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習作:歸類「自己」-寫在學科能力測驗即將放榜之際

(2015/02發表於Facebook版面)

大綱

一、某某科系有用無用論:一個延續三個世紀的問題
二、有用科系的選擇:社會產業結構的主流與旁支
三、為己為人為家為國的掙扎:價值觀的延續與挑戰
四、一個被忽略園地:知識與學理的基礎認識
五、結論:成為「自己」或成為「他人」的再認識

全文:

一、
         話說最近就是學科能力測驗放榜的時間點了。不少高中生也開始面臨選擇系所與學校的問題。有了無遠弗屆的網路,現在的高中生可以獲得比以前(至少是我那個年紀的時候...)更多的諮詢對象。而最近在台灣最大的資訊交換中心PTT上,有位同學問了這樣的一個問題:請問有什麼科系,比較「無用」的科系?(註一)
        其實這樣的問題的提出,往往會引起許多情緒化的爭執。有的說文科無用,也有人會說理科無能,甚至更有人會無限上綱到「念這麼多書有什麼用!到頭來還不是只能領個22K,然後作奸犯科成為社會上的罪犯!」(註二),但這樣的問題提出,其實也不甚明確。如要釐清,我們得先問問當事的這位同學:你所謂的「有用」是什麼?是便於求職?便於求知?還是能夠作為你日後面對人生決策時,作為你最重要的指導依據?因為這些都是所謂「用」的範圍,只是看你怎麼去思考爾爾。
但無論是哪方面的「有用」,在我看來,認真的學習、閱讀,總是開卷有益。每個知識都有它能夠求職、求知、求安心立命的功能,只要你認真的去思考、去學習,不同的只是在於,它服不服膺這個社會的需求罷了。

二、
        所以當我看到「某某科系無用論」的這個提問時,我倒想反問這位同學:那在你看來,什麼科系在今天的台灣社會,會是「有用的」?(註三)
其實在網路上寫這樣的提問應該給諸位看過這篇文章的親友留個言,看看各位對於所謂「有用之學」的認識有什麼異同。不過不才的日記往往是獨角戲孤芳自賞,在這邊就先自問自答一番好了。
        什麼是台灣今日社會的「有用之學」?我想資訊、政事、商賈之道會是比較大宗的答案。資訊和商賈之道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意義,畢竟廿一世紀是網際網路的世紀,資本的快速流通,需要精密的計算和搬運,這方面的產業人才一直都需要供給。但政事方面,我想不是單純的指「從政」,而是在傳統的職業價值觀中,類似「公務員」這樣的職業:收入穩定、有保障,所以我也看到不少親友的家長都希望他們考個公務員職位,一來也是保護小孩不要這麼辛苦的打拚,二來也是一種傳統價值觀的延續吧。(註四)
        其實我個人反而認為,所謂的「有用之學」,應該是一些「匠人」之學:修車、修水電、美容美髮、烹調...這類,這我覺得才是最實用的東西,想我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要成為小當家這樣精於五味調和的專家!但時至今日卻也按照升學體系,念到碩士班,然後無業到寫作這篇文章的現在了...

三、
        所以回到原初提問的同學上,這個有用無用的問題,可能不只是要問你,還得問問你們家裡的期待了。畢竟台灣社會還是帶有很傳統的家父長制家庭關係,往往家裡的意見還是一個主要考量。在我進到東海念了一兩年後,還聽到有同學一再的重考,只因為家裡不滿意他的成績和科系,只好一再的考試。看到這樣的現象其實也很難過:科舉廢除到今天也有百年之久,這種功名觀卻依舊深植於不少家長心中,台灣社會被稱作亞洲地區「自由民主的國度」,卻有這般「農業社會的意識形態」,不只對小孩,更對家長感到可憐。
        因此,我要再繼續反問提這個提問的同學:你這個問題,是為了自己問的,還是為了你父母親問的?如果提問的是家長,我也要問:你是為了自己問的,還是真的為了你的子女問的?
        這個可能才是每個高中生選填志願最重要的關鍵吧?你願意在你可以間皆接觸社會環境的下一個階段,追尋成為你自己的道路,還是要成為父母親的期待?
這個我就不能給建議了。想當初我也可以去選個餐飲科,搞不好今天在哪家麵包店或是飯館也可有個一官半職,但我還是跟著父母親的腳步,一步步走進了知識的殿堂中,不過樂趣也不少,我至少也找到了「成為自己」的那個部分,所以要說不歸路...也不至於吧。

四、
        但是在我看來,這個同學/家長問了科系有用無用論之際,固然是希望可以找到服膺於台灣社會的生產主流。但我更希望的是:如果可以,在生產技能的學習外,你可以多學點「知識理路」的東西。
        年節前和一位以往在歷史系還頗要好的女同學聊了一些關於感情方面的事情,我帶著半嚴肅、半玩笑的口氣說:「不然下個階段我來做性別研究好了。」這話聽完女同學回了:「這賺的到錢嗎?」,我認真思考了一下。
「它可能賺的比我們想像的還多」
        要之,各種類型的談話性節目,「兩性議題」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話題。然而在我看來,這些對於男女交誼間的摩擦,往往都是經驗性的「實務操作」為主,甚至會流於一些極端,例如全面的歸順,或是激烈的批判。缺少了學理上的分析,一如:為什麼逢年過節就一定要送禮物?約會吃飯一定男/女生要買單?甚至最尖銳的:成為情人後就要為彼此寬衣解帶?這些,其實都包含了歷史傳統和異文化經驗的交互關係,我們心中還存在著某些貞操觀、民法對於夫妻義務的定義、但我們又不甘於這些規範的框限....種種的問題,其實都有它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甚至是人類學的解釋。如果說,每個人都可以用這樣的態度去看待問題,我想台灣社會今天的情殺案件一定不是這麼層出不窮,我們的社會在面對各種議題:文化衝突、環境開發,乃至國事,都能更冷靜地看待,而非情緒性、純經驗性的回應。
這也是我比較希望,提這個問題的同學/家長,可以去思考的一點。

五、
        說了這麼多,好像沒解答原來的問題。我在這邊還是得說一個比較不負責任的話:選擇哪個科系,端看你是希望成為「你自己」,還是成為「別人」。
        這裡面也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也是有人覺得不用思考、單純的做事是一種幸福,有人畫好地圖鋪好路,平順的走著不也是件美事?但你該怎麼歸類你自己,真的取決於你的家庭與知識背景。我想,當你問出「有用無用」的問題時,我想你心中已經有答案了,只是你會擔心:我這麼歸類自己,對嗎?
        我不知道,因為我自己都還沒歸類類好我自己的定位。但我希望不管哪種選擇,你都不會後悔,不管是成為「你自己」,還是成為「別人」。

以上

註解:
註一:原來的內容我並沒有細看,單看標題還有最近的幾篇轉載心得。因此純屬借題發揮,還請海涵。
註二:後面無限上綱的論述發想,來自一位在高雄擔任教師的親友,在批改到學生的作業時的心得。在此借用。
註三:關於這種「有用之學」的論述,兩岸的教育發展史有其實例,礙於時間與版面,在此先不說明...
註四:其實家母也有建議我可以去考個什麼文化行政或圖書館之類的,不過她說可以當考著放備用,當個機會,聽完我也沒那麼沉重了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