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一起吃”飯”吧:情人-其之一

食的情感交流:
我的第一段感情開始於2007年,那年我大二。
我認識的這位女子和我同屬東海魔術社的社員,而當時,我因為司教學一職,在相處一段時間後,她說:當初會希望親近我,是因為我在教學上有些魅力,所以選擇了我。
後來這句話也似乎成為我日後兩段感情的發展因素。或許魯迅路線這樣再現,對於我們這種「好為人師」的性格,或許補足了外貌上的缺憾吧。
食品科學專業的她,也喜好下廚。我記得她煮給我吃的第一道菜,是白醬義大利麵。兩人一起去了超市,買了食材,在寒舍,我看她烹調,然後享受著她情愛的成果。
相處期間,兩人也相互討論某些菜餚的製作方式,而其中,這道燴炒的菜,就是她教給我的:馬鈴薯肉絲。

緣起緣滅:
相處最初,也是甜蜜。她照顧我,給我生活上的小字條、點心,為我加油打氣,我在每個夜晚說點以往閱讀的故事,逗她開心,讓她安眠。我們共同出遊、探險、討論生活上的種種。她談她的自然科學,我說我的歷史人文。
只是隨著生活的越發忙碌,以及相處時間的加長,我們之間卻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摩擦,還有對於彼此的誤解與曲解。這段感情的發展,大約有四年左右。最後,我在她離開學校的時候,和她說了:
「我要離開妳。」
我記得她最後一次來寒舍的時候,淚眼汪汪的看著我。
我們之間說了什麼?我也忘了。只是當我想起那淚眼汪汪的面容,我的心也很痛。
今天我也會想:如果我和她還是一樣這麼比肩而行,今天,我會是什麼樣的生活樣貌呢?
或許是現世報吧,也或許是自嘗苦果。而今,我還是處在一個情殤的精神狀態。
只是已經略為麻痺了。
兩人的相處,在重新回憶時,想起的是甜美多,還是苦澀多?
或許,就像這道馬鈴薯肉絲一樣,雖然情感消逝了,但是味覺的記憶,卻這麼留了下來。

馬鈴薯肉絲
材料:馬鈴薯、胡蘿蔔、肉絲/醬油膏(調味醬)、蒜頭
做法:
一、馬鈴薯與胡蘿蔔切細絲,比例約為3:1,其中馬鈴薯切絲後須沖水漂洗澱粉,減少軟爛口感
二、蒜頭拍碎末。
三、起油鍋,先下肉絲,半熟後,同時加入馬鈴薯與胡蘿蔔絲拌炒
四、炒至馬鈴薯與胡蘿蔔絲有軟化狀況時,加入醬油膏與水,蓋上鍋蓋悶煮。
五、醬汁略微減少後,即可起鍋。

