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2015/01/16/、24~30 日記總集

一月底的幾篇日記。
月中的時候做了什麼?老實說也忘的差不多了,只知道回到埔心之後,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和家裡人一起活動。然後因為老師交付了一個寫作計畫的任務,就是看書、抄書、跑圖書館...等等的。
生活其實過的很簡單,也確實很簡單
可是總覺得少了什麼?????

=============================================
2015/01/16

回家的感覺:
一、今天其實過的有點普通但也有點不一樣。早上7:00醒來和父母親道過早安,然後到家後頭的步道晃了一圈。8:00和父親一起用早飯9:30父親上台北辦事,我待在家裡幫忙洗衣服、整理環境。
12:00熱了午飯吃,飯後看了紀錄片《蘇富比偽畫大師》,一部關於一位德國畫家的傳奇紀錄片。接著上樓窩棉被。
4:00,母親下了課,醒來,梳洗。5:30。吃晚飯,父親剛好到家,三人開心的一起用餐。6:20,出門搭車去中壢,準備今天晚上的英文課。
7:00~9:00,參與英文課程,老師是位中文很溜的美國人,上課強度很夠,我想我會喜歡。
9:30,抵達家裡,吃了點消夜,現在一邊寫日記,一邊等消夜稍微消化完畢....

二、其實每每寫日記的時候都會很納悶到底該寫什麼....流水帳的記事當然也可以(例如上面那種方式...),但是好像應該要寫一些比較有意義的東西。以往在學校,看古聖先賢的日記(ㄟ...其實也都是近幾世紀的東西...),大家都寫了很多很正面的東西,看了什麼書,和誰見面,有什麼想法要發表...and so on~反看自己的日記好像不管怎麼寫就真的都是廢文而已了...雖然說這兩天去散步都有想說要寫點比較有意義的東西...但是我發現我好像有點書寫障礙:每每滿腔熱血到了鍵盤或是紙筆前就無法完整的敘述...我想書還真的是看的太少吧...

但每天的日記並非只能懺悔,我想應該還是天才才真正有資格自說自話的,我們沒什麼大智慧大志向,就平凡的,但也努力地度過每一天吧。

以上

---------------------------------------
2015/01/24

OK,我知道了:
一、好久沒寫日記了...
說好久其實有點怪,因為最近幾天晚上的PO文都是寫一些很胡言亂語的東西(而前兩篇的「歷史系的出路:一個實際的回答」,居然有系上退休老師案點了like!這真是受寵若驚啊....老師見笑了...),生活上的流水帳倒是沒什麼在記(其實臨睡之前也很懶得寫....)。
反正生活其實都很簡單,也沒太多的震撼或是起起伏伏,對一個無業遊民來說,怎麼豐富自己的生活,可能會是更重要的一點吧。
離題了,該說說今天幹了什麼好事了....


二、這個標題算是我最近常常對自己說的話,做為某種逗號或是冒號的意義。作為自己開始下一步的開頭。
嗯,但希望可以說到做到...

三、每個周末其實生活都差不多,如果有回埔心,或是像現在這樣待在家裡。周末的活動就會是:
7:30醒來,早上吃完飯,先洗衣服
10:00,母親從市場回來,然後就一起去中壢買菜
12:00,吃飯
13:00,如果有別的活動,會再出去買東西,如果沒有,就睡一下XD
15:00,天氣不錯,出去外頭走走~
18:00,吃晚餐
晚上:各自做各自的,或是陪母親看電視、或是陪父親說話
以上,大概是這樣的活動。

不過今天比較引起注意的事情,就是幫忙母親煮飯後,拍了照片上傳打卡,引起不少親友關注,這也算是某種實踐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吧XD

嗯...大概是這樣~
以上
-------------------------------
2015/01/26

怎麼又到了這個時候...:
一、第一件事
最近有不少親友的帳號遭到購物社群的入侵,還請各位多多注意。
(我今天大概就點了....四五個檢舉吧....)


二、對學生而言,現在是寒假開始的時候。不過對一個無業遊民來說,放不放假其實差異不大...但話說回到埔心最大的幫助,應該就是成為家務勞力的一部分吧。但我想,能為勞累的母親分擔點什麼,在這個目前「無業」的狀態下,也不算是件壞事吧~

三、生活過得很簡單,總是在寫日記的時候就顯得有點沒梗沒梗的。或許應該換個方式來寫這種東西,也許會更對得起自己吧。

以上
------------------------------------------------------------
2015/01/27
呼~總覺得做了點事~:
一、首先,自己分享自己的近況,好像有點不要臉...其實實際上這是今天早上和父親談到柯文哲最近在媒體上的相關評論。原來只是想做一個歷史上的連結,因為有不少對於中國歷史有影響的人,其實都曾經受過醫學專業訓練,那他們和柯P有何異同?我首先說的就是魯迅和孫文。父親是說了相關的評論,但是我後來的聯想,就是最近東海的行政糾葛。
因為湯明哲先生,就是醫學院出生的。
這個表就是一個簡單的連結,從柯文哲開始,聯想以前重要的醫學院學生。
至於湯先生的定位如何?我想就由大眾判定了。


二、母親也放寒假了。今天下午載著她去中壢身體檢查。然後回埔心之後,母子倆一起去看牙醫。我就順便洗洗牙。
一定要說的是.....我洗了滿嘴都是血......這次沒叫醫生中途休息,我也覺得我還蠻厲害的....
嗯嗯....牙齒保健真的要做好....

