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的幾篇日記整理
算算,我好像一段時間沒整理日記了。至少超過兩個月。
但捫心自問自己,以前整理日記的原因是什麼?是為了整理、保存自己的網路紀錄?還是為了要給洛瓷知道,我現在過得如何?
而我想,或許後者的意義,大於前者吧。
所以,當不再整理日記時,是因為和洛瓷重新連上線了?抑或是覺得也真的沒這個必要了?
也許都有,但我想,這個部落格最重要的意義,應該還是整理、保存自己的網路紀錄,而不只是一個很單純的「思念」
那麼,就來除草吧。
=================================
2015年1月1日
新年、新生
Facebook上的諸親友大家好,新年快樂,我是綱塏。
歲末年終的交織,各位過的好嗎?在我瀏覽了各親友的狀態,看來大夥都過了一個愉快的跨年日。
但對我而言,這個年,有點特殊。
2014年12月29日,母親接獲外祖母(阿嬤)病危通知,我隨著父母親南下台南,重新來到成功大學住院大樓,見外祖母最後一面。
12月29日,夜6:10,我們來到住院大樓。照著氧氣罩的阿嬤,意識已相當薄弱,在子女、孫子孫女們的呼喚下,用最後的力氣與親族們回應。
接著,在年末的倒數中,我們也迎接著生命的倒數。
這算是近年,身邊第二位長者的逝世。
然而,一個生命的消逝,同時也代表一個生命的接續。對於我這個目前還是漂泊的靈魂,身邊長輩的逝世,給予我們的,是鞭策,也是祝福。
因此,用一個生命的結束,來開啟這個新年,或許,有更重要的意義吧。
僅誌
----------------------------------------
2015/01/06
都已經有點病了還撐到現在不睡覺
這個人一定是個笨蛋:
一、兩三天沒寫日記了。
但是現在這個狀態我很難寫些什麼...因為我好像燒得有點慘....今天去科博館和老師見面,在午飯的餐廳中,可能是因為餐廳音樂太大聲,我和老師的對談都得用喊的....
大概是因為這樣而受寒了吧....
現在只能盡可能去寫一下今天幹了什麼好事....
二、第二次的治喪期間,「移動」依舊是最常出現的狀態。尤其外祖母(阿嬤)人在台南,母親南北奔波,可能是更辛苦的地方。
明天也是要南下,但寒舍的整潔就得早點起來整理了...
好吧,先睡好了...
不然真的會倒....
以上
---------------------------------------
2015/01/08 關於生日的一點回應:
Facebook上的諸親友大家好,我是綱塏。
近日不才剛度過27歲的生日,但正逢外祖母亡故,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處理喪葬事宜,而人在嘉南,能用到電腦的機會也有限。若有怠慢回應到各位親友的祝福,在這邊也先說聲抱歉。27歲,退役後的3個月,目前尚稱閒散,對比各位已在生產線上奮鬥多時的親友,只能說略為好命、不需為生活苦惱。未來其實也沒什麼大計畫,如果說謀職不順,就是單純的回桃園讀書、念英文,讓自己的生活可以更純淨一點吧。
當然,在這邊也先謝謝透過各種管道前來祝賀的62位親友。有些是固定的班底,也有些今年新加入,不管怎麼說,各位的祝福,綱塏都收到了。在這邊,就引用陳映真〈鞭子與提燈〉一文中的一句話,作為回應:
「....回到故里,深刻的感到故舊、新知,以及許多遙遠的,不曾謀面的朋友們所加予我的溫暖的友情、關懷和激勵,使我感激,使我羞愧,使我惶恐。讓我對這些錯愛於我的人們,表示無言的、最誠摯的感謝。但是我著實不願意他們不知道:我是個平凡的、充滿了許多矛盾和缺點的人。但願他們的關切和他們對我的,超乎我所能馱負的期待,都成為嚴厲的鞭子和腳前的提燈,使我用功些、謙卑些、誠實些、勇敢些......」
也謝謝來自各方留言的各位親友,你們的祝福,都是綱塏的「鞭子與提燈」,希望有這麼一日,我可以為你們回饋些什麼。
2015/01/10 僅誌
--------------------------------------------------
2015/01/12
當沒梗的時候....(??):
老實說又該到了寫日記的時候了,只是這回我還真不知道該寫些什麼...雖然說今天也算做了一些事:帶阿嘆去做5000KM的保養(換了四瓶機油...)、去學校和老師談話、簡單收了寒舍(其實也沒收多少...),剩下...好像就還好了(啊~~~好久沒看英文了...)
