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 Facebook 代2015/06/16日記)
寫在前面:
我第一次寫這個題目的時候,列舉了四個烹調與學術研究之間的關聯性。有「對象的選擇」、「研究/烹調主題的選擇」、「素材的選擇」、「製作流程的安排」,這些其實算是比較概略性的去說,烹調和學術研究的大方向。過了兩天(或著該說過了幾個月…),在廚房準備著自己最近的便當時,又想到了另外一個書寫的主題。就著今天還算清醒,倒是可以說說這個我最近的一個新的心得。
而前兩天回到歷史系上參加了畢業餐敘,有幾個同學說到未來的史學方法論還要向我討教討教。這回要說的和這個題目也有點關係。
一道菜的誕生:
其實學術研究其實某方面來說,和各種設計、創作有點類似,其實都是依循著某種原則,或者說,依循著某個「通則」,在這邊,我想還是先以烹調為基礎,從一道菜的誕生開始說起好了。
1、靈感的搜尋:食譜
烹調的內容有時候是透過口耳相傳,或是很純粹的經驗概念來呈現。但對於一個十指未沾陽春水的人而言,臨時要煮個東西給自己吃,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直接的一點:在他/她的腦海中,並沒有「烹調的經驗」,也就無法對於眼前的食材,甚至不知該從什麼樣的食材下手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到現在,有機會就會去翻閱或是收集食譜的原因。即便我現在對於某些菜餚已經有一定的掌握了,還是要去看看其他烹飪專家的說法:不管是素材的搭配、烹調的方式,還有一些烹調上的細節,有時參閱食譜,也能修正自己在烹調過程的某些缺失,進而得到進步。
如果是烹調生手,食譜上的烹煮步驟也能幫助第一次下廚的你/妳有些依據,而不至於在刀鋸鼎鑊之中慌了手腳,按照步驟一步一步的煮,熟悉之後,就能自行變化,或是更改材料的型態了。
2、尋覓材料:食材
有了食譜的靈感只是第一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東西來煮才是。既然選定要煮什麼了,那就可以準備去買菜囉。
但買菜的地方也是一個考量。大賣場、傳統市場、有機商店、進口超市,在這些地方能買到的食材不盡相同,當然品質也有高低之別。我個人因為母親購買習慣的影響,大多是在有機商店購買,食材安全,也比較可口。
另外一個在第一次寫作「持鍋鏟與握筆桿的異與同」時也提到,就是加工食品的使用,對於一般個人飲食而言,一兩份加工食品的使用,在烹調的過程中可一節省一些步驟,當然也能增添一般家庭菜餚的風味。不過在現在食品安全的疑慮以及健康意識的覺醒下,長期使用加工食品,不會是一件好事,因此還是建議以購買蔬果、生鮮魚肉、蛋奶豆漿這類的「食物」來自行烹煮,會是比較合適,也安全的。
3、烹調的方法:水、刀、火工
素材齊備了,接下來就是開始烹煮啦。當然依照食譜的作法或許不會出太多的錯誤,不過坊間還是會有專人針對食材的特性說明適合的處理方式:雞肉去骨、蔬菜挑去過韌的菜葉、蛋白打發、或是浸泡鹽水…等。另外在烹飪卡通都會提到的「刀工」、「火工」,也是烹調之中影響口感最重要的前置因素:工整的切絲切丁,便於食客咀嚼品嘗;精確的火侯掌控,讓菜餚在剛好的時間受熱完畢,不會過焦也不會過生。當然,在此之前的洗滌,更是餐飲衛生的重要環節。每一步都關係著一到菜的成功與否,而進步的關鍵,就是反覆的練習還有注意每個細節了。
4、獨家配方:特色
在最近一話的食戟之靈說到了:「老爹有說過,一個料理人最重要的,不是去在乎他人煮了什麼,而是如何在餐盤上呈現自己。」這或許也是每個創作設計最為困難的一點:在眾多同類型的作品中,展現自己的特色。
某方面來說,這也是經驗積累與反覆鍛鍊之下,終究會產生的某些成果。然而,面對今天,大量從業人員的競爭之下,在譁眾取寵之外,怎麼煮/寫出屬於「自己的特色」,或許,是每個創作者,都要去面對的嚴肅課題吧。
結尾:
至於到今天,我煮/寫出屬於「自己的特色」了嗎?
我想應該是還沒的,但我希望有這一天,當我端出我的成品時,人們不用看作者名字,就知道:「啊!這是綱塏煮/寫的。」
以上
你/妳好,我是綱塏,這裡是我整理facebook每天生活的地方,如果你/妳經過了,歡迎來看看。 取做「Hinterland Harbor」的原因,是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成為他人還有自己的避風港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一起吃”飯”吧-番外篇:持鍋鏟與握筆桿的異與同
(原為2015/04/07 Facebook日記)
前言:
以我現在的身分還有我在Facebook上親友的情況來說,再寫這個主題似乎已經不合時宜,也無所用處了。但是當我想到這個東西的時候,我心裡面其實非常的驚訝,也相當的激動。
熟知我知識形態的人都知道,我對於「方法論」這個內容其實一直都有很大的興趣。尤其過去在歷史系擔任教學助理,接觸同學生活的同時,也接觸了一些課業上的疑難雜症。要說最多的,應該就是對於學術研究法的迷惘和茫然。當自己也在研究所就讀時,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很長一段時間。怎麼完成一個寫作主題?怎麼操作怎麼深化?這些,在求學時期,其實一直都沒有好好的去認識,也沒有好好的思考過。
最近因為無業的關係,有比較多空閒的時間可以操作一些以往沒有機會去嘗試的事情,其中之一自然是「一起吃”飯”吧」這個小專欄,讓我在烹調的過程中,一來間接實踐了自己以往的夢想,二來也和親友們分享烹調的心得,豐富自己,也豐富他人的生活。
不過今天在自己煮完晚飯之後,突然一個很強烈的連貫在腦海裡出現:煮好一到菜的過程,似乎和完成一個學術命題是一樣的邏輯!而且越想越有道理,甚至想要這麼寫下來做為備忘之用。
烹調和學術研究其實有點相像。而相像的點包含四個,也就是對象、主題、材料,以及流程。而以下為確保行文的一貫性,我基本上會以「烹調」為主題來說明這四個步驟的內容。中間再穿插書寫的異同性。
確定對象-寫給誰看,煮給誰吃:
「對象」的確立其實是很早以前就聽過的,只是今天我卻在這個場合上實行了。烹調之前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得先確定:你要煮給誰吃?是單純果腹?是戀人相聚,情話綿綿?是三五好友暢飲?還是十人大宴,席開數桌?是給同儕、幼兒、長輩?是身有痼疾亦或單純挑食?