三、最近兩天PO了自己煮菜的照片,似乎引來不少親友迴響,其實看在眼裡心情有點複雜。一方面有感受到大家的關愛,但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更希望受到迴響的是一些真的有思考到東西的事情。(當然之前的「歷史系的出路-一個實際的回答」也有不少的like,但好像也不是每篇都是...),不過這也確實反應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可能還沒辦法真正的觸及到每一個人吧。
嗯...繼續努力~

以上
(最近都沒整理日記....部落格都荒煙蔓草了....)

-------------------------------------------------------

2015/01/30 晨記:
一、ㄜ...由於昨晚沒有把電線放在身邊,最後電腦在沒電的情況下,宣告強制休眠。當時時間也晚了...就想說乾脆別搞了,直接睡吧。
但還是覺得好像少做了什麼...
方才帶阿嘆去修車廠檢查,和師傅了解相關問題之後,返回家中。在準備出門的空檔,還是說些什麼好了...


二、話說昨天去上英文課之前,貼了兩段接龍的題目,其一是宋岳庭《life is struggle》的首段歌詞,一段是瓦舍《戰國廁》的其中片段。貼這兩段接龍的目的,只是想說:所謂的經典,並非那些很古典的、敖口的、艱深的東西,其實,有些時候,會不時的引起共鳴,或是不論在何地、何處,都會讓你「心有戚戚」的,我覺得,就會是一種經典。
本想說用這兩個我覺得在我這個年歲左右的人來說,應該稱得上是經典,而且會引起諸親友共鳴的題材來玩個小接龍,看看會有什麼成效。但看來不才身邊的親友大多忙碌,所以接了兩三句之後也就沒有下文了。
有點小空虛呢~(遠目)

三、前兩天日記不知寫什麼,就弄了一些表情符號。一位親友很熱心地貼了一個表情符號的資料庫,這樣以後我就有素材可以使用了~話說這次回到埔心的三個星期,我最大的收穫不是看了什麼書,也不是看了什麼展覽,是我教會了家母使用「表情符號」這個動作(XD),看到母子之間往來的簡訊,多了030、OwO、^_^這些東西,瞬間多了很多的樂趣在~
孝順,有時候,讓長輩和我們一起同樂,也是一個。

以上

--------------------------------------------------------

2015/01/30
寫在一個月即將結束的前兩天:
一、今天和父母親去了一趟復興鄉角板山山區。(歐,現在應該要說「復興區」了),從埔心到山上大約是1小時的車程。到的時候先吃午飯(在這邊推薦一個還不錯的連鎖餐廳TINA廚房,單價略高,但是一定吃的飽,而且食材也很講究)(我個人是吃完之後一路飽到晚上...)。接著在角板山的商圈和「角板山行館」,也就是以前蔣介石在復興鄉的居所,所規劃的空間散步、看風景。
山上的天氣很晴朗,而且視野遼闊,在埔心看遠方的山,其實都很霧茫茫,但是上了山,山色就顯得清晰很多。而除了在規劃的遊憩區看風景、了解以往復興鄉的樟腦產業外,就是看蔣介石的介紹了。雖然我對先總統有點偏見,但任何的歷史都不應該偏廢,所以這樣的空間我還是很想進去晃晃。也是在這裡,我第一次聽到宋美齡的聲音(裡面有紀錄片)。
下午三點,遊憩的也差不多了,三人便打道回府,結束母親這個寒假初期的半日遊。


二、回埔心後稍事休息,準備晚上的英文課。兩小時後再回到家,父親跟我說了一個很有趣的事情:我在地球村上英文課的同時,他和母親也在上課:他聽方瑜先生的「稼軒詞」,母親則是聽「生態工法」。這應該也是我回埔心之後另一個給家裡帶來的新氣象吧~以往在open course的閱聽上,都是很單獨的學習和尋找。而父親的詢問,間接的介紹台大這樣的網路資源,讓他們都有很好的知識學習,在親子相談的話題上,就多了更多知識性的內容。
也算是給家裡帶來助益吧~

對一個「不知不解」大於「一知半解」,知識結構大多以「如是我聞」為主的現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一是種鞭策,也是一個警惕。
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以上

2015/01/01、06、10、12~14 日記總集

今年年初的幾篇日記整理
算算,我好像一段時間沒整理日記了。至少超過兩個月。
但捫心自問自己,以前整理日記的原因是什麼?是為了整理、保存自己的網路紀錄?還是為了要給洛瓷知道,我現在過得如何?
而我想,或許後者的意義,大於前者吧。
所以,當不再整理日記時,是因為和洛瓷重新連上線了?抑或是覺得也真的沒這個必要了?
也許都有,但我想,這個部落格最重要的意義,應該還是整理、保存自己的網路紀錄,而不只是一個很單純的「思念」
那麼,就來除草吧。