其實我很想號發議論什麼,但是我一直想不到要怎麼鋪陳,這個時候除了恨自己在所謂社會學理論知識的薄弱外,就是思緒無法完整的陳述了...回顧有親友在不才這邊留言說到:每每觀賞我的文字,便不能自休的從第一個字閱讀到最後一個字....這對不才而言,與其說是鼓勵,不如說讓我感到更深的恐懼啊...
但如果說Facebook是作為社會情感交流的場域,不如我就把我想問的問題來問問大家,看看大夥會怎麼回應,或許可以給我思考的一些資源。這點倒是很幸運的:不才身邊的朋友,在學識上都有十足的涵養,以人為鏡、以友為師,或許是更好的社會學習。
那我想今天的日記我要做一個提問,這其實是我很想寫的一個論述,可是我一直寫不出來....
題目:「王品的第1001號客人:關於十二年國教的幾點反思」
命題原因:
我的思考起點其實和最近的江蕙封刀演唱會有關。由於場次以及售票系統的關係,江蕙這次的封刀演唱會,引起的全台灣可說是「空前」的購票,然而這番流行音樂的購票盛會,卻在各地上演了「搶票」、「黃牛」、「抗爭」、「大打出手」、「要求主辦單位說明」、「江蕙飢餓行銷陰謀論」的話語。在寬宏售票系統在連續的當機,不得不替換代理廠商;江蕙個人因為心軟而不得不增加演唱會的場次,這三四天的亂象現在才告了一個段落。
有人看到這樣的現象,大多聯想到之前的原燒93年10元優惠事件,或是頂新食安爆發初期,犁記餅店的退貨潮,兩個場面都有店家與客人爆發口角衝突:或因為消費者心有不平,或因為店家設定消費系統不明確,而造成了這樣的社會事件發生。
有人或許會說服務業難為、也有人會痛批台灣人的奧客心理,是長期社會安逸下所豢養的嬌貴心理。但我聯想到的,是另外一個東西:
2014年6月5日,我在中部辦公室調換區域,改換到關於12年國教相關的座位。然後開始了最後一百天,與民眾打電話、接電話的烏煙瘴氣的生活。
許多來電抗議的民眾,也都直指要找最大的官員(署長、副署長),然後要他們來說明他/她的小孩子為什麼會落榜、面對我們這些小兵的解釋,有的破口大罵,也有的表示同情但是無奈...云云。各種現象層出不窮。
但我在這邊做這樣的一個聯想,主要是想說:不管是消費現場的「奧客」、還是教育現場的「怪獸家長」,其實他們都反映了一個很危險的事實: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一個體制的遊戲規則被訂的多完備、或是盡可能的照顧到所有在這個利益、規範下的人,這些系統還是會被打破。
主要是因為:受規範、接受利益交換的「消費者」,最後會因為無法得到好處,而訴諸「情治」的手段。
「情治」一為「感情治理」,是業師以往對於中華帝國政治文化的批評,任何的事情,最後都會因為統治者「個人的不滿意」,而忽略體制規訓,感情用事的改變最終決策。
有許多擔任服務業的網民在網路上分享心路歷程,說道他們其實也只是奉公司之命,卻往往被顧客一陣痛罵,最後直接找上主管「破例優惠」,最後還被顧客嘲諷「不懂人情世故」,心裡只是無限酸楚。
而在我看來,十二年國教的推動和政策的修訂,其實有一樣的問題。而我不敢說都是台北地區麻煩最多,因為我接到的電話基本上全台都有,只是比例不同。他們都很納悶:為什麼我的小孩考得還不錯?怎麼會落榜?為什麼各個學校設定這麼少的名額?為什麼我們的縣市要比作文?這些其實都是明確的在最初都設定好的規矩,卻在最後被指出是臨時增加,蓄意陷害民眾的「惡法」。搞得現在中部辦公室的大家,每天只能不斷的加班、不斷的被民眾罵、不斷的去做很多,其實基本上是無意義的修補。
提問:
但我要說的並非我對公共事務這麼鄉愿的同情,我想問的是:這種「奧客」、「情治」的社會,是怎麼形成的?我們有一個籠統地觀念是:中華帝國是一個「情治」的國家,其實更多的時候是透過一種叢林法則的運作來穩定社會秩序,或是進行政權的爭奪。但其實我們也都有實際的法治規範、實際的社會秩序維護。但,為什麼最後都會流於這種,被抨擊為「落後」、「反現代化」的現象?