因為只有當「對象」被確立之後,你的書寫和烹調才有一個基本的依歸,以身有痼疾的長輩為例:因為年長者代謝不好,所以不能煮高熱量、重口味的的菜餚,如果說長輩咀嚼能力已經降低,也不能煮太堅硬的食物,再來,是否有食物過敏,或是個人喜好,也得考量。
所以對象確立,可以先讓「首先要排除的障礙」出現,這個問題的首先浮現能夠在後續的烹調過程省略很多的麻煩。
然而我們在以往的研究方法中,其實忽略了,或是預先設定了「對象」的性質。這方面的原因來自於:學術研究報告多半以「知識圈」、「受過高等知識教育的對象」為主,也因此,在寫作格式和主題上其實已經是被預先確立的,也因此,在後面的各項操作上,也大多依照這樣的前提來運作。
但我還是認為「對象」必須被確立。在博物館學中,有「觀眾」的研究;在社會學中,亦有「群眾」的研究,所以其實「對象」並非一個必須限定的主體,而可能是多重身分的「集合體」。而確立了對象,才能進行接下來的選材。
主題選擇-寫的主題,煮的菜餚:
知道要煮給誰吃了,接下來才能進行「煮什麼」的選擇。戀人相聚,也許單純兩盤義大利麵,就著彼此的笑容,就是人間美味;三五好友,痛快暢飲之際,有兩炸物、熱炒,更添熱絡氣氛;家庭餐食,清炒蔬菜、蘿蔔湯、菜脯蛋,兼顧營養,也能為一天的辛勞紓解;若是百桌大宴,那是比得端上魚翅、龍蝦,肋排、魚頭,這些高檔的功夫菜,方能賓主盡歡。當然,煮的內容要決定,數量也有關係。三五好友小酌,或許五菜一湯、四菜一湯即可;百桌大宴,吃食時間較長,八菜二湯、十菜二湯,還要附帶水果點心。主題的內容是烹調者能力的考量,最好烹調的菜餚是在能力所及之內,否則累垮了廚師,顧客也吃得愁眉苦臉。而且這種兩敗俱傷的畫面似乎常常出現,在書寫和烹調的過程,這方面的規劃,只能說需要時間和經驗,才能有好的結果了…(怎麼覺得這段好像廢話…)
挑選材料-研究基礎,烹調素材:
決定好要煮什麼之後,接著就是要買菜了。但要說買菜也是有很大的學問。這方面到可以用幾個內容來說明:
前言:
以我現在的身分還有我在Facebook上親友的情況來說,再寫這個主題似乎已經不合時宜,也無所用處了。但是當我想到這個東西的時候,我心裡面其實非常的驚訝,也相當的激動。
熟知我知識形態的人都知道,我對於「方法論」這個內容其實一直都有很大的興趣。尤其過去在歷史系擔任教學助理,接觸同學生活的同時,也接觸了一些課業上的疑難雜症。要說最多的,應該就是對於學術研究法的迷惘和茫然。當自己也在研究所就讀時,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很長一段時間。怎麼完成一個寫作主題?怎麼操作怎麼深化?這些,在求學時期,其實一直都沒有好好的去認識,也沒有好好的思考過。
最近因為無業的關係,有比較多空閒的時間可以操作一些以往沒有機會去嘗試的事情,其中之一自然是「一起吃”飯”吧」這個小專欄,讓我在烹調的過程中,一來間接實踐了自己以往的夢想,二來也和親友們分享烹調的心得,豐富自己,也豐富他人的生活。
不過今天在自己煮完晚飯之後,突然一個很強烈的連貫在腦海裡出現:煮好一到菜的過程,似乎和完成一個學術命題是一樣的邏輯!而且越想越有道理,甚至想要這麼寫下來做為備忘之用。
烹調和學術研究其實有點相像。而相像的點包含四個,也就是對象、主題、材料,以及流程。而以下為確保行文的一貫性,我基本上會以「烹調」為主題來說明這四個步驟的內容。中間再穿插書寫的異同性。
確定對象-寫給誰看,煮給誰吃:
「對象」的確立其實是很早以前就聽過的,只是今天我卻在這個場合上實行了。烹調之前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得先確定:你要煮給誰吃?是單純果腹?是戀人相聚,情話綿綿?是三五好友暢飲?還是十人大宴,席開數桌?是給同儕、幼兒、長輩?是身有痼疾亦或單純挑食?
因為只有當「對象」被確立之後,你的書寫和烹調才有一個基本的依歸,以身有痼疾的長輩為例:因為年長者代謝不好,所以不能煮高熱量、重口味的的菜餚,如果說長輩咀嚼能力已經降低,也不能煮太堅硬的食物,再來,是否有食物過敏,或是個人喜好,也得考量。
所以對象確立,可以先讓「首先要排除的障礙」出現,這個問題的首先浮現能夠在後續的烹調過程省略很多的麻煩。
然而我們在以往的研究方法中,其實忽略了,或是預先設定了「對象」的性質。這方面的原因來自於:學術研究報告多半以「知識圈」、「受過高等知識教育的對象」為主,也因此,在寫作格式和主題上其實已經是被預先確立的,也因此,在後面的各項操作上,也大多依照這樣的前提來運作。
但我還是認為「對象」必須被確立。在博物館學中,有「觀眾」的研究;在社會學中,亦有「群眾」的研究,所以其實「對象」並非一個必須限定的主體,而可能是多重身分的「集合體」。而確立了對象,才能進行接下來的選材。
主題選擇-寫的主題,煮的菜餚:
知道要煮給誰吃了,接下來才能進行「煮什麼」的選擇。戀人相聚,也許單純兩盤義大利麵,就著彼此的笑容,就是人間美味;三五好友,痛快暢飲之際,有兩炸物、熱炒,更添熱絡氣氛;家庭餐食,清炒蔬菜、蘿蔔湯、菜脯蛋,兼顧營養,也能為一天的辛勞紓解;若是百桌大宴,那是比得端上魚翅、龍蝦,肋排、魚頭,這些高檔的功夫菜,方能賓主盡歡。當然,煮的內容要決定,數量也有關係。三五好友小酌,或許五菜一湯、四菜一湯即可;百桌大宴,吃食時間較長,八菜二湯、十菜二湯,還要附帶水果點心。主題的內容是烹調者能力的考量,最好烹調的菜餚是在能力所及之內,否則累垮了廚師,顧客也吃得愁眉苦臉。而且這種兩敗俱傷的畫面似乎常常出現,在書寫和烹調的過程,這方面的規劃,只能說需要時間和經驗,才能有好的結果了…(怎麼覺得這段好像廢話…)
挑選材料-研究基礎,烹調素材:
決定好要煮什麼之後,接著就是要買菜了。但要說買菜也是有很大的學問。這方面到可以用幾個內容來說明:
一、好的素材:
由於家母的購買習慣,我個人比較常去採買食材的商家大概有三類。第一個是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第二是福智文教基金會的「里仁有機商店」,最後一個是位在寒舍附近的一間有機食品店。當然必要的話,我也會到普遍的超市、大賣場購買肉品、蔬果。但是日後受家母影響,真心覺得這些有機商店的蔬果、肉品,比起一般賣場販售的還要好吃(真心不騙!)好的食材能讓原來的料理增色不少,尤其在現在對於食品安全敏感的時刻,挑選好的食材,也是對自己飲食健康的確保。
由於家母的購買習慣,我個人比較常去採買食材的商家大概有三類。第一個是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第二是福智文教基金會的「里仁有機商店」,最後一個是位在寒舍附近的一間有機食品店。當然必要的話,我也會到普遍的超市、大賣場購買肉品、蔬果。但是日後受家母影響,真心覺得這些有機商店的蔬果、肉品,比起一般賣場販售的還要好吃(真心不騙!)好的食材能讓原來的料理增色不少,尤其在現在對於食品安全敏感的時刻,挑選好的食材,也是對自己飲食健康的確保。
二、加工食品:
這邊要說到加工食品包含「燒肉」、「冷凍食品」、「調理包」這些。嚴格來說加工食品不全然是壞事,如果是單純的家庭大型聚會,只有一兩人在廚房,這個時候加工食品的快速烹調和即食性,能夠給烹調者提供餐點之間的緩衝,也能讓賓客不需要有太多的等待時間。
