所。而這二萬名蘇丹孩童,在內戰期間與內戰結束後,分別流亡到東非其他國家,並且輾轉來到美國,尋求戰爭庇護。

這個歷史背景,成為電影《扭轉命運的樂章》一片(以下簡稱《扭》)的歷史基調。

主角馬米爾、艾比塔、保羅、耶利米,這四位生長於蘇丹部落的東非住民,他們都是在第二次蘇丹內戰下,流離失所的小孩。2000年,受到美國政府的幫助,他們得以來到美國,分別成為美國公民,在這個異鄉,他們受到不少人的幫助,並且安居樂業,在日後的生活更有一番天地,當然,戰火的陰影,也讓他們在現在和平的生活上,或多或少有些影響。

故事的大綱大致如此,而影片的基調也是走溫馨、歡愉的路線。因此看起來不會有太沉重的感覺。
=====================
但如果有親友問我推不推薦,我會告訴你:我不推薦這部影片。

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現世的聯想:南洋兄弟姊妹與都市山胞
我看這部片子的時候,蘇丹主角馬米爾在美國的境遇,一直讓我聯想到1980年代,台灣原住民因為種種原因,從部落來到了都市,在鷹架、餐館、繁華的車水馬龍之中討生活。在這些裝配、打雜的過程中,他們受到的,是相當惡劣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而且還或多或少的,受到不平等的對待與欺壓。

影片中,蘇丹難民們來到了美國,在職業介紹所的介紹下,順利的進入了各行各業工作,甚至在此之後都有良好的發展。電影語言上有這樣美好的敘述,但現實生活中恐怕不是如此。要之,1987年發生在台灣,鄒族少年湯英伸殺害雇主一家的慘案,不正是所謂「職業介紹所」,在部落青年和都市人資訊不對等的狀況下,所造成的欺壓與悲劇嗎?台灣如此,我想在美國也不會是這麼美好。

在看這部影片之前,正是星期假日,我和父母親搭上前往台北的通勤區間車,車上,還有不少小鎮裡面,來自南洋(菲律賓、越南、泰國),離鄉背井討生活的兄弟姊妹。試問,台灣社會對於這些異鄉人,是否有一種「友善」的態度?我想這是需要去討論的一點。

對應到原住民的另一個部分,是影片中各個主角在生活上的轉換,到了美國的打工處,他們得使用美式、英式的姓名;語言上,他們得使用英文;信仰上,他們規訓了基督教。在台灣,改漢姓名、教以中華歷史、大量使用中文。不也是某種對於少數民族的壓迫嗎?

但是在這個影片裏面,似乎是美事一樁?而且好像還是他們之所以可以安居樂業的關鍵環節?

二、敘事的片面化與意識形態無意識的傳播

呼應前文所說的,台灣原住民在漢人社會,因為在主流文化之下生活,不得不習慣漢人的規矩。但在《扭》片裡面,蘇丹難民們受美國公民的幫助,卻似乎有某種「授予恩惠」的感覺。美國的醫療、美國的教育、美國安全而平和的生活、還有親切助人的美國人…等。在一個膚色差異明顯的畫面下,美國人對於蘇丹難民的幫助,不但無微不至,甚至大公無私。

這是電影的敘述語言,但是這樣的敘述方式,對於災難的根源,缺少了譴責與批判。當然這樣的說詞可能還有點苛刻,影片中對於蘇丹難民的照顧方面,是否太過於「美化」?對照近日所發生的佛格森事件與聖路易槍擊案,在美國這一個民族大鎔爐中,「少數民族」遭到攻擊與傷害,似乎也非新鮮事?