=================================
2015年1月1日
新年、新生

Facebook上的諸親友大家好,新年快樂,我是綱塏。
歲末年終的交織,各位過的好嗎?在我瀏覽了各親友的狀態,看來大夥都過了一個愉快的跨年日。
但對我而言,這個年,有點特殊。
2014年12月29日,母親接獲外祖母(阿嬤)病危通知,我隨著父母親南下台南,重新來到成功大學住院大樓,見外祖母最後一面。
12月29日,夜6:10,我們來到住院大樓。照著氧氣罩的阿嬤,意識已相當薄弱,在子女、孫子孫女們的呼喚下,用最後的力氣與親族們回應。
接著,在年末的倒數中,我們也迎接著生命的倒數。
這算是近年,身邊第二位長者的逝世。
然而,一個生命的消逝,同時也代表一個生命的接續。對於我這個目前還是漂泊的靈魂,身邊長輩的逝世,給予我們的,是鞭策,也是祝福。
因此,用一個生命的結束,來開啟這個新年,或許,有更重要的意義吧。


僅誌
----------------------------------------
2015/01/06

都已經有點病了還撐到現在不睡覺
這個人一定是個笨蛋:

一、兩三天沒寫日記了。
但是現在這個狀態我很難寫些什麼...因為我好像燒得有點慘....今天去科博館和老師見面,在午飯的餐廳中,可能是因為餐廳音樂太大聲,我和老師的對談都得用喊的....
大概是因為這樣而受寒了吧....
現在只能盡可能去寫一下今天幹了什麼好事....


二、第二次的治喪期間,「移動」依舊是最常出現的狀態。尤其外祖母(阿嬤)人在台南,母親南北奔波,可能是更辛苦的地方。
明天也是要南下,但寒舍的整潔就得早點起來整理了...

好吧,先睡好了...
不然真的會倒....
以上
---------------------------------------
2015/01/08 關於生日的一點回應:
Facebook上的諸親友大家好,我是綱塏。
近日不才剛度過27歲的生日,但正逢外祖母亡故,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處理喪葬事宜,而人在嘉南,能用到電腦的機會也有限。若有怠慢回應到各位親友的祝福,在這邊也先說聲抱歉。27歲,退役後的3個月,目前尚稱閒散,對比各位已在生產線上奮鬥多時的親友,只能說略為好命、不需為生活苦惱。未來其實也沒什麼大計畫,如果說謀職不順,就是單純的回桃園讀書、念英文,讓自己的生活可以更純淨一點吧。
當然,在這邊也先謝謝透過各種管道前來祝賀的62位親友。有些是固定的班底,也有些今年新加入,不管怎麼說,各位的祝福,綱塏都收到了。在這邊,就引用陳映真〈鞭子與提燈〉一文中的一句話,作為回應:
「....回到故里,深刻的感到故舊、新知,以及許多遙遠的,不曾謀面的朋友們所加予我的溫暖的友情、關懷和激勵,使我感激,使我羞愧,使我惶恐。讓我對這些錯愛於我的人們,表示無言的、最誠摯的感謝。但是我著實不願意他們不知道:我是個平凡的、充滿了許多矛盾和缺點的人。但願他們的關切和他們對我的,超乎我所能馱負的期待,都成為嚴厲的鞭子和腳前的提燈,使我用功些、謙卑些、誠實些、勇敢些......」
也謝謝來自各方留言的各位親友,你們的祝福,都是綱塏的「鞭子與提燈」,希望有這麼一日,我可以為你們回饋些什麼。