但是加工食品不能成為烹調的主軸,否則就失去了宴客的最初目的。一如研究中的過程一樣:端上自己的研究,就是要給學界的各位先進看看你的學思成果,若只是一味的抄書、裁減,我想,那每一個出版社,最基礎位階的編輯、校對,都辦得到。那,我想學術和烹調的品質,也會因為這樣而下降的。
製作流程-研究方法,烹調工序:
工序的部分包含三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前面三個步驟個規劃,到最後進行烹調,這個流程需要怎麼進行。第二個部分就是單項菜餚的製作過程,從備料、起油鍋、拌炒,最後盛盤,而這些算是基本。而第三個部分就要談到大型宴席,這方面我個人因為也還沒有大型宴客的經驗,到只能從吃喜酒、辦桌的記憶去搜尋。大概就是出菜的順序問題,從冷盤、海鮮羹、糯米、蔬菜…等等的一路推演下來。這個順序和菜餚的特性有關,但這方面我還沒有詳細的認識,就只能在這邊先提出來做為備忘了。
大體來說大概如此,希望日後在學術操作和菜餚的烹調上,可以更加的順手而快速了。
這邊要說到加工食品包含「燒肉」、「冷凍食品」、「調理包」這些。嚴格來說加工食品不全然是壞事,如果是單純的家庭大型聚會,只有一兩人在廚房,這個時候加工食品的快速烹調和即食性,能夠給烹調者提供餐點之間的緩衝,也能讓賓客不需要有太多的等待時間。
但是加工食品不能成為烹調的主軸,否則就失去了宴客的最初目的。一如研究中的過程一樣:端上自己的研究,就是要給學界的各位先進看看你的學思成果,若只是一味的抄書、裁減,我想,那每一個出版社,最基礎位階的編輯、校對,都辦得到。那,我想學術和烹調的品質,也會因為這樣而下降的。
製作流程-研究方法,烹調工序:
工序的部分包含三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前面三個步驟個規劃,到最後進行烹調,這個流程需要怎麼進行。第二個部分就是單項菜餚的製作過程,從備料、起油鍋、拌炒,最後盛盤,而這些算是基本。而第三個部分就要談到大型宴席,這方面我個人因為也還沒有大型宴客的經驗,到只能從吃喜酒、辦桌的記憶去搜尋。大概就是出菜的順序問題,從冷盤、海鮮羹、糯米、蔬菜…等等的一路推演下來。這個順序和菜餚的特性有關,但這方面我還沒有詳細的認識,就只能在這邊先提出來做為備忘了。
大體來說大概如此,希望日後在學術操作和菜餚的烹調上,可以更加的順手而快速了。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日記之外:關於《暗殺教室》的閱讀心得
起立、敬禮、目標鎖定!-《暗殺教室》閱讀心得
=(原刊於2015年03月24日 Facebook頁面)=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理想: 素行不良的問題學生,對上稀奇古怪的熱血教師。這樣的角色塑造和校園設定,是日式漫畫、劇作的常客。早期知名者有藤澤亨《麻辣教師GTO》,近期則有森本梢子《極道鮮師》,當然,以知識學習為主軸,三田紀房《東大特訓班》,或許也可算在此類。學生在教師殷勤的教導下,成長、蛻變,對於每個莘莘學子,似乎也成了某種想往:求學時期遇上一群摯友,或是一位關照學業、生活的「麻辣鮮師」,也許也是人生中一件幸運的事情吧。
但是,這樣的設定,套用到《暗殺教室》來說,似乎就有這麼一點古怪,卻又有了更多的詮釋空間。要之,不管是櫻木建二、鬼塚英吉、山口久美子。大夥也都是芸芸眾生;凡人爾爾。
可是這個長滿觸手、黃皮膚、還總是咧嘴大笑的「殺老師」,卻是個超乎常理的生物!智力超群不說,一騎當千的體能還足以讓星球在瞬間消失。這樣一個有能力毀天滅地的怪獸,卻選擇到菁英名校中的後段班級教書,還擔任班導師,別說是學生家長,連學生都覺得這太違背常情。
但是故事卻在這樣一個略顯嬉鬧的開展,道出了那些在升學體制下,甚至是延伸著這樣競爭法則的社會關係中,學生成長歷程所面對的辛酸和苦楚。
作為「循民」:
在教育體制中對學生的傷害,歷來討論者可為所在多有,不管是人本基金會,1994年的410大遊行,教育改革在台灣近年來的歷史上,可為前仆後繼的進行著。從民間到政府,無一不希望小孩子可以快樂的學習、成長,並且為社會做出有用的貢獻。或者最低限度的:透過教育的改革,減少社會問題的產生。
作為「循民」:
在教育體制中對學生的傷害,歷來討論者可為所在多有,不管是人本基金會,1994年的410大遊行,教育改革在台灣近年來的歷史上,可為前仆後繼的進行著。從民間到政府,無一不希望小孩子可以快樂的學習、成長,並且為社會做出有用的貢獻。或者最低限度的:透過教育的改革,減少社會問題的產生。
但老實說,要我在這個主題下說點什麼心得,那太違背自己的個人意志。每每看到各個教育家、師長、學生,在面對各種教育體制下的缺失、弊端而勇於上前時,我往往是缺席其中的。
我確實也是台灣現今教育體制下的「循民」了。也誠如我在自己的烹調心得「一起吃”飯”吧」所說到,最初希冀成為一位廚師的那個小男孩,而今也是在一般的知識教育上度過了將近20年。甚至以前我自己還有一個普遍的,但是相當畸形的認識:因為那些「壞小孩」不會念書,所以乾脆學點手藝,修車、美髮、裁縫、燒菜,這樣以後他們才可以方便找到工作。而我們這些還能念點書的,應當努力成為勞心者,這樣才能治人並食於人。 然而真的是如此? 如果用這樣的態度來觀察絕對是偏頗的。要之,每個可以說是「悲劇」的年幼生命,背後都有家庭甚至是社會的結構性影響。這些闖蕩黑街、偷拐搶騙的少年少女們,或有不得已的原因,是我們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是讓他們「變壞」的共犯結構中的一份子。 反觀我自己,只是很幸運的在教員的家庭下長大,當然我也很窩囊的沒有太過忤逆我的家人,雙親也都願意循循善誘,所以即便知識成就不甚理想,或許還算是服膺於這個社會道德標準的「好小孩」吧。
我確實也是台灣現今教育體制下的「循民」了。也誠如我在自己的烹調心得「一起吃”飯”吧」所說到,最初希冀成為一位廚師的那個小男孩,而今也是在一般的知識教育上度過了將近20年。甚至以前我自己還有一個普遍的,但是相當畸形的認識:因為那些「壞小孩」不會念書,所以乾脆學點手藝,修車、美髮、裁縫、燒菜,這樣以後他們才可以方便找到工作。而我們這些還能念點書的,應當努力成為勞心者,這樣才能治人並食於人。 然而真的是如此? 如果用這樣的態度來觀察絕對是偏頗的。要之,每個可以說是「悲劇」的年幼生命,背後都有家庭甚至是社會的結構性影響。這些闖蕩黑街、偷拐搶騙的少年少女們,或有不得已的原因,是我們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是讓他們「變壞」的共犯結構中的一份子。 反觀我自己,只是很幸運的在教員的家庭下長大,當然我也很窩囊的沒有太過忤逆我的家人,雙親也都願意循循善誘,所以即便知識成就不甚理想,或許還算是服膺於這個社會道德標準的「好小孩」吧。
可是其他人呢?
「超人教師」的期待:
不可否認的,所謂的「問題青少年」,也不會是一開始就這麼橫行霸道。也一如前面所說的,他們遇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結構性問題,只是沒有在正確的環節上做出處理。通常這個環節是以「家庭」為主。只是有多少的家庭,可以負擔的起這種最基本的「社會馴化」?