也因此,《扭》片在對於災難的敘述下,因著「人性光明」的基礎,顯得過於片面。
========
結語

當然,一個電影的製作,有其辛苦之處。影片本身的流暢和敘事完備,自然不可抹煞。不過因為缺少深刻度,再加上上述個人所述的觀點,成為個人不推薦的主要原因。

戰爭的傷痕是必然要去撫平的,但是戰爭的根源可否避免?又可否在國際的力量下做更多的防護?我想才是更重要去思考的地方吧。


以上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習作:影響我的那15本書---學習歷程的重新檢視

前言:

2014年9月22日,我在Facebook上被一位親友tag,要來分享「影響我最深的15本書」,作為一個串連活動的參與。老實說當下看到這個活動的時候,心裡其實有點汗顏:雖然身無長物,但因為家父母喜好閱讀,家中看到最多的,應當就是書架與各式繪本、文學、社科方面的著作了。或許我對於閱讀的不排斥,加上日後進入文學院就讀,也是從這個環境而來的吧。

但雖說家中汗牛充棟,更不乏各式經典之作:海德格《存有與時間》、《存有與虛無》;河上肇《資本論導讀》、賈西亞馬奎斯《百年孤寂》;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卡爾巴柏《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基本上,真要列個目錄,我想也不會遜色於今日各大學院校社科、文學的老師吧。然而,書架上的這些書,我實際上看過的,寥寥可數,甚至到了後期,因為歷史系學習的關係,還有自己的懶散,這些書籍讓我有主動接觸的動力與機會,又更加減少了。

最近因為閒暇的關係,盡快的希望可以把業師以往的十篇文章給看完。而今日在與父親的閒談中,聊了一些關於讀書治學應有的基本原則與態度,突然讓我重新想起這個題目:「影響我最深的15本書」。若無「影響」二字,或許這樣的串連活動作為同儕、師長之間,對於知識的心得交換,或許也是一種學習上的快樂。然而,當加上了「影響」二字,似乎便有一種對於自己學習歷程的「拷問」:這些東西,你真的有讀進去嗎?在你的為人處事或是治學方法上,這些前人的經驗,你都用上了嗎?

這麼嚴厲的提問,著實讓我不敢怠慢,再者,這個提問又讓我想到以往在東海,參與陳以愛先生「經典導讀」課堂時,所提出的課堂作業「我的閱讀歷程」,於是乎,在今天這個夜晚,忽略寫日記的急迫,我想重新再回答這個問題:「影響我最深的15本書」。
==============================================
知識的源頭:

真要去追索我自己的學思歷程,基本上來自於三個人:

第一位是家母。我的母親是一位小學老師,對於學齡孩童的教育,或許有更多的認識與用心,而她給我最多的,除了母愛的照顧外,還有許多知識的啟蒙,諸如《小牛頓》、《漢聲小百科》,「信誼文化」、「啟思文化」出版的系列繪本,還有我最常在學校的圖書館看的諸多通俗故事書,是培養我對閱讀興趣的養料。

第二位是我紅色的父親,也就是家父。稱以「紅色」,除了「血脈上」的關係外,也同時是父親的人生信仰。我的父親和母親都是中興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畢業,其後父親更自行進修,前往東海哲學系就讀碩士班,從傳統中國儒、道思想,到西方古典哲學:康德、黑格爾…等等,其後更大量購買與閱讀社會主義相關書籍。除了知識的教育,他更告訴我應該參與,甚至有能力要幫助更多的人。這點,我想是過往,許多人對於范綱塏有「無私」這樣的評價,生命的根源吧。

最後一位是我白色的父親,也就是陳師錦忠。在東海求學的階段,很有幸與業師交誼。稱以白色,在於「契約上」的認識,正式和業師有所交誼,來自大二習修了業師《中國史學史》課程,日後也擔任業師課程助理有四年時間,同時學習關於業師所研究之學術史、上古史、史學方法等相關學說,這也或成為我日後在歷史知識的閱讀與思考上,某些前進的起點。

也因為他們,我才有這個機會或是能力,在「讀書寫字」的道路上,或許不是那麼的排斥吧。
==========================================
書目:

說明完了人的原因,接下來就是書目的舉要了。基本上與9/22日當天列的書單差不多,但我想用必較敘述性的文字重新說明其影響之處。

一、How to read Karl Marx/《馬克思主義入門》 (Ernst Fischer)/(Ernest Mandel,連結雜誌社,2009)

首篇要說的是兩篇我在社會主義啟蒙的作品,分別是澳洲共產黨員Fischer和托派學者Mandel的兩部作品。這兩部作品都是我高中時期所接觸的,其中How to read Karl Marx我還作了一點拙劣的翻譯,雖然這兩部書我都沒看完,但他也影響了我在日後對於馬克思的原典,不管是《1844年經濟與哲學手稿》、《共產黨宣言》,或是馬克思相關的著作,乃至最近柄古行人《世界史的結構》這類書籍的關注,甚至是我更堅定我應該更無私的去付出,或許,這兩本入門作品,有些許的影響吧。


