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朋友的夢幻菜單」談起
2015年02月6日,電子看板PTT上,一名網友向諸多「鄉民 」們詢問,因為自己交往中的女友對於台灣小吃興趣缺缺,但頗好西 餐、洋食,兩人在飲食上有些爭執,但不知如何解決,因此向各位鄉 民們請益。一時之間也徵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意見,但最特殊的,是 一位鄉民設計的「特製菜單」。菜單上將台灣常見的小吃,如陽春麵 、紅豆餅、臭豆腐等等,改稱為「中式燉肉末佐青蔥蔬菜細麵」、「 法式焗香奶油煎餅佐相思豆泥」、「有機天然發酵豆腐佐鮮釀無毒萵 苣」,這些看起來相當「洋派」的名稱。提供菜單的鄉民也表示:或 許這樣子,就能讓尊夫人對本土小吃的接受度,比較高了吧?
而這份「佐以洋風」的菜單,不但廣受好評,瘋狂轉載,甚至上了網 路新聞的版面。然而這份看似新鮮的消息,其實在2009年,在PTT上也有相似的文章提出。當時的原發文者表示,自 己在西餐廳裡被那些冗長的菜名弄的心煩意亂,回到家後便自己也如 法炮製的設計了幾個「佐以洋風」的中菜。有興趣的人,可以搜尋這 篇小文章。
或許,在這樣時有所聞的日常爭執中,只是因為個人飲食習慣的差異 而起。然而,這樣的事情,其實反映了一個一直存在的一個焦慮。
「佐」的實際意義與語意恐懼
而我的題目是因為「飲食」而起的,那就要先回到菜名的原意來看看 。
網友在名稱代換的過程中,其實運用了很多的「佐」料,那實際上法 菜的真正名稱,是否真是「佐以鮮食」呢?
以下是幾個例子:
紅酒燉牛肉(Boeuf Bourguigon)-Boeuf:牛肉 Bourguigon:勃艮第
香烤羊小排(Cotes d'Agneau)-Cotes:兩側 d'Agneau:羊肉
勃艮第的葡萄酒燉雞(coq au vin)-coq:公雞 au:之中 vin:葡萄酒
酸菜香腸(Choucroute)
如果單就詞意來看,其實法菜的菜名也是告訴你「你會吃到什麼」, 但這和中菜其實不也一樣?我們熟知的「芥藍牛肉」、「菜脯蛋」、 甚至是「控肉飯」,就是這樣的命名方式。至於「佐」其實就是在兩 種食物之間,用了et,也就是法文的and佐為連接。表示這一餐 裡面有一種主食(羊小排),然後有一個搭配或是副食(佐美生菜、 黑醋梨醬),如此。
但因為在翻譯上的語境有所落差,或許為求表達的清楚,所以有這 麼冗長的翻譯。而這些帶有冗長名稱的菜餚,大部分也都是宴席菜, 但相對同樣也是宴席菜的中菜:宮保雞丁、開水白菜,就顯得簡練許 多,而佛跳牆、螞蟻上樹,這些名稱,還帶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飲食的印象/意象
然而,這個問題真正的核心,可能不是在於菜餚命名的差異,或是這 些吃食「佐以何物」,而是對於飲食意象的投射。
如果我們想到原發文者希望與女友共進的滷肉飯、陽春麵,我們想到 的可能不只是菜餚的形象,還有一個「空間」的畫面:略為擁擠、狹 小的店面,熙來攘往的人群,踩踏著街道上的風塵、只是圍著圍裙掛 著一條破毛巾,一邊切菜還一邊叼著香菸的,那個粗聲粗氣招呼客人 的老闆。
但如果是白酒蛤蠣麵、西班牙海鮮燉飯呢?可能是略為昏暗的燈光、 擦拭整潔的餐具和桌椅、彬彬有禮的服務生,當然還有柔和的音樂, 以及輕聲細語的交談。
兩相比較,問題的根本我想不言自明。因為重點不是吃食本身,而是 環境的考量。而這兩個畫面的對照:清潔對比髒亂、整潔對比無秩序 、嘈雜對比安靜,不正是「現代」與「落後」的對照嗎?