我的父母親都是教職出身,我身邊也有很多的親友是教育工作者。「師代親職」的現象,在今天的教育現場,可以說有越來越頻繁的現象。雖然教師除了負擔知識的傳授,基本的道德規範也有教導的義務。只是學生在學校毆打、斥罵,甚至意圖謀殺教師的社會事件,在現在社會似乎已是屢見不鮮。再者,一個教室30來個學生,導師也有自己的私生活要過,工作、家庭,甚至要多分心照顧學生的起居安危,試問,有多少的教師,可以全面顧及?
這種「超人教師」的期待,在現代社會有越來越嚴重的現象。其實看到這種現象,心裡也是挺難過的。過往,有多少人為了一個教育的理想而選擇走上教職,而今,面對這種雙重的打擊,還有多少人依舊堅持著那份最初的熱情?
扣下板機的那一刻:
當然,在這邊要談教育現況的困境似乎太過沉重,也沒有實際的主軸。但我想藉著這個作品的閱讀,說說我自己的一點心得。
「超人教師」的期待:
不可否認的,所謂的「問題青少年」,也不會是一開始就這麼橫行霸道。也一如前面所說的,他們遇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結構性問題,只是沒有在正確的環節上做出處理。通常這個環節是以「家庭」為主。只是有多少的家庭,可以負擔的起這種最基本的「社會馴化」?
我的父母親都是教職出身,我身邊也有很多的親友是教育工作者。「師代親職」的現象,在今天的教育現場,可以說有越來越頻繁的現象。雖然教師除了負擔知識的傳授,基本的道德規範也有教導的義務。只是學生在學校毆打、斥罵,甚至意圖謀殺教師的社會事件,在現在社會似乎已是屢見不鮮。再者,一個教室30來個學生,導師也有自己的私生活要過,工作、家庭,甚至要多分心照顧學生的起居安危,試問,有多少的教師,可以全面顧及?
這種「超人教師」的期待,在現代社會有越來越嚴重的現象。其實看到這種現象,心裡也是挺難過的。過往,有多少人為了一個教育的理想而選擇走上教職,而今,面對這種雙重的打擊,還有多少人依舊堅持著那份最初的熱情?
扣下板機的那一刻:
當然,在這邊要談教育現況的困境似乎太過沉重,也沒有實際的主軸。但我想藉著這個作品的閱讀,說說我自己的一點心得。
作為一個學生,或是說還有一點理想的年輕人,看到一些被遺忘的身影,或多或少有些難過,但是想到這些被打入底層的人們,原因居然是因為一個被蓄意設計的體制而產生了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心裡除了無奈之外,還多了更深的憤怒。尤其當我們同時也面對著這個令人絕望的台灣社會。 但是,看到「木門」丘學院的學生,每天努力的生活、學習,我想,作為學生,也該要有向前奮進的態度,作為教師,更要有不為被人超越的態度,盡力的輔導每一個可能的生命。
希望一定會在,如果我們繼續堅持下去。
而我也選擇繼續尋找每個可以扣下板機的時刻。不管前方出現的是什麼。
希望一定會在,如果我們繼續堅持下去。
而我也選擇繼續尋找每個可以扣下板機的時刻。不管前方出現的是什麼。
一起吃”飯”吧:上菜之前
本文寫於2015年4月3日,作為「一起吃”飯”吧」系列文的前導詞。
----------------------------------------------------------------------------------------------
內心的OS:
話說今天整理了一下,目前累積出的菜已經有十四道了,算算有湯有菜也有主食,最近剛好又看了兩部小短片,是關於甜品的。目前人在桃園,等到再返寒舍的時候,就用甜品來為這個S1做個結尾吧。
是說我也沒想到我居然就這麼寫了十多盤的菜,而且比起以往寫日記或是好發議論還要認真,唯一的缺點應該就是…我得自己消化我自己炒出來的成果…(;_;)一個人吃飯雖然已是習慣,但還是有點小寂寞啊~(;_;)
不過既然有這點小累積了,那應該來個前言來說明一下書寫動機了,我也不喜歡沒來由的拋出自己的心得,但在這邊也感謝每一個觀賞、按下like,同時也提供料理建議的親友,只要還有梗、還有機會,我會繼續拿起鍋鏟的!(講的好像自己多會煮一樣…)
=======以下正文========
一個教育體制下的「半循民」,及其提問:
2015年1月21日,我和家父驅車前往楊梅富岡這個小鎮,要去品嘗一間在地特色小吃。這間名為「信義飲食店」的餐館,以地道的客家快炒,在地方上小有名氣。第一次,我和父母親前往品嘗,是因為地方資訊的介紹,湊巧的是,它還是我高中同學貴府上。而再一次前往,除了要品嘗地道的手藝,也順道探望同學近況。
老闆娘在上菜前,來和家父與我閒談,席間也說到了這種傳統餐飲的辛勞,還有她希望不要讓子嗣在這刀鋸鼎鑊之中辛苦度日,有意就此打住的想法。當時,我指著同學,和老闆娘這麼說了:
「收起來,有點可惜。既然小孩子願意繼續傳承,那更應該好好栽培。而且,我小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站在那個(炒鍋)位置。」
能夠為他人烹調,說是辛苦,但也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吧。
然而雖然是這樣的一個夢想,自小我也喜歡看食譜、料理節目,甚至連漫畫書,都要看料理有關的。
可是這個廚師的夢,卻沒有如傳記寫作那樣的實踐。或許是還能念點書,或許是對於知識追索不排斥,這個應當在孩提時期就要有高度實踐經驗的夢想,我卻沒有如願地去追尋,反倒是一步步地走完了升學體制的教育,念完了碩士班,接著無業到了現在。
我有時也會想:如果我選擇真的去完成自己的夢想,今天我會是怎麼樣的狀況?是在哪間麵包坊揉著麵團?還是在哪個小攤子上燙著麵條、切著滷菜?又或,我有這個機會,成為像阿基師這樣,家喻戶曉的名廚嗎?
但雖說如此,父母親到也不會禁止我在課業之外,自己在廚房之中摸索,調味、拌炒、斬切,開門七件事,居然也在這個懵懵懂懂的時候,陸續知道了基礎的步驟。而這樣的技能讓我在日後離開故里求學後,不用擔心吃食的問題。在我的感情歷程上,我也有幾次的機會,為我的情人洗手作羹湯。
但到了今天我還是會問自己:如果我真的學了廚藝,今天的我,會是怎麼樣子呢?
非正式訓練的實踐:
而這個童年的夢,到了最近,有了實踐的開端。
約莫今年年初,豔星孫沐辰小姐以「小歪廚房」為題,以裸露的衣著為賣點,分享自己的料理心得。食色性也,這樣的影片旋即累積了不少的觀影人數,但也遭致不少網友的批評,造作、矯情、沒有擔當的展現自己。
而這倒給了我一個思考起點:如果說,在網路傳播蓬勃發展的今天,只要有個兩分姿色,透過這樣帶有性暗示的影音媒材,就能博得眾人的注目。但這樣的「題材」,究竟是要分享某些主題,還是只是「賣肉」?那如果身體上沒有這樣條件的人,是否就是處於劣勢,無法博得眾人的「喝采」?