二、《大眾哲學》(艾思奇/結構群出版)

就讀高二的那年,老師在介紹西洋近代史時,要班上同學來選定題目上台報告,我很不自量力的選擇了1960年代風行的「存在主義」。然而,只看過通俗版「西洋哲學史」《蘇菲的世界》的我,別說海德格、雅斯培、齊克果這些大家,我連「哲學」的意義和內容是什麼,都是一知半解。當時父親拿了兩本書來給我作課堂參考。其一是陳鼓應的「存在主義」專著,那對一個高中生來說完全看不懂…而另外一本,就是這本由中國共產黨的艾思奇所著之《大眾哲學》

進到東海以後,有時想起一些方法論上的問題,還是會從《大眾哲學》的內容來尋求解答,一方面,當時真的受惠這本書,再者,艾思奇的文筆,還是很淺顯易懂的。


三、《科學革命的結構》( Thomas S. Kuhn.著,傅大為 王道還 錢永祥譯,遠流出版社1989)

「典範移轉」這四個字對一個稍有唸過社會科學的大學生都不陌生。然而我會對《科學革命的結構》有其推崇,甚至說他是影響我的一本書,首先來自於一個起點:當時正在準備碩士班的論文寫作,在每個月都會前往科博館和熟識老師聚會的中午,提到我對於「學術史」的興趣,老師這時就說了:「如果你對學術史有興趣,那孔恩這本書你非看不可!」師長的交代我盡可能做到,畢竟科學論證對一個數學不好的人來說,要理解也有其難度(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看不懂《別鬧了!費曼先生~》,因為中途的物理知識對我可是「霧裡知識」…),但其中對於「典範」的定義,對我思考上的啟發,例如後期我在每年史博館舉辦的「海外歷史知名畫家」各項展覽上,有一個「西方美學典範在亞洲地區文化擴張」思考的基礎。

(關於這點,日後也許可以說明我的心得)


四、《當河馬想動的時候再去推牠》(張文亮,國語日報出版,2014最新版)

2012年的3月,我擔任業師最後一次的課程助理,那時候業師有提到應該開個西方戰後重要學術名著相關舉要,給同學作為期末閱讀的參考。當然業師只提了開頭,在他愛鬧彆扭的脾氣下卻遲遲沒有名單出現,作為徒弟的,這時也就毛遂自薦,草擬了一張書單(我的檔案現在還保留著)。業師過目後,覺得還不錯~就讓我放手去修改和公告。但這其中有幾本同學覺得不明白為何要選填進來的書:《時間簡史》、《海:未知的宇宙》…等。

科學史對我來說,除了上述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外,影響我可能更深的,是台大環工系張文亮教授在國語日報上發表的一系列科普文章,而這本書名很可愛,書封也很可愛的《當河馬想動的時候再去推牠》,讓我看到的,不只是作為單位的「伏特」、「焦耳」、「庫倫」,而是這些單位後面,每一個科學家為了解答世界而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至此之後,我一直都覺得,一個歷史系的學生,不管怎麼說,都應該要去接觸科學史的內容,不管你看不看的懂。


五、《文字的故事》/《閱讀的故事》(唐諾,印刻文學,2005/聯經,2010)

我很少有什麼書會主動去看三遍以上(嗯…漫畫除外…),我也很少有什麼書會主動去購買。這兩本分別服膺前後的狀況。

《文字的故事》一書讓我重新看到甲骨文的可能性。不同於文字學拆字解字的單純(或說單調),唐諾透過文學書寫的筆法,讓每一個圖像,都有了活潑的意義,過往甲骨四堂透過「甲文文義」參看中國古代史,而唐諾的文學想像與解讀,讓我看到「甲文圖義」的另一種可能性。尤其近日,刑義田先生《立體的歷史》出版,還有業師以往所談「圖像史學」的常識,這點,影響了我在甲文認識的興趣,以及可能使用的方法。