2015/01/10 僅誌
--------------------------------------------------
2015/01/12

當沒梗的時候....(??):
老實說又該到了寫日記的時候了,只是這回我還真不知道該寫些什麼...雖然說今天也算做了一些事:帶阿嘆去做5000KM的保養(換了四瓶機油...)、去學校和老師談話、簡單收了寒舍(其實也沒收多少...),剩下...好像就還好了(啊~~~好久沒看英文了...)
其實我很想號發議論什麼,但是我一直想不到要怎麼鋪陳,這個時候除了恨自己在所謂社會學理論知識的薄弱外,就是思緒無法完整的陳述了...回顧有親友在不才這邊留言說到:每每觀賞我的文字,便不能自休的從第一個字閱讀到最後一個字....這對不才而言,與其說是鼓勵,不如說讓我感到更深的恐懼啊...
但如果說Facebook是作為社會情感交流的場域,不如我就把我想問的問題來問問大家,看看大夥會怎麼回應,或許可以給我思考的一些資源。這點倒是很幸運的:不才身邊的朋友,在學識上都有十足的涵養,以人為鏡、以友為師,或許是更好的社會學習。
那我想今天的日記我要做一個提問,這其實是我很想寫的一個論述,可是我一直寫不出來....
題目:「王品的第1001號客人:關於十二年國教的幾點反思」
命題原因:
我的思考起點其實和最近的江蕙封刀演唱會有關。由於場次以及售票系統的關係,江蕙這次的封刀演唱會,引起的全台灣可說是「空前」的購票,然而這番流行音樂的購票盛會,卻在各地上演了「搶票」、「黃牛」、「抗爭」、「大打出手」、「要求主辦單位說明」、「江蕙飢餓行銷陰謀論」的話語。在寬宏售票系統在連續的當機,不得不替換代理廠商;江蕙個人因為心軟而不得不增加演唱會的場次,這三四天的亂象現在才告了一個段落。
有人看到這樣的現象,大多聯想到之前的原燒93年10元優惠事件,或是頂新食安爆發初期,犁記餅店的退貨潮,兩個場面都有店家與客人爆發口角衝突:或因為消費者心有不平,或因為店家設定消費系統不明確,而造成了這樣的社會事件發生。
有人或許會說服務業難為、也有人會痛批台灣人的奧客心理,是長期社會安逸下所豢養的嬌貴心理。但我聯想到的,是另外一個東西:
2014年6月5日,我在中部辦公室調換區域,改換到關於12年國教相關的座位。然後開始了最後一百天,與民眾打電話、接電話的烏煙瘴氣的生活。
許多來電抗議的民眾,也都直指要找最大的官員(署長、副署長),然後要他們來說明他/她的小孩子為什麼會落榜、面對我們這些小兵的解釋,有的破口大罵,也有的表示同情但是無奈...云云。各種現象層出不窮。
但我在這邊做這樣的一個聯想,主要是想說:不管是消費現場的「奧客」、還是教育現場的「怪獸家長」,其實他們都反映了一個很危險的事實: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一個體制的遊戲規則被訂的多完備、或是盡可能的照顧到所有在這個利益、規範下的人,這些系統還是會被打破。
主要是因為:受規範、接受利益交換的「消費者」,最後會因為無法得到好處,而訴諸「情治」的手段。
「情治」一為「感情治理」,是業師以往對於中華帝國政治文化的批評,任何的事情,最後都會因為統治者「個人的不滿意」,而忽略體制規訓,感情用事的改變最終決策。
有許多擔任服務業的網民在網路上分享心路歷程,說道他們其實也只是奉公司之命,卻往往被顧客一陣痛罵,最後直接找上主管「破例優惠」,最後還被顧客嘲諷「不懂人情世故」,心裡只是無限酸楚。
而在我看來,十二年國教的推動和政策的修訂,其實有一樣的問題。而我不敢說都是台北地區麻煩最多,因為我接到的電話基本上全台都有,只是比例不同。他們都很納悶:為什麼我的小孩考得還不錯?怎麼會落榜?為什麼各個學校設定這麼少的名額?為什麼我們的縣市要比作文?這些其實都是明確的在最初都設定好的規矩,卻在最後被指出是臨時增加,蓄意陷害民眾的「惡法」。搞得現在中部辦公室的大家,每天只能不斷的加班、不斷的被民眾罵、不斷的去做很多,其實基本上是無意義的修補。
提問:
但我要說的並非我對公共事務這麼鄉愿的同情,我想問的是:這種「奧客」、「情治」的社會,是怎麼形成的?我們有一個籠統地觀念是:中華帝國是一個「情治」的國家,其實更多的時候是透過一種叢林法則的運作來穩定社會秩序,或是進行政權的爭奪。但其實我們也都有實際的法治規範、實際的社會秩序維護。但,為什麼最後都會流於這種,被抨擊為「落後」、「反現代化」的現象?
文創團隊「台灣吧」在其動畫影片裡提到:日本的殖民政策其實變相的讓台灣人接受了「守法」、「守秩序」的觀念,但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今天我們看到的台灣社會,卻是無時無刻充滿著這樣混亂的場面?
而我覺得:只有首先先解決這種以「情治」為首要的社會結構,現在各種的社會亂象,才有解決的可能性,從小型的消費行為,到大型的公共事務參與。
那麼,我想問的:台灣作為一個「情治」社會,最核心的根源是什麼?
台灣作為一個「情治」的社會,最核心的根源是什麼?


又,我們要怎麼脫離這個「情治」的社會?
又,我們要怎麼脫離這個「情治」的社會?

一點提問,做為今天的日記,也就教於Facebook上的諸親友

以上
----------------------------------------------------------
2015/01/13

雨夜故里:
應該算是要在桃園待一段時間了吧。今天早上起來收拾了一下寒舍,10點和阿嘆一起離開台中。
12點,經過湖口,去祠堂、祖塔看看。
1點,到家,放行李之後,自己弄了午飯。
然後就是過很單純的家庭生活,陪陪母親,自己寫寫字...等等。

但這個場合和這個時候,倒是想說說我對於最近的「XX縣市的居民特徵」說點什麼:
很多網友在個人的生活經驗之下,說了他們對於台灣這個小島上,東南西北居民的「特色」(亦或是刻板印象?)諸如口語、思維邏輯、穿著習慣...等等。當然有親友在自己的版面上提到:為何在這麼小的島嶼上還要這麼區分「你/妳and我」?只能說是莫名其妙。或許,在這麼現實黑暗,卻由無力更改什麼的情況下,台灣年輕人也只能從這樣簡單,但卻略能引發共鳴的話題,做為某種生活情感的慰藉吧。
但是我仔細的對於這個「XX縣市的居民特徵」的這個問題去思考了一下....我發現我回答不出來。
這話要說到我大一剛進入東海時,同學們對我提出來的一個最直接的問題
「ㄟㄟ?你是桃園人歐?那...那你聽的懂台語嗎?」
這基本上是以「桃園作為一個客家人的主要縣市」為出發點,然而,我的母親正好來自嘉義,因為母親回娘家的緣故,我也或多或少知道閩南語該怎麼說、怎麼聽。但我的祖母,客家話稱之為阿婆,因為慣用方言,加上家父也時常會以客語解釋事情,所以我還能說兩句客家話。算是都不精通,只是略知一二。
所以這個命題的出發點就出現問題了。因為傳統的刻板印象有個人內在的變數。所以「住桃園的客家人聽不懂閩南語」這點,在我身上不成立。