我不這麼覺得,但也確實不用這麼覺得。畢竟這也只是少數有身體優勢的女子,願意展現她的身段,韜光養晦、低調行事的,也是大有人在,因為這樣的譁眾取寵而義憤填膺,顯然不值得。
但,依我自己的烹調技術,我是否也可以來做這樣的事情?不作為個人的宣傳,就是自己親友間的分享,同時,也完成自己童年時期,一個烹小鮮、調五味的夢吧。
命題與行動:
不過在最初的測試,由於個人的攝影器材不甚完備,加上廚房空間略為狹小。原定要以影音方式呈現,也只好轉為靜態的照片和文字來敘述每一到菜的作法和過程。但卻也回到我自己最熟悉的表達方式,也算是找到新的出路吧。
而不以「某某小廚房」為題,我給這個心得取名為「一起吃”飯”吧」,有兩個意涵,一是「吃飯」不只是一個生物性的機能,它還是某些社會行為的交換場合:談判、交誼、療慰、權謀,藉著「吃飯」這件事,串起了很多「吃飯」以外的事情。另外一個比較單純的想法是:剛好我姓「范」,取其諧音,也算是邀請每一位親友,來此和我一起共進每一餐吧。
這是我的烹調動機,也是我想要完成的一個理想。我不知道我可以做到什麼程度,但我希望,這個做廚師的夢,可以跟著我在往後的生命道路上,成為每一件事情的思考動力。
我是綱塏,歡迎妳/你,下次有機會,再來這裡,和我一起吃飯。
----------------------------------------------------------------------------------------------
內心的OS:
話說今天整理了一下,目前累積出的菜已經有十四道了,算算有湯有菜也有主食,最近剛好又看了兩部小短片,是關於甜品的。目前人在桃園,等到再返寒舍的時候,就用甜品來為這個S1做個結尾吧。
是說我也沒想到我居然就這麼寫了十多盤的菜,而且比起以往寫日記或是好發議論還要認真,唯一的缺點應該就是…我得自己消化我自己炒出來的成果…(;_;)一個人吃飯雖然已是習慣,但還是有點小寂寞啊~(;_;)
不過既然有這點小累積了,那應該來個前言來說明一下書寫動機了,我也不喜歡沒來由的拋出自己的心得,但在這邊也感謝每一個觀賞、按下like,同時也提供料理建議的親友,只要還有梗、還有機會,我會繼續拿起鍋鏟的!(講的好像自己多會煮一樣…)
=======以下正文========
一個教育體制下的「半循民」,及其提問:
2015年1月21日,我和家父驅車前往楊梅富岡這個小鎮,要去品嘗一間在地特色小吃。這間名為「信義飲食店」的餐館,以地道的客家快炒,在地方上小有名氣。第一次,我和父母親前往品嘗,是因為地方資訊的介紹,湊巧的是,它還是我高中同學貴府上。而再一次前往,除了要品嘗地道的手藝,也順道探望同學近況。
老闆娘在上菜前,來和家父與我閒談,席間也說到了這種傳統餐飲的辛勞,還有她希望不要讓子嗣在這刀鋸鼎鑊之中辛苦度日,有意就此打住的想法。當時,我指著同學,和老闆娘這麼說了:
「收起來,有點可惜。既然小孩子願意繼續傳承,那更應該好好栽培。而且,我小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站在那個(炒鍋)位置。」
能夠為他人烹調,說是辛苦,但也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吧。
然而雖然是這樣的一個夢想,自小我也喜歡看食譜、料理節目,甚至連漫畫書,都要看料理有關的。
可是這個廚師的夢,卻沒有如傳記寫作那樣的實踐。或許是還能念點書,或許是對於知識追索不排斥,這個應當在孩提時期就要有高度實踐經驗的夢想,我卻沒有如願地去追尋,反倒是一步步地走完了升學體制的教育,念完了碩士班,接著無業到了現在。
我有時也會想:如果我選擇真的去完成自己的夢想,今天我會是怎麼樣的狀況?是在哪間麵包坊揉著麵團?還是在哪個小攤子上燙著麵條、切著滷菜?又或,我有這個機會,成為像阿基師這樣,家喻戶曉的名廚嗎?
但雖說如此,父母親到也不會禁止我在課業之外,自己在廚房之中摸索,調味、拌炒、斬切,開門七件事,居然也在這個懵懵懂懂的時候,陸續知道了基礎的步驟。而這樣的技能讓我在日後離開故里求學後,不用擔心吃食的問題。在我的感情歷程上,我也有幾次的機會,為我的情人洗手作羹湯。
但到了今天我還是會問自己:如果我真的學了廚藝,今天的我,會是怎麼樣子呢?
非正式訓練的實踐:
而這個童年的夢,到了最近,有了實踐的開端。
約莫今年年初,豔星孫沐辰小姐以「小歪廚房」為題,以裸露的衣著為賣點,分享自己的料理心得。食色性也,這樣的影片旋即累積了不少的觀影人數,但也遭致不少網友的批評,造作、矯情、沒有擔當的展現自己。
而這倒給了我一個思考起點:如果說,在網路傳播蓬勃發展的今天,只要有個兩分姿色,透過這樣帶有性暗示的影音媒材,就能博得眾人的注目。但這樣的「題材」,究竟是要分享某些主題,還是只是「賣肉」?那如果身體上沒有這樣條件的人,是否就是處於劣勢,無法博得眾人的「喝采」?
我不這麼覺得,但也確實不用這麼覺得。畢竟這也只是少數有身體優勢的女子,願意展現她的身段,韜光養晦、低調行事的,也是大有人在,因為這樣的譁眾取寵而義憤填膺,顯然不值得。
但,依我自己的烹調技術,我是否也可以來做這樣的事情?不作為個人的宣傳,就是自己親友間的分享,同時,也完成自己童年時期,一個烹小鮮、調五味的夢吧。
命題與行動:
不過在最初的測試,由於個人的攝影器材不甚完備,加上廚房空間略為狹小。原定要以影音方式呈現,也只好轉為靜態的照片和文字來敘述每一到菜的作法和過程。但卻也回到我自己最熟悉的表達方式,也算是找到新的出路吧。
而不以「某某小廚房」為題,我給這個心得取名為「一起吃”飯”吧」,有兩個意涵,一是「吃飯」不只是一個生物性的機能,它還是某些社會行為的交換場合:談判、交誼、療慰、權謀,藉著「吃飯」這件事,串起了很多「吃飯」以外的事情。另外一個比較單純的想法是:剛好我姓「范」,取其諧音,也算是邀請每一位親友,來此和我一起共進每一餐吧。
這是我的烹調動機,也是我想要完成的一個理想。我不知道我可以做到什麼程度,但我希望,這個做廚師的夢,可以跟著我在往後的生命道路上,成為每一件事情的思考動力。
我是綱塏,歡迎妳/你,下次有機會,再來這裡,和我一起吃飯。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一起吃”飯”吧:家人-二姑姑
作文題目:
2006年,我高三,在確定推薦甄選學校不去就讀後,我繼續參加了指定考科,準備試試接下來的分發。那一年國文科的作文題目,題名為「想飛」。