《閱讀的故事》也是某種方法學的參照,不同於How to Read a Book一書,唐諾說的可能是更多「閱讀」上的心路歷程。以及作為一個「讀者」的「態度」。當然,我也在這本書裡面,看到一個讀書人知識量的巨大,還有自己目光的淺短。


六、陳映真小說集(洪範版,卷一至卷六,2001)

父親的友人,彰化詩人施善紀先生曾在兩岸犇報的專欄上有言「〈我的弟弟康雄〉,有誰還沒讀過?」因為父執輩的提問,我開始接觸陳映真的小說,從〈麵攤〉到〈忠孝公園〉,卅四篇小說大體都閱讀過一次。後期因為課程的關係,還多了師長的講解。

雖然我心中沒有一顆橙紅橙紅的早星,但我也會去問「人為什麼能一天一天的過,卻不曉得幹嘛活著?」,即便太陽依舊兀自的照耀著,照耀著一切芸芸的苦難的人類。而面對這個懦弱的、不敢說真話的人間,在我看來,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決心,還有那個不信邪的衝勁。

這是我的小說連結,也是我信念的支持。


七、《鋼之鍊金術士》/《銀之匙》(荒川弘 東立,2001~2010/東立,2014)

影響至深的作品,是否應該都是偉大的書籍?

我覺得不盡然。

荒川弘美女士的《鋼之鍊金術士》與《銀之匙》,除了是我在連載時定時追番的作品外,也是我很有興趣想要收在書架上的漫畫。「鋼鍊」在世界觀和記憶的認識上,對於我在理解中國哲學「天道與人道」的關係上,有其連結,而阿爾對於豆子在「記憶塑造」的提問上,不也是後現代對歷史學的攻擊所在?其後豆子重新掘墳,確認當時自己對母親的鍊成是否為真,不也是一個知識人,應當對自己過往學術成果負責的態度嗎?

《銀之匙》則加入了荒川女士在農校的生活經驗,雖然務農在我來說是沒有實際存在的經驗,但與自然相親這樣的生產方式,確實在工商業社會的我們,有新的啟發,諸如在面對自然的誠懇態度,以及人生追求動力的激勵。想起電影《白米炸彈客》、《無米樂》等,對於台灣農業被忽視的無奈,同樣的,我們是否可以從這樣的漫畫,去尋找更原初的悸動?



八、《史學方法論》(杜維運 三民,2008)

「史學方法」這門課似乎在每個歷史系都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不管是授課內容的無法掌握,或是授課習作的艱澀,都讓每個歷史系的學生大感吃不消。然而雖說杜先生(在輩分上或許要稱作「世師」)氏作享譽中外,我卻沒有實際的閱讀過。但之所以會說這書「影響了我」,可以說他是讓我間接習修業師「中國史學史」的媒介。畢竟在長期的聽說「史學方法課程不好搞」的流言蜚語之後,我想,是否先上個「中國史學史」作為前導,以利日後課程的吸收?果不如其然,真的有點幫助。當然也因為這樣,開始了我正式和業師交誼的起點,也要謝謝杜先生的這部作品吧。



九、《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左玉河,上海書店出版,2004)

我的碩士論文指導老師丘為君先生在一次課堂上要我去看左先生的作品,作為我知識思想的基礎。而這部《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還有左先生較為近期的作品《中國近代學術體制之創建》,給我在近代中國學術史的認識,有一定的啟發,當然,在寫作的途徑上,我也有想嘗試這樣的方法。但可惜,學藝不精,無從辦起。但這兩部書都給了我在近代中國學術史上,新的認識和出發視角。



十、遠方(許達然,遠景出版,1979)

最後一個我想說的,是一本散文集。許文雄先生可以說是我在東海很尊敬的老師,雖然因為種種原因他不再東海任教了,但許先生在東海對我的照顧和我們之間的交談,一直也是我很懷念的時刻。許先生的文筆,在我閱讀之後,我也相當的欽佩,諸如對許先生思想的精煉與文字的巧妙運用。

但這本書影響的不是我的學思,也不是我的為人,而是我在2011年歲末與2012年的年初。

因為這本書,開啟了我一段短暫,但是美好而濃烈的愛情。

我想謝謝許先生。

只是一直沒機會,也沒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