再說,如果你真要我「桃園人的特色、特徵」是什麼?坦白說我還真答不出來。或許我並非一個真正愛鄉愛土的居民,只是對於故鄉的生活方式還算習慣、又或說我其實沒有那麼認真的和鄉土的里民長期相處,所以我並非一個「熟稔於桃園生活的桃園人」吧。

結果歸納下來,我還真是一個「住桃園的陌生人」了。但我想,在這個資訊交流頻繁、社會流動發達的時代,刻意區分「彼/此」,其實已經沒什麼特別的意義了。擴散的來說:世界經濟體系與全球化的發展,不也是這樣子嗎?今天日本動畫紅片全世界,海賊王的字幕少說5國語言、漢堡王與肯德基開在世界的每個角落、T恤、球鞋是每個大人小孩都會穿的到。當然這樣的命題下,「保存文化傳統」反而變成更重要的一個問題了。

扯遠了,但我倒是可以來問問Facebook上的諸親友:你所認為「桃園人」的特色是什麼?不管你是外縣市或是和我一樣是桃園人。

這也是今天的日記,也做為今天和諸親友交流的命題:
你認為「桃園人」的特色是什麼?
你認為「桃園人」的特色是什麼?

以上
並以下開放回應^_^
(但後面並沒有人來回應....)
-------------------------------------------
2015/01/14

總覺得停頓了很多東西啊⋯⋯:

今天來用I-pad寫日記~
但話說我好像很久沒看英文了⋯總覺得自己好像鬆懈了下來⋯既然都回家了,就提醒自己要多加點油了。


然後⋯沒了~(???)

以上
(這和昨天好像反差有點大O口O?)

圖文誌:我為什麼收集人間雜誌



(原於2015/02/11發表於Facebook版面)

Facebook上的諸親友大家晚安,大家好,我是綱塏。
昨晚(2015/02/10)在寫文章之前,透過i-pad發布了一張照片,現在他重新被貼在底下。這張照片上各位可以看到,是一套雜誌。他是1985年11月至1989年10月,發行在台灣社會的《人間雜誌》。發行人是台灣知名的小說家,本名陳永善的陳映真先生。
關於人間雜誌的相關介紹,在維基百科上有簡略的敘述,而關於這套雜誌,也有幾篇學位論文來研究,有興趣的親友可以尋找相關資料來閱讀,我個人在這邊就暫不贅述.....
.....好啦,其實我自己是對這套雜誌有點一知半解....所以才沒有完整的交代它的來龍去脈....
而我想說的是這套雜誌對我來說有什麼特別的意義,為什麼我會特別PO上這張照片,以及這整套雜誌「形成」這個面貌的過程。
對,形成,因為當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時候,它是有缺件的。
小時候在家裡的書架上,這套半殘缺的雜誌就這麼靜靜地躺在書架上,一篇篇黑白的封面照片,訴說著台灣社會大大小小的社會狀況:被誤解的白子(白化症患者)、大學生男女同宿問題、同性戀議題、林務局對於丹大林道的不當開發、二仁溪汙染事件,還有,那個父親最常跟我談起,也是當我面對各項死刑議題時,最常提到的:湯英伸「槍下留人」事件。
種種的問題,如果單純的看來,也就是對於1980年代中末期,對於台灣社會的各種紀錄爾爾,真要這麼說,鄭南榕的《時代》雜誌、《美麗島》、《自由廣場》,甚至是更早的《夏潮》,也都有這樣的性質,為何特別單獨要PO這張照片?
一個很私人的原因:父親曾經是人間出版社的一員。
也是一個很長期的時間,至少是我有記憶以來,父親就告訴我,他與陳映真共事、相處的經驗,談陳映真的小說、思想見解,還有《人間》對於台灣社會對社會問題的報導上,有一個深厚的思想資源。
兒雖不敏,請事斯語以。
也是在日後,我慢慢的把陳映真先生的卅四篇小說逐一翻完,心血來潮,就翻翻這些黑白相片所乘載的記憶。也慢慢了解父親身邊的好友們,他們為台灣社會所作出的貢獻:南藝大電影學院關曉榮先生的「八尺門聯作」與蘭嶼紀行,討論台灣的都市原住民問題;報導文學作家藍博洲先生,透過口述訪問與文獻徵引,拼湊出1950年代,在戒嚴肅殺的氣氛下的歷史,以及湮滅在這段歷史中的各個身影;還有父親的摯友,也是我的乾爹:蔡明德先生,那一張張珍貴的報導攝影。這些叔伯每每和父親見面時,也都很照顧我、關心我的近況,他們或教導我知識,或和我聊聊生活瑣事,也使我的人際關係,有了另一種不同的面貌。
於是也是一個很私人的原因:那既然父親曾經是人間出版社的一員,為什麼我們家的《人間》雜誌,是不全的?那麼,我自己也是作為「人間的血脈」之一,在這個傳統之下,我可以做什麼?
於是大約從大二、大三時期,每當我造訪到二手書店,一定會去看看雜誌架上有沒有《人間》。可惜在坊間,《人間》並不易尋得。後來在前幾個月,我辦了露天網路拍賣的帳號,這才透過網路購物,把家中《人間》,一本一本的買齊。最後一片拼圖,還是透過表哥的帳號才收集完成的(我真不懂為什麼只是不小心按錯就被列為黑名單...)