這個應該是以人生際遇、夢想實現為發揮題材的題目,我以虛構的一位女性友人為題,書寫她「築夢」、「飛翔」的過程,不敢說是妙筆生花,但至少合情合理。
可是我在當下立即想到的內容,其實不是這個。
我想到的是一到菜:「洋蔥雞翅」。
這道菜名出自作家郜瑩的一本小書《名家上好菜》,裡頭採訪了一位香港籍的攝影師「林東生」,林先生是一位教徒,除了攝影之外,也從事廣播主持、攝影教學,林先生也出版了不少攝影相關的書籍,雖然我對於攝影並不太熟,但想見其有名的程度。
林先生的「想飛」是一段有點掙扎的婆媳關係,敘述妻子與母親為了下廚這件事而鬧的家裡氣氛緊張。林先生在百般思索後,決定離開故土,和妻子來到台灣專心發展。而這道「洋蔥雞翅」,是她在妻子出外洽公時,私下學的一道菜餚。在烹調的過程中,他說了:「廚房,是一個女人展現地位的重要場域」。也因此,他並未特別協助妻子下廚,算是一個尊重的表現。
2006年,我高三,在確定推薦甄選學校不去就讀後,我繼續參加了指定考科,準備試試接下來的分發。那一年國文科的作文題目,題名為「想飛」。
這個應該是以人生際遇、夢想實現為發揮題材的題目,我以虛構的一位女性友人為題,書寫她「築夢」、「飛翔」的過程,不敢說是妙筆生花,但至少合情合理。
可是我在當下立即想到的內容,其實不是這個。
我想到的是一到菜:「洋蔥雞翅」。
這道菜名出自作家郜瑩的一本小書《名家上好菜》,裡頭採訪了一位香港籍的攝影師「林東生」,林先生是一位教徒,除了攝影之外,也從事廣播主持、攝影教學,林先生也出版了不少攝影相關的書籍,雖然我對於攝影並不太熟,但想見其有名的程度。
林先生的「想飛」是一段有點掙扎的婆媳關係,敘述妻子與母親為了下廚這件事而鬧的家裡氣氛緊張。林先生在百般思索後,決定離開故土,和妻子來到台灣專心發展。而這道「洋蔥雞翅」,是她在妻子出外洽公時,私下學的一道菜餚。在烹調的過程中,他說了:「廚房,是一個女人展現地位的重要場域」。也因此,他並未特別協助妻子下廚,算是一個尊重的表現。
照顧:
但是我會知道這道菜,或是說,我會有機會接觸到這本書。是在更早之前,母親偶爾會到中壢的二姑家,拜訪探望,而這本書,是我在二姑家的書架上拿的。當時似乎是和二姑說了我要借這本書看看。
只是這一借,卻再也沒還,但,也沒機會還了。
2013年10月31日,二姑病逝於和信醫院。那時,我正在替代役的最末結訓時期。那時是一個非常歡樂的場合,大夥們高聲談笑、喧鬧。在那之後,我接到了母親的電話,告知二姑病逝。一時之間,心裡只能說是五味雜陳。
我對二姑的印象,大概有幾個。當然,小的時候,每每到中壢拜訪,二姑都會招待我們吃食,然後放著我在他們家的客廳遊玩;還有2000年,第一次到中國旅遊,順便探望大伯的事業,二姑也去了,而且旅遊期間,她還糾正了我在旅途中的行為;以及2006年,高三校際畢業旅行期間,我自己請了假,和父母,還有二姑四人,到了台北金山玩了一趟。
但是我會知道這道菜,或是說,我會有機會接觸到這本書。是在更早之前,母親偶爾會到中壢的二姑家,拜訪探望,而這本書,是我在二姑家的書架上拿的。當時似乎是和二姑說了我要借這本書看看。
只是這一借,卻再也沒還,但,也沒機會還了。
2013年10月31日,二姑病逝於和信醫院。那時,我正在替代役的最末結訓時期。那時是一個非常歡樂的場合,大夥們高聲談笑、喧鬧。在那之後,我接到了母親的電話,告知二姑病逝。一時之間,心裡只能說是五味雜陳。
我對二姑的印象,大概有幾個。當然,小的時候,每每到中壢拜訪,二姑都會招待我們吃食,然後放著我在他們家的客廳遊玩;還有2000年,第一次到中國旅遊,順便探望大伯的事業,二姑也去了,而且旅遊期間,她還糾正了我在旅途中的行為;以及2006年,高三校際畢業旅行期間,我自己請了假,和父母,還有二姑四人,到了台北金山玩了一趟。
其他的,大概就是孩提時期照顧的印象吧。然而當我最近一次看到二姑時,她已是一位癌症病患,正在和疾病搏鬥著。在我服役之前,我在二姑丈的靈位前和她說了我不克前往喪葬現場。再見到她,卻已是照片中的身影了。2013年11月13日,我正式到中部辦公室服役。那天,我請了假,前往二姑的喪葬會場。
我穿的是全套的替代役冬季服裝。
我想告訴二姑:這是我的近況。我會好好的服役,在這一段時間裡。
二姑在日後,因為皈依法鼓山聖嚴師父,有一段長時間的茹素,罹癌之後,才又繼續開始食肉,補充體力。而今,這道洋蔥雞翅,在食譜的實踐之外,也帶有一點親人的懷念吧。
也和在佛國的二姑說一聲:
「阿塏過得很好,希望,妳也過得很好」
也和在佛國的二姑說一聲:
「阿塏過得很好,希望,妳也過得很好」
---------------------------------------------------------------------------
洋蔥雞翅:
材料:雞翅、洋蔥、蒜頭
做法:
一、雞翅切段,洋蔥切塊、蒜頭切末
二、蒜頭爆香後,加入雞翅,期間加入水翻炒
三、雞翅接近8分熟後,轉大火加入洋蔥翻炒,最後加入醬油膏、水,帶湯汁略為收乾後即可起鍋。
材料:雞翅、洋蔥、蒜頭
做法:
一、雞翅切段,洋蔥切塊、蒜頭切末
二、蒜頭爆香後,加入雞翅,期間加入水翻炒
三、雞翅接近8分熟後,轉大火加入洋蔥翻炒,最後加入醬油膏、水,帶湯汁略為收乾後即可起鍋。
一起吃”飯”吧:動機、目的、結果
寫在前面的前面的說明事項:
嚴格來說,這道菜的內容本來不在計畫裡面。或者我應該這麼說:這個題目要搭配的菜餚其實不是今天要分享的內容。而且也不是用「文字的方式」來呈現。
其實我更希望這個題目可以用影像來表示,不過這中間可能會冒犯到一些人,所以還是用文字來敘述,讓它在諸親友間流傳就好了。
那究竟是什麼東西這麼神秘呢….?
起因:
「一起吃”飯”吧」這個東西其實最原始的想法,其實是受到《深夜食堂》這個漫畫的影響。大概在兩三年前,我以「饗」這個題目來命題,然後試圖寫作一個雷同又不盡相似的餐館,一樣以一道菜一個故事的方式來書寫我對於飲食的一點心得。
其實,另一位在實況界中也頗受注目的玩家「魚乾」,也有一系列關於烹調相關的分享,一樣也是女孩子,或許姿色不如孫小姐,甚至在影片拍攝中只有雙手、刀具、食材,全身照也沒有露臉。但是影片忠實地介紹各項料理的做法,加上一些可愛的顏文字,倒也吸引了不少觀影者的迴響和詢問。顯然,這樣的烹調影片,反而比起賣弄身段來的更讓人讚賞。
那時我就想:我一介男子,相貌平平,也沒有多好的體格,但,我是否也可以呈現一些很實際的烹調影片來和諸多網友分享?