文創團隊「台灣吧」在其動畫影片裡提到:日本的殖民政策其實變相的讓台灣人接受了「守法」、「守秩序」的觀念,但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今天我們看到的台灣社會,卻是無時無刻充滿著這樣混亂的場面?
而我覺得:只有首先先解決這種以「情治」為首要的社會結構,現在各種的社會亂象,才有解決的可能性,從小型的消費行為,到大型的公共事務參與。
那麼,我想問的:台灣作為一個「情治」社會,最核心的根源是什麼?
台灣作為一個「情治」的社會,最核心的根源是什麼?
又,我們要怎麼脫離這個「情治」的社會?
又,我們要怎麼脫離這個「情治」的社會?
一點提問,做為今天的日記,也就教於Facebook上的諸親友
以上
----------------------------------------------------------
2015/01/13
雨夜故里:
應該算是要在桃園待一段時間了吧。今天早上起來收拾了一下寒舍,10點和阿嘆一起離開台中。
12點,經過湖口,去祠堂、祖塔看看。
1點,到家,放行李之後,自己弄了午飯。
然後就是過很單純的家庭生活,陪陪母親,自己寫寫字...等等。
但這個場合和這個時候,倒是想說說我對於最近的「XX縣市的居民特徵」說點什麼:
很多網友在個人的生活經驗之下,說了他們對於台灣這個小島上,東南西北居民的「特色」(亦或是刻板印象?)諸如口語、思維邏輯、穿著習慣...等等。當然有親友在自己的版面上提到:為何在這麼小的島嶼上還要這麼區分「你/妳and我」?只能說是莫名其妙。或許,在這麼現實黑暗,卻由無力更改什麼的情況下,台灣年輕人也只能從這樣簡單,但卻略能引發共鳴的話題,做為某種生活情感的慰藉吧。
但是我仔細的對於這個「XX縣市的居民特徵」的這個問題去思考了一下....我發現我回答不出來。
這話要說到我大一剛進入東海時,同學們對我提出來的一個最直接的問題
「ㄟㄟ?你是桃園人歐?那...那你聽的懂台語嗎?」
這基本上是以「桃園作為一個客家人的主要縣市」為出發點,然而,我的母親正好來自嘉義,因為母親回娘家的緣故,我也或多或少知道閩南語該怎麼說、怎麼聽。但我的祖母,客家話稱之為阿婆,因為慣用方言,加上家父也時常會以客語解釋事情,所以我還能說兩句客家話。算是都不精通,只是略知一二。
所以這個命題的出發點就出現問題了。因為傳統的刻板印象有個人內在的變數。所以「住桃園的客家人聽不懂閩南語」這點,在我身上不成立。
再說,如果你真要我「桃園人的特色、特徵」是什麼?坦白說我還真答不出來。或許我並非一個真正愛鄉愛土的居民,只是對於故鄉的生活方式還算習慣、又或說我其實沒有那麼認真的和鄉土的里民長期相處,所以我並非一個「熟稔於桃園生活的桃園人」吧。
結果歸納下來,我還真是一個「住桃園的陌生人」了。但我想,在這個資訊交流頻繁、社會流動發達的時代,刻意區分「彼/此」,其實已經沒什麼特別的意義了。擴散的來說:世界經濟體系與全球化的發展,不也是這樣子嗎?今天日本動畫紅片全世界,海賊王的字幕少說5國語言、漢堡王與肯德基開在世界的每個角落、T恤、球鞋是每個大人小孩都會穿的到。當然這樣的命題下,「保存文化傳統」反而變成更重要的一個問題了。
扯遠了,但我倒是可以來問問Facebook上的諸親友:你所認為「桃園人」的特色是什麼?不管你是外縣市或是和我一樣是桃園人。
這也是今天的日記,也做為今天和諸親友交流的命題:
你認為「桃園人」的特色是什麼?
你認為「桃園人」的特色是什麼?
以上
並以下開放回應^_^
(但後面並沒有人來回應....)
-------------------------------------------
2015/01/14
總覺得停頓了很多東西啊⋯⋯:
今天來用I-pad寫日記~
但話說我好像很久沒看英文了⋯總覺得自己好像鬆懈了下來⋯既然都回家了,就提醒自己要多加點油了。
然後⋯沒了~(???)
以上
(這和昨天好像反差有點大O口O?)
-------------------------------------------
2015/01/14
總覺得停頓了很多東西啊⋯⋯:
今天來用I-pad寫日記~
但話說我好像很久沒看英文了⋯總覺得自己好像鬆懈了下來⋯既然都回家了,就提醒自己要多加點油了。
然後⋯沒了~(???)
以上
(這和昨天好像反差有點大O口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