前前後後補齊缺漏的10餘本,花了也快3500,平均一本要價在200~300,父親得知這個價格時還說:我們當時都沒賣這麼貴!現在可真是水漲船高了...
或許,《人間》這套雜誌,只是台灣社會文獻中的一個片段,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兩代記憶的延續。我不敢說我是個堅實的社會主義信仰者,但人們總說綱塏會奮不顧身地去幫助別人,我覺得在這個傳統下,我多少受到了一點影響。《人間》對我來說不只是一套雜誌,它也代表了父親這一生的信念,以及他所交/教給我的那些思想方向。
蒐藏一套書,不足為奇,唯有將藏書樓轉化為圖書館,才是一個知識蒐藏的活化、應用。現在,這是另一個思想資源,不敢說繼承,但只少,我希望可以了解,父親,還有他那一代的叔伯們,為台灣社會做了些什麼。

習作:九層塔與羅勒

(原於2015/02/10 刊於Facebook網誌)

從「女朋友的夢幻菜單」談起
        2015年02月6日,電子看板PTT上,一名網友向諸多「鄉民」們詢問,因為自己交往中的女友對於台灣小吃興趣缺缺,但頗好西餐、洋食,兩人在飲食上有些爭執,但不知如何解決,因此向各位鄉民們請益。一時之間也徵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意見,但最特殊的,是一位鄉民設計的「特製菜單」。菜單上將台灣常見的小吃,如陽春麵、紅豆餅、臭豆腐等等,改稱為「中式燉肉末佐青蔥蔬菜細麵」、「法式焗香奶油煎餅佐相思豆泥」、「有機天然發酵豆腐佐鮮釀無毒萵苣」,這些看起來相當「洋派」的名稱。提供菜單的鄉民也表示:或許這樣子,就能讓尊夫人對本土小吃的接受度,比較高了吧?
        而這份「佐以洋風」的菜單,不但廣受好評,瘋狂轉載,甚至上了網路新聞的版面。然而這份看似新鮮的消息,其實在2009年,在PTT上也有相似的文章提出。當時的原發文者表示,自己在西餐廳裡被那些冗長的菜名弄的心煩意亂,回到家後便自己也如法炮製的設計了幾個「佐以洋風」的中菜。有興趣的人,可以搜尋這篇小文章。
        或許,在這樣時有所聞的日常爭執中,只是因為個人飲食習慣的差異而起。然而,這樣的事情,其實反映了一個一直存在的一個焦慮。

「佐」的實際意義與語意恐懼
        而我的題目是因為「飲食」而起的,那就要先回到菜名的原意來看看
        網友在名稱代換的過程中,其實運用了很多的「佐」料,那實際上法菜的真正名稱,是否真是「佐以鮮食」呢?
        以下是幾個例子:
紅酒燉牛肉(Boeuf Bourguigon)-Boeuf:牛肉 Bourguigon:勃艮第
香烤羊小排(Cotes d'Agneau)-Cotes:兩側 d'Agneau:羊肉
勃艮第的葡萄酒燉雞(coq au vin)-coq:公雞 au:之中 vin:葡萄酒
酸菜香腸(Choucroute)
       如果單就詞意來看,其實法菜的菜名也是告訴你「你會吃到什麼」,但這和中菜其實不也一樣?我們熟知的「芥藍牛肉」、「菜脯蛋」、甚至是「控肉飯」,就是這樣的命名方式。至於「佐」其實就是在兩種食物之間,用了et,也就是法文的and佐為連接。表示這一餐裡面有一種主食(羊小排),然後有一個搭配或是副食(佐美生菜、黑醋梨醬),如此。
        但因為在翻譯上的語境有所落差,或許為求表達的清楚,所以有這麼冗長的翻譯。而這些帶有冗長名稱的菜餚,大部分也都是宴席菜,但相對同樣也是宴席菜的中菜:宮保雞丁、開水白菜,就顯得簡練許多,而佛跳牆、螞蟻上樹,這些名稱,還帶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飲食的印象/意象
        然而,這個問題真正的核心,可能不是在於菜餚命名的差異,或是這些吃食「佐以何物」,而是對於飲食意象的投射。
        如果我們想到原發文者希望與女友共進的滷肉飯、陽春麵,我們想到的可能不只是菜餚的形象,還有一個「空間」的畫面:略為擁擠、狹小的店面,熙來攘往的人群,踩踏著街道上的風塵、只是圍著圍裙掛著一條破毛巾,一邊切菜還一邊叼著香菸的,那個粗聲粗氣招呼客人的老闆。
        但如果是白酒蛤蠣麵、西班牙海鮮燉飯呢?可能是略為昏暗的燈光、擦拭整潔的餐具和桌椅、彬彬有禮的服務生,當然還有柔和的音樂,以及輕聲細語的交談。
        兩相比較,問題的根本我想不言自明。因為重點不是吃食本身,而是環境的考量。而這兩個畫面的對照:清潔對比髒亂、整潔對比無秩序、嘈雜對比安靜,不正是「現代」與「落後」的對照嗎?
        鄭鴻生在其作〈水龍頭的普世價值〉一文提到,近年來在政治鬥爭中,對於敵對陣營攻擊時,「是否具有現代性」,成為一個重要的環節。而這點其實建立在台灣的歷史發展中,日本的殖民建設,對比台灣初期國民政府的作為,所造成的嚴重落差,而有這樣的歷史遺跡。而今日,在吃食的認識上,西餐洋食所帶來的,相應於傳統小吃,是否也是「現代性的象徵」與「野蠻而落後」的對照呢?