從頭開始的操作:
而在我所規劃的最初十二道菜餚中,在和我第一個情人相處時,有一道菜算是我們之間生活習慣的相互影響,也是我們常吃的東西:湯麵。市售的快煮拉麵或是乾麵條,除了配上內附的湯粉,加點肉片和蔬菜,配上一顆溏心蛋,就是簡單又方便的一餐。而有時我也會在不急著去學校上課的早晨,在寒舍燙碗麵,給彼此當作早餐。這也讓她學到了一個客家話對於麵條的單位量詞:紙(一人份的麵條)。
當時就想,如果我要呈現這道菜,那直接去購買現成麵條來下鍋,這也太沒誠意了。於是我想:如果真是這樣,那我要從頭開始做起!於是乎也藉著這個機會,我找了一些影片和食譜,得知麵條的和麵比例,也就有了前一陣子,發表在自己Instagram帳號上的一張圖片:四卷手製的白麵條。
後來這道菜被取代了。3/21,我返回桃園,家母準備了一盒酸白菜水餃餡,要讓我包餃子。原來因為菜市場的麵粉攤子還在製作,要我在下台中前自己去買一包來用。我一想:那不如我自己擀麵來包,也正好符合這個主題我要呈現的:從頭做起。
於是經歷了將近4小時,終於從擀皮到成形,有了這四十來顆的餃子
「爆紅」的意義:
如果我們想到網路傳播,或許會聯想到現今一個相當傳神的形容詞:「爆紅」,其實在這之前,有一個類似的名詞:「暴得大名」。但是「爆紅」這樣的東西,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人們在爭相討論「爆紅影片」的內容時,或許會討論之所以會爆紅的原因,也許是內容太過令人發噱,也許是女體曼妙令人目不轉睛,當然超乎常理令人歎為觀止的特技、自然現象,也會是爆紅影片的內容。
可是為什麼這些影片得以「爆紅」?促使這些影片「暴得大名」的出發點在於哪裡?當然也許是網路世代的我們在精神生活上百般聊賴,這些帶一點情緒(甚至是情慾)刺激的東西或許可以為枯燥的生活添加點什麼。可是在這個生活枯燥的背後,又是什麼?而我們可以改變這個枯燥的生活嗎?網路世代的我們,在享受資訊更加便捷、透明的過程,除了煽動婉君們的情緒外,還有什麼可以「改變的」?
我也不想自命清高的說:看這些東西太無聊。不可否認,「爆紅影片」還是有它的趣味在裡面,我也往往是那數以萬計「好評」裡的其中一個計數。只是我想自己透過這樣的實踐去問:除了「爆紅影片」外,我們還有別的選擇嗎?
(我想當然有,但是是什麼?又是一個問題了。)
收穫:
我自己其實還蠻喜歡吃餃子的。
吃餃子其實並不是喜歡它的口感,而是因為容易囫圇吞棗,在有限的用餐時間裡,可以爭取一點睡眠,或是偷懶摸魚的時光。而比起水餃,我更喜歡吃煎餃,這倒是真的喜歡口感的緣故了。
今天,因為一個簡單的動機,開始了幾道不算是名貴菜餚的飲食書寫,訓練自己的文字組織外,還激起一些親友的交流,或許,也是在這個童年夢想的填補中,一點額外的收穫吧。
-----------------------------------------------------
餃子
皮:麵粉、水、油(少許)
餡料:絞肉、蔬菜
做法:
一、擀皮,麵粉與水以1:0.4的比例調和,如果要做煎餃,可用溫熱水,要做水餃,可用冷水(燙麵和冷麵適用的烹調不同,我自己這次用的是冷麵)
二、麵糰和好後不須鬆弛,直接進行分皮。分皮方式有二:
(1)將麵糰擀成大張麵皮,用圓形模具(或是杯口…)壓印,剩餘麵皮在揉捏後,再擀成大張麵皮,重複壓印直到無法壓印。
(2)將麵糰擀成長條狀,分割麵糰為小段圓球,將每個小單位擀為圓麵皮。這樣的方法其實比較方便,只是會比較累…
三、和餡:絞肉與蔬菜以1:3的比例調和,其中可加入香油、鹽調味
四、在容器中撒上麵粉,避免包好的餃子黏底。
煎餃:
一、平底鍋燒熱,淋上少許油,餃子先排入鍋中,乾煎0.5~1分鐘
二、加水,水量約淹過餃子的一半即可
三、冰花作法:以1:9的比例調和麵粉與水,並於加水的時候倒入
四、蓋上鍋蓋煎煮,等到水份蒸發乾燥即可起鍋。
嚴格來說,這道菜的內容本來不在計畫裡面。或者我應該這麼說:這個題目要搭配的菜餚其實不是今天要分享的內容。而且也不是用「文字的方式」來呈現。
其實我更希望這個題目可以用影像來表示,不過這中間可能會冒犯到一些人,所以還是用文字來敘述,讓它在諸親友間流傳就好了。
那究竟是什麼東西這麼神秘呢….?
起因:
「一起吃”飯”吧」這個東西其實最原始的想法,其實是受到《深夜食堂》這個漫畫的影響。大概在兩三年前,我以「饗」這個題目來命題,然後試圖寫作一個雷同又不盡相似的餐館,一樣以一道菜一個故事的方式來書寫我對於飲食的一點心得。
只是怎麼想怎麼結構都不對,再者也怕有抄襲剽竊之嫌,也就一直無法下筆。而不得不說,安倍夜郎的構想真的很妙,這樣一個餐館,既有現實的基礎,又帶有點超現實的意涵在裡面。人情,有時候在最是放鬆的夜晚,才會顯得更加濃厚吧。
過了一段時間,「豔星」(我不知道我用這麼過時的形容詞來稱呼是否合宜)孫沐辰小姐以「小歪的裸體廚房」為名,拍攝了一小段水果沙拉的介紹影片在網路上分享。一時也吸引了高度的點閱率。只是這段影片卻不如其他在YouTube上與女體相關的影片博得好評。反而遭致罵聲一片,觀影者對於直批孫小姐的影片,直批「造作」、「噁心」,甚至「沒有擔當的裸露」。後來我在實況台LNG的談話中也聽到了類似的評論,其中一位實況主提到:「我作為一個對料理有興趣的人,我看到這樣的影片也覺得不舒服,因為妳根本就沒有『烹調』的過程。這也就無所謂『廚房記事』的說明了吧。」
其實,另一位在實況界中也頗受注目的玩家「魚乾」,也有一系列關於烹調相關的分享,一樣也是女孩子,或許姿色不如孫小姐,甚至在影片拍攝中只有雙手、刀具、食材,全身照也沒有露臉。但是影片忠實地介紹各項料理的做法,加上一些可愛的顏文字,倒也吸引了不少觀影者的迴響和詢問。顯然,這樣的烹調影片,反而比起賣弄身段來的更讓人讚賞。
那時我就想:我一介男子,相貌平平,也沒有多好的體格,但,我是否也可以呈現一些很實際的烹調影片來和諸多網友分享?