一起吃”飯”吧:再現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
查良鏞,金庸先生的作品,或許是我這個年紀左右的人,在小時候都還有接觸過的重要通俗文學。從「飛雪連天射白鹿」到「笑書神俠倚碧鴛」,俠客、才女、惡人、僧眾等江湖豪傑之事,透過查先生的筆,在歷史的基礎與想像裡,讓我們如臨現場的,回到了遙遠的唐宋元明清。而今,拜影音媒材之賜,透過戲劇與聲光效果的演出,加上俊男美女演員的重新詮釋,人們對於金庸作品,也有了更多樣的娛樂選擇。
十四部作品中,我個人最喜歡的,還是《射鵰英雄傳》,或許是郭靖這樣樸實、剛毅的性格,讓我有某種投射和嚮往,加上他還有一個這麼「賢慧」的女朋友(事後想想…這完全是很標準的大小姐和莊稼漢相戀的故事…),對我來說,也有某種羨慕和期待吧。
而射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武學的較量、傳授與江湖的恩怨情仇外。就是黃蓉做的那些菜餚。叫化雞、好逑湯、廿四橋明月夜、玉笛誰家聽落梅,每每讀到這些橋段,總是會不自覺的吞口水。而這些菜餚,後來也被大廚在「射雕宴」的文化餐飲現場,實際烹調了出來。當然,在金庸作品也成為網路遊戲的題材時,這些知名的菜餚,也成為玩家高等烹調合成的道具之一了(而且要煮出來還真不容易…)。
而這次嘗試的這道菜,或許也有一點文學再現的味道。
2009年,冬:
2009年,我大四。東海社會系的趙剛先生,開設了一堂「陳映真小說研究」的課程。趙先生是家父的好友,在拜讀過他的幾篇社會學相關文章之後,我也一直很希望可以聽聽他上課的風采。在此之前,有和同學一同旁聽了「德意志意識形態研讀」,只是半途而廢,有些可惜。今天,「陳映真」這樣一個與家父相關的題目,我想應當去聽聽。當然,自己疏懶的時候多於用功的時候,在這樣的一堂課和各個博、碩士班的哥哥姐姐共修,也跌跌撞撞地參與了全部的討論和思想練習。
而那是接近最後一堂課,我們要討論的是陳映真的最後一篇小說〈忠孝公園〉,它的開頭是這樣的:
「馬正濤站在廚房的流理檯邊,看著在小白鐵鍋裡慢火燉著的肉。他喜歡番茄燉梅花排骨,隔個兩、三天就燉上一小鍋,以又鮮又帶著果酸的肉湯泡飯,就著燜爛的肉吃。……」
有位博士班的哥哥看完這段之後,說了:「我那個當下,突然好想喝番茄排骨湯!這個感覺好好吃的樣子…」事後,我和父親討論到陳映真小說中的菜餚時,父親也說了:「陳映真不但懂得吃,而且精於烹調之事」。
後來這句話就成為我想嘗試這道菜的原因了。
思想繼承與實踐:
趙先生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你有沒有見過陳映真?」
而我一向都有兩個很印象深刻的畫面:第一是在我小時候,和父母親一同到鶯歌去遊玩,在路上,父親與陳先生相遇,父親跟我介紹了:「這是大頭阿伯」
另外一個,是有一個週日,父親說要看一段陳先生採訪,那是我第二次看到陳先生的模樣。在此之後,就是這位長輩赴北京養病的時候了。
當然,作為陳映真摯友的家父,在小時候,父親也常跟我談起,以往在人間雜誌社,他們為台灣社會奉獻。我也因為彰化詩人施善繼先生的一句話:「〈我的弟弟康雄〉,有誰沒有讀過?」開始翻閱陳先生所寫的這三十四篇小說。
只是作為一個血脈上思想資源的繼承,相較於現今,我所認識的同儕們,我可能是這種思想實踐裡,最為怠惰的一個。許多的社運現場、政治議題,老實說我都沒有深切的參與,一些關於社會學基本而重要的著作,有的只是購買,甚至一無所知(馬克思的作品我只看過共產黨宣言和1844年經濟與哲學手稿的一點點…)。有時我也在想:我是不是在某種冥冥之中,自己背離了這條革命的傳統道路?
然而心中還是有一個希望可以延續這個傳統的火苗,若有似無的在心中燃燒著。一如我嘗試將人間雜誌蒐集完備,也一如今天,再現了這道,那個遙遠的長輩,所創造的一道料理。或許,是我對於這個傳統,一點微小的延續與貢獻吧。
番茄燉梅花排骨
材料:番茄、大白菜、金針菇、玉米筍、薑、豬小排肉
做法:
一、蔬菜菇類切塊切段。薑切片。
二、起油鍋,先將豬小排肉炒至表面變色,放置燉鍋中備用。
三、下薑片爆香,接著將蔬菜菇類下鍋拌炒,略微軟爛後,一同舀至燉鍋
中。
四、加水,水量只需略為蓋過所有材料即可。開火燉煮。
五、燉煮至小排肉軟爛即可。關火前加鹽調味。



一起吃”飯”吧-母親

當你想起家裡的餐桌:
電影「總鋪師」裡,男星楊祐寧飾演的廚師,為了完成身邊親友與自己的夢想,希望可以做出一到令人動容的菜餚。在電影中,他四處拜訪了這些親友的家人,他們共同味覺的回憶,是一道很家常的菜餚:番茄炒蛋。
影片雖然是以嘻笑為主,但是有一天當我自己想起,我在家中最常吃的東西時,好像也是番茄蛋。
以番茄入菜似乎是母親烹調的習慣,不管是燉湯、炒菜、燴煮,大概都會看到番茄的影子。於是乎,當我在想,代表母親的菜餚是什麼時,也就和電影一樣,選擇番茄蛋了。

一個微小的「孝道」:
但老實說我對炒蛋這道料理,其實有一段很長時間的排斥感。至少在我念高中之前,我不會主動去吃這道菜,更別提像這樣子主動主這道菜了。但為什麼會排斥?其實也說不上來了,是因為口感?因為味道?還是單純的不喜歡?真的不知道。
但是為什麼後來會接受?這倒是有個很單純的原因。因為一個很簡單的,想要對於母親表示的「孝道」。


升上高中開始,考量飲食的安全和營養,母親決定幫我包便當上學。那個時候,算是懂事了嗎?看著母親每日忙進忙出,張羅家中大小事,還要工作維繫收入,心中總是有些不捨。但是父母恩重難報,即便是「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我一個尚在求學的高中生,又能為母親的辛勞做些什麼呢?
於是乎,每日我可以做的,就是不浪費每日母親包給我的便當,吃完每一道她為我準備的菜餚。
似乎也是這樣,就慢慢接受了那些以往不愛吃的東西了吧。
對於母親,其實總有很多的不捨,還有很多想要回報的地方。而現在我能夠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健康,不要讓她有太多的掛心,這樣最低限度的要求吧。
番茄炒蛋
材料:番茄、洋菇、蛋、蔥
做法:
一、番茄和蛋大概是1:1,也就是一顆蛋對一顆番茄
二、蛋打散,洋菇切片、番茄切塊、蔥切段
三、起油鍋,先炒蛋,約莫5分熟後起鍋備用
四、再起油鍋,先下洋菇爆香,連續下番茄、蔥段。最後倒回炒蛋
五、最後加水悶煮,依個人口味加醬油或鹽調味。