文化歸屬的選擇與焦慮感
        或許,原發文者只是想找個方式討好女孩子的歡心。但是,這樣的發言,其實隱含了某些焦慮感。因為真正的重點並非吃食的選擇,而極有可能是文化認同的建構。當然,在全球文化的傳播下,不管你說的是中文還是英文,你可以吃飯也可以吃麵包;西餐洋食也可以在路邊的餐車吃到;整潔的牛肉麵店或是便當店也是隨處可見。但是潛藏在心中的那份文化養成的本質,以及面對異文化進入的焦慮感,卻不是單純改變環境就能夠扭轉的。一個最重要的認識是:在這種多元文化交流的狀態下,我們如何保有一個對於異文化「持平心態」?一如龍應台在《野火集》所說的:正眼看西方。
        九層塔和羅勒,同種同屬,做用也相同:不管是熱油烹炸的鹽酥雞,還是在青醬麵之中,都是為了增添香氣和增加色澤。不會因為九層塔改稱為羅勒,香氣就會比較誘人,也不會因為羅勒改稱了九層塔,色澤就黯淡許多。回到原初,你是為了那個看起來高尚的名稱,去吃這道料理,還是因為你真的必較喜歡吃這樣的食物?

        多元文化的交互影響下,競逐之事是必然的。但我覺得無須焦慮,如果說我們也能讓自己的小吃,和高檔次的法菜平起平坐,這,我想會是今天青年一代的我們,可以去思考、改變的事情。

日記之外:醫者的聯想與近日東海校園的心得

(原發表於2015/01/27 Facebook版面)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民國肇建。孫中山受光復會眾舉邀,擔任中華民國之第一任大總統。在此之前,孫中山1887年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於澳門鏡湖醫院行醫。

1912年,周樹人受蔡元培之邀,至中華民國教育部任職,其後更於北京大學任教。1918年,周樹人以筆名「魯迅」,發表首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魯迅於1904年,至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習醫。

1930年,郭末若撰寫《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綜合馬克思主義研究法,開啟中國甲骨文新的研究道路。郭沫若少時於四川私塾學習,1914年,至九州帝國大學學醫。

1951年,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自大阪大學附屬醫學專門學部畢業,1973年,創作《怪醫黑傑克》,1977年,該漫畫獲得講談社漫畫獎。人們笑說:若是今天「神醫」的漫畫形象,可能就是來自黑傑克吧~

2014年,台大醫院外科重創中心主任柯文哲,參選台北市長,以81萬票勝選。就職後一個月內,革新弊案、改革市政府支出收入,快刀斬亂麻,痛快人心,廣為全台大小媒體關注。

2015年,東海大學校長湯明哲先生,對於董事會在校務干預、行政掣肘上,連同記者於影視媒體發表聲明,表示不滿;同時,校內行政主管也發表聲明,表示校長不尊重行政倫理。雙方交火,煙硝味甚濃。
湯明哲先生1980年畢業於台北醫學院,1987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生理學博士。專長為腎臟生理學與細胞學相關研究。

以上,針對近日東海行政權紛爭,一點心得。
我不懂政治。但我知道歷史連結。

習作:歸類「自己」-寫在學科能力測驗即將放榜之際

(2015/02發表於Facebook版面)

大綱

一、某某科系有用無用論:一個延續三個世紀的問題
二、有用科系的選擇:社會產業結構的主流與旁支
三、為己為人為家為國的掙扎:價值觀的延續與挑戰
四、一個被忽略園地:知識與學理的基礎認識
五、結論:成為「自己」或成為「他人」的再認識

全文:

一、
         話說最近就是學科能力測驗放榜的時間點了。不少高中生也開始面臨選擇系所與學校的問題。有了無遠弗屆的網路,現在的高中生可以獲得比以前(至少是我那個年紀的時候...)更多的諮詢對象。而最近在台灣最大的資訊交換中心PTT上,有位同學問了這樣的一個問題:請問有什麼科系,比較「無用」的科系?(註一)
        其實這樣的問題的提出,往往會引起許多情緒化的爭執。有的說文科無用,也有人會說理科無能,甚至更有人會無限上綱到「念這麼多書有什麼用!到頭來還不是只能領個22K,然後作奸犯科成為社會上的罪犯!」(註二),但這樣的問題提出,其實也不甚明確。如要釐清,我們得先問問當事的這位同學:你所謂的「有用」是什麼?是便於求職?便於求知?還是能夠作為你日後面對人生決策時,作為你最重要的指導依據?因為這些都是所謂「用」的範圍,只是看你怎麼去思考爾爾。
但無論是哪方面的「有用」,在我看來,認真的學習、閱讀,總是開卷有益。每個知識都有它能夠求職、求知、求安心立命的功能,只要你認真的去思考、去學習,不同的只是在於,它服不服膺這個社會的需求罷了。