鄭鴻生在其作〈水龍頭的普世價值〉一文提到,近年來在政治鬥爭中 ,對於敵對陣營攻擊時,「是否具有現代性」,成為一個重要的環節 。而這點其實建立在台灣的歷史發展中,日本的殖民建設,對比台灣 初期國民政府的作為,所造成的嚴重落差,而有這樣的歷史遺跡。而 今日,在吃食的認識上,西餐洋食所帶來的,相應於傳統小吃,是否 也是「現代性的象徵」與「野蠻而落後」的對照呢?
文化歸屬的選擇與焦慮感
或許,原發文者只是想找個方式討好女孩子的歡心。但是,這樣的發 言,其實隱含了某些焦慮感。因為真正的重點並非吃食的選擇,而極 有可能是文化認同的建構。當然,在全球文化的傳播下,不管你說的 是中文還是英文,你可以吃飯也可以吃麵包;西餐洋食也可以在路邊 的餐車吃到;整潔的牛肉麵店或是便當店也是隨處可見。但是潛藏在 心中的那份文化養成的本質,以及面對異文化進入的焦慮感,卻不是 單純改變環境就能夠扭轉的。一個最重要的認識是:在這種多元文化 交流的狀態下,我們如何保有一個對於異文化「持平心態」?一如龍 應台在《野火集》所說的:正眼看西方。
九層塔和羅勒,同種同屬,做用也相同:不管是熱油烹炸的鹽酥雞, 還是在青醬麵之中,都是為了增添香氣和增加色澤。不會因為九層塔 改稱為羅勒,香氣就會比較誘人,也不會因為羅勒改稱了九層塔,色 澤就黯淡許多。回到原初,你是為了那個看起來高尚的名稱,去吃這 道料理,還是因為你真的必較喜歡吃這樣的食物?
多元文化的交互影響下,競逐之事是必然的。但我覺得無須焦慮,如 果說我們也能讓自己的小吃,和高檔次的法菜平起平坐,這,我想會 是今天青年一代的我們,可以去思考、改變的事情。
「佐」的實際意義與語意恐懼
而我的題目是因為「飲食」而起的,那就要先回到菜名的原意來看看
網友在名稱代換的過程中,其實運用了很多的「佐」料,那實際上法
以下是幾個例子:
紅酒燉牛肉(Boeuf Bourguigon)-Boeuf:牛肉 Bourguigon:勃艮第
香烤羊小排(Cotes d'Agneau)-Cotes:兩側 d'Agneau:羊肉
勃艮第的葡萄酒燉雞(coq au vin)-coq:公雞 au:之中 vin:葡萄酒
酸菜香腸(Choucroute)
如果單就詞意來看,其實法菜的菜名也是告訴你「你會吃到什麼」,
但因為在翻譯上的語境有所落差,或許為求表達的清楚,所以有這
飲食的印象/意象
然而,這個問題真正的核心,可能不是在於菜餚命名的差異,或是這
如果我們想到原發文者希望與女友共進的滷肉飯、陽春麵,我們想到
但如果是白酒蛤蠣麵、西班牙海鮮燉飯呢?可能是略為昏暗的燈光、
兩相比較,問題的根本我想不言自明。因為重點不是吃食本身,而是
鄭鴻生在其作〈水龍頭的普世價值〉一文提到,近年來在政治鬥爭中
文化歸屬的選擇與焦慮感
或許,原發文者只是想找個方式討好女孩子的歡心。但是,這樣的發
九層塔和羅勒,同種同屬,做用也相同:不管是熱油烹炸的鹽酥雞,
多元文化的交互影響下,競逐之事是必然的。但我覺得無須焦慮,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