一起吃"飯"吧-一個廚師的夢

寫在前面的前面:
其實這些文字應該是要用影音的型態公布的。很可惜的是,個人在攝影器材上不甚完備,所以就先用文字來嘗試看看這樣的書寫型態了。
烹飪的起點:
有一回父親在晚上吃飯時問了我一個問題:我還記得我小時候最大的夢想是什麼嗎?
我說我應該不會忘記。而且至今我還在各個時候讓自己可以實踐這個夢想。
應該是有記憶以來,在客廳看電視時,總會切到華視的教育頻道,那時總是會撥個關於西點製作的節目,不論是各式麵包還是蛋糕。看著白花花的麵粉、鹽、水、油,在鐵鍋中攪和一陣,師傅巧手揉捏、烘烤下,不一會,金黃色的麵包就出爐了。
對一個四、五歲的小孩而言,這根本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似乎就從那時侯開始,一個廚師的夢,或正確地來說:一個烘培師傅的夢,就在心中留下了種子。
也因為這樣,小時候也常常在母親下廚時,跟著母親周邊團團轉著,或許幫忙洗菜、端菜,在年紀稍長後,開始幫忙切菜、拌炒。到了書店、超商,看到食譜,還會央求母親買回家來翻閱翻閱。偶爾,也找機會,自己翻出冰箱的蛋、肉、菜,煞有介事的炒了一盤其實自己也不知該如何命名的菜餚。當然,因為這樣而把廚房弄得一團亂,自然是不在話下,也令母親哭笑不得。
而蔥油餅就是在這個懵懂無知的時候,我最喜歡嘗試的東西。
不需要再添加酵母,也不須太複雜的手續,只要把麵團揉好、塑型,就能夠下鍋上桌。對於一個家裡廚房陳設較為簡單的家庭而言,相當的方便。
但是小時候不管怎麼做,往往都落的失敗的下場:麵團過於潮濕、起鍋後麵餅太硬、沒有蔥香、沒有層次感…當然,還有因為在嘗試階段,搞得烏煙瘴氣的廚房。
但是即便是每一次的失敗,做為廚房主要使用者的母親,卻沒有太嚴厲的責罵。只告訴我可以在注意那些事情,然後希望我可以更仔細的去看待每一次的「實驗」。接著,動手協助我收拾殘局。
後來,對於這道小時候最希望可以成功做出的食品,也就因為每一次的失敗,而不再去接觸它。只有在翻閱那些食譜的時候,想像著那和麵的感覺。
後來,我也沒有因為這樣走入技職體系的教育,就這麼一路走著升學道路,念到了碩士班畢業。但,烹調的技術隨著年歲的增長,倒也慢慢的進步了些:切菜、拌炒、熬煮、炊飯,基本的,大體都能掌握了。有時母親身體不適,我也會協助煮好一頓飯,來東海念書之後,我也比較喜歡在寒舍自己下廚,吃的習慣,也比較省事。
而似乎是最近一年的事,一回,母親在學校和義工媽媽閒談之餘,就提到了蔥油餅的做法,便想在家裡試試看。
一個小時候的記憶突然被勾起。這時,我打開網路,查找了幾篇的食譜,這次,有了準備。和母親準備了材料,在一個下午,重新嘗試,這個童年廚夢的起點。
拌水、和麵、切蔥、桿平。最後起油鍋、煎。
餅上桌的那一刻,咬下第一口,不禁搖頭嘆息。
「這個才是正確的味道啊…」
有了第一次經驗,在近幾個月,只要時間材料許可,便自己和麵多練習,希望可以真正把自己做的餅,有市售餐車的樣子。多了這項技藝,似乎也讓自己的生活更豐富了點~
當然,更謝謝的,還是母親在孩提時期,面對我在廚房的嘗試,沒有嚴厲的阻止我,即便我沒有走入餐飲一途,但今天,能夠自在的享受烹調的樂趣,也是因為這個想做廚師的夢,沒有因此被削減的緣故吧。
蔥油餅
材料:
麵粉、溫水、香油、蔥、鹽
做法:
一、和麵。麵粉與水以1:0.4的比例於容器中和成麵糰,其中在一開始須加鹽、香油調味。
二、麵團成行,以不黏手也不黏容器為原則。蓋上濕布,靜置30~60分鐘鬆弛。同時將蔥切細末。
三、鬆弛後,將麵團分割,先桿為長方形麵片,麵片上抹上香油,撒上蔥末,將油與蔥末包捲呈長條型,再捲為螺旋餅型。
四、桿平圓餅,起油鍋煎至金黃色即可食用。若有未食用完的餅,包上塑膠袋後,冰至冷凍庫保存。
註:若有茹素的朋友,可改用市售的香椿醬,作為香椿餅,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