二、
        所以當我看到「某某科系無用論」的這個提問時,我倒想反問這位同學:那在你看來,什麼科系在今天的台灣社會,會是「有用的」?(註三)
其實在網路上寫這樣的提問應該給諸位看過這篇文章的親友留個言,看看各位對於所謂「有用之學」的認識有什麼異同。不過不才的日記往往是獨角戲孤芳自賞,在這邊就先自問自答一番好了。
        什麼是台灣今日社會的「有用之學」?我想資訊、政事、商賈之道會是比較大宗的答案。資訊和商賈之道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意義,畢竟廿一世紀是網際網路的世紀,資本的快速流通,需要精密的計算和搬運,這方面的產業人才一直都需要供給。但政事方面,我想不是單純的指「從政」,而是在傳統的職業價值觀中,類似「公務員」這樣的職業:收入穩定、有保障,所以我也看到不少親友的家長都希望他們考個公務員職位,一來也是保護小孩不要這麼辛苦的打拚,二來也是一種傳統價值觀的延續吧。(註四)
        其實我個人反而認為,所謂的「有用之學」,應該是一些「匠人」之學:修車、修水電、美容美髮、烹調...這類,這我覺得才是最實用的東西,想我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要成為小當家這樣精於五味調和的專家!但時至今日卻也按照升學體系,念到碩士班,然後無業到寫作這篇文章的現在了...

三、
        所以回到原初提問的同學上,這個有用無用的問題,可能不只是要問你,還得問問你們家裡的期待了。畢竟台灣社會還是帶有很傳統的家父長制家庭關係,往往家裡的意見還是一個主要考量。在我進到東海念了一兩年後,還聽到有同學一再的重考,只因為家裡不滿意他的成績和科系,只好一再的考試。看到這樣的現象其實也很難過:科舉廢除到今天也有百年之久,這種功名觀卻依舊深植於不少家長心中,台灣社會被稱作亞洲地區「自由民主的國度」,卻有這般「農業社會的意識形態」,不只對小孩,更對家長感到可憐。
        因此,我要再繼續反問提這個提問的同學:你這個問題,是為了自己問的,還是為了你父母親問的?如果提問的是家長,我也要問:你是為了自己問的,還是真的為了你的子女問的?
        這個可能才是每個高中生選填志願最重要的關鍵吧?你願意在你可以間皆接觸社會環境的下一個階段,追尋成為你自己的道路,還是要成為父母親的期待?
這個我就不能給建議了。想當初我也可以去選個餐飲科,搞不好今天在哪家麵包店或是飯館也可有個一官半職,但我還是跟著父母親的腳步,一步步走進了知識的殿堂中,不過樂趣也不少,我至少也找到了「成為自己」的那個部分,所以要說不歸路...也不至於吧。

四、
        但是在我看來,這個同學/家長問了科系有用無用論之際,固然是希望可以找到服膺於台灣社會的生產主流。但我更希望的是:如果可以,在生產技能的學習外,你可以多學點「知識理路」的東西。
        年節前和一位以往在歷史系還頗要好的女同學聊了一些關於感情方面的事情,我帶著半嚴肅、半玩笑的口氣說:「不然下個階段我來做性別研究好了。」這話聽完女同學回了:「這賺的到錢嗎?」,我認真思考了一下。
「它可能賺的比我們想像的還多」
        要之,各種類型的談話性節目,「兩性議題」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話題。然而在我看來,這些對於男女交誼間的摩擦,往往都是經驗性的「實務操作」為主,甚至會流於一些極端,例如全面的歸順,或是激烈的批判。缺少了學理上的分析,一如:為什麼逢年過節就一定要送禮物?約會吃飯一定男/女生要買單?甚至最尖銳的:成為情人後就要為彼此寬衣解帶?這些,其實都包含了歷史傳統和異文化經驗的交互關係,我們心中還存在著某些貞操觀、民法對於夫妻義務的定義、但我們又不甘於這些規範的框限....種種的問題,其實都有它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甚至是人類學的解釋。如果說,每個人都可以用這樣的態度去看待問題,我想台灣社會今天的情殺案件一定不是這麼層出不窮,我們的社會在面對各種議題:文化衝突、環境開發,乃至國事,都能更冷靜地看待,而非情緒性、純經驗性的回應。
這也是我比較希望,提這個問題的同學/家長,可以去思考的一點。

五、
        說了這麼多,好像沒解答原來的問題。我在這邊還是得說一個比較不負責任的話:選擇哪個科系,端看你是希望成為「你自己」,還是成為「別人」。
        這裡面也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也是有人覺得不用思考、單純的做事是一種幸福,有人畫好地圖鋪好路,平順的走著不也是件美事?但你該怎麼歸類你自己,真的取決於你的家庭與知識背景。我想,當你問出「有用無用」的問題時,我想你心中已經有答案了,只是你會擔心:我這麼歸類自己,對嗎?
        我不知道,因為我自己都還沒歸類類好我自己的定位。但我希望不管哪種選擇,你都不會後悔,不管是成為「你自己」,還是成為「別人」。

以上

註解:
註一:原來的內容我並沒有細看,單看標題還有最近的幾篇轉載心得。因此純屬借題發揮,還請海涵。
註二:後面無限上綱的論述發想,來自一位在高雄擔任教師的親友,在批改到學生的作業時的心得。在此借用。
註三:關於這種「有用之學」的論述,兩岸的教育發展史有其實例,礙於時間與版面,在此先不說明...
註四:其實家母也有建議我可以去考個什麼文化行政或圖書館之類的,不過她說可以當考著放備用,當個機會,聽完我也沒那麼沉重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