從頭開始的操作:
而在我所規劃的最初十二道菜餚中,在和我第一個情人相處時,有一道菜算是我們之間生活習慣的相互影響,也是我們常吃的東西:湯麵。市售的快煮拉麵或是乾麵條,除了配上內附的湯粉,加點肉片和蔬菜,配上一顆溏心蛋,就是簡單又方便的一餐。而有時我也會在不急著去學校上課的早晨,在寒舍燙碗麵,給彼此當作早餐。這也讓她學到了一個客家話對於麵條的單位量詞:紙(一人份的麵條)。
當時就想,如果我要呈現這道菜,那直接去購買現成麵條來下鍋,這也太沒誠意了。於是我想:如果真是這樣,那我要從頭開始做起!於是乎也藉著這個機會,我找了一些影片和食譜,得知麵條的和麵比例,也就有了前一陣子,發表在自己Instagram帳號上的一張圖片:四卷手製的白麵條。
後來這道菜被取代了。3/21,我返回桃園,家母準備了一盒酸白菜水餃餡,要讓我包餃子。原來因為菜市場的麵粉攤子還在製作,要我在下台中前自己去買一包來用。我一想:那不如我自己擀麵來包,也正好符合這個主題我要呈現的:從頭做起。
於是經歷了將近4小時,終於從擀皮到成形,有了這四十來顆的餃子
「爆紅」的意義:
如果我們想到網路傳播,或許會聯想到現今一個相當傳神的形容詞:「爆紅」,其實在這之前,有一個類似的名詞:「暴得大名」。但是「爆紅」這樣的東西,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人們在爭相討論「爆紅影片」的內容時,或許會討論之所以會爆紅的原因,也許是內容太過令人發噱,也許是女體曼妙令人目不轉睛,當然超乎常理令人歎為觀止的特技、自然現象,也會是爆紅影片的內容。
可是為什麼這些影片得以「爆紅」?促使這些影片「暴得大名」的出發點在於哪裡?當然也許是網路世代的我們在精神生活上百般聊賴,這些帶一點情緒(甚至是情慾)刺激的東西或許可以為枯燥的生活添加點什麼。可是在這個生活枯燥的背後,又是什麼?而我們可以改變這個枯燥的生活嗎?網路世代的我們,在享受資訊更加便捷、透明的過程,除了煽動婉君們的情緒外,還有什麼可以「改變的」?
我也不想自命清高的說:看這些東西太無聊。不可否認,「爆紅影片」還是有它的趣味在裡面,我也往往是那數以萬計「好評」裡的其中一個計數。只是我想自己透過這樣的實踐去問:除了「爆紅影片」外,我們還有別的選擇嗎?
(我想當然有,但是是什麼?又是一個問題了。)
收穫:
我自己其實還蠻喜歡吃餃子的。
吃餃子其實並不是喜歡它的口感,而是因為容易囫圇吞棗,在有限的用餐時間裡,可以爭取一點睡眠,或是偷懶摸魚的時光。而比起水餃,我更喜歡吃煎餃,這倒是真的喜歡口感的緣故了。
今天,因為一個簡單的動機,開始了幾道不算是名貴菜餚的飲食書寫,訓練自己的文字組織外,還激起一些親友的交流,或許,也是在這個童年夢想的填補中,一點額外的收穫吧。
-----------------------------------------------------
餃子
皮:麵粉、水、油(少許)
餡料:絞肉、蔬菜
做法:
一、擀皮,麵粉與水以1:0.4的比例調和,如果要做煎餃,可用溫熱水,要做水餃,可用冷水(燙麵和冷麵適用的烹調不同,我自己這次用的是冷麵)
二、麵糰和好後不須鬆弛,直接進行分皮。分皮方式有二:
(1)將麵糰擀成大張麵皮,用圓形模具(或是杯口…)壓印,剩餘麵皮在揉捏後,再擀成大張麵皮,重複壓印直到無法壓印。
(2)將麵糰擀成長條狀,分割麵糰為小段圓球,將每個小單位擀為圓麵皮。這樣的方法其實比較方便,只是會比較累…
三、和餡:絞肉與蔬菜以1:3的比例調和,其中可加入香油、鹽調味
四、在容器中撒上麵粉,避免包好的餃子黏底。
煎餃:
一、平底鍋燒熱,淋上少許油,餃子先排入鍋中,乾煎0.5~1分鐘
二、加水,水量約淹過餃子的一半即可
三、冰花作法:以1:9的比例調和麵粉與水,並於加水的時候倒入
四、蓋上鍋蓋煎煮,等到水份蒸發乾燥即可起鍋。
一起吃”飯”吧:家人-祖母
〈蘋果的滋味〉:
我自己不算是身強體壯的人。
記憶中,很多時候,我都是掛病號的。發燒、咳嗽、流鼻水,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毛病,每每讓母親擔憂。所以想起小時候,總是會有一個門診的畫面,在記憶的片段裡。然而,從小到大,多次進出醫院卻沒有給我帶來更健康的身體…至今,我那該死的鼻子,還是常常在各種時候給我好看…
除了母親,和我們同住的祖母,客家話稱之為「阿婆」,看到我這麼孱弱的身體,也是心疼。在母親上班時,她會接手幫忙照顧在家休息的我。
這個時候,她會煮一道有點特殊,不過也反映出一個時代意識的東西。
「豬肉水」
這是一道在沸水之中拌入絞肉的簡易食品。在阿婆的記憶裡,當人身體不適時,就需要動物性蛋白質的補充,當然還有熱湯驅寒、暖胃。而這道農業社會時代的食物,也就成為我在每個受了風寒的時候,阿婆希冀我早日康復的良藥。
日後,我重新想起這道料理,再加上電視的中醫節目,介紹「生薑稀飯」,可幫助幼童強身健體。這兩者相加,就成了今天的這道「豬肉稀飯」。
而今:
2014年5月8日,阿婆病逝於桃園醫院。享壽87歲。
作為一位長者,她對於我的照顧,也說是無微不至。擔心我的吃、擔心我的穿,到了東海求學時,她也擔心我的兩性交誼、擔心我的經濟生活。雖然,三代之間的認知與價值觀不同,我也往往對於她的關心與照顧感到略為厭煩,不耐。
但,當我得知她已是癌末病危時,心中也不免感到難過:那個每天早晨四點起身,為家人洗刷那大籃的髒衣服,還能自己去市場購物、搭車遠行的阿婆,而今,也敵不過歲月與病魔,最後蒙佛接引西方了。
而今,尚稱無業的我,有時也會想:如果阿婆還在世,她會不會擔心我找工作的事?當她看到我好像這麼遊手好閒的時候,她會對我說什麼?
而她的關愛,如今,也只能在這溫熱的粥糜裡去懷念了。
但,還是要告訴自己。
「阿塏會更加努力美善自己的」
-----------------------------------------------------------
豬肉稀飯
材料:米/隔夜白飯、豬絞肉、薑
作法:
一、洗米、燒水。若是用隔夜白飯,可以減去洗米、泡米的時間。
二、薑切細末,同時加入稀飯中
三、煮至滾水由清轉為米湯濁色,且攪動時有黏稠感,加入絞肉
四、待絞肉煮熟後,即可起鍋。依個人喜好加鹽、胡椒調味。
我自己不算是身強體壯的人。
記憶中,很多時候,我都是掛病號的。發燒、咳嗽、流鼻水,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毛病,每每讓母親擔憂。所以想起小時候,總是會有一個門診的畫面,在記憶的片段裡。然而,從小到大,多次進出醫院卻沒有給我帶來更健康的身體…至今,我那該死的鼻子,還是常常在各種時候給我好看…
除了母親,和我們同住的祖母,客家話稱之為「阿婆」,看到我這麼孱弱的身體,也是心疼。在母親上班時,她會接手幫忙照顧在家休息的我。
這個時候,她會煮一道有點特殊,不過也反映出一個時代意識的東西。
「豬肉水」
這是一道在沸水之中拌入絞肉的簡易食品。在阿婆的記憶裡,當人身體不適時,就需要動物性蛋白質的補充,當然還有熱湯驅寒、暖胃。而這道農業社會時代的食物,也就成為我在每個受了風寒的時候,阿婆希冀我早日康復的良藥。
日後,我重新想起這道料理,再加上電視的中醫節目,介紹「生薑稀飯」,可幫助幼童強身健體。這兩者相加,就成了今天的這道「豬肉稀飯」。
而今:
2014年5月8日,阿婆病逝於桃園醫院。享壽87歲。
作為一位長者,她對於我的照顧,也說是無微不至。擔心我的吃、擔心我的穿,到了東海求學時,她也擔心我的兩性交誼、擔心我的經濟生活。雖然,三代之間的認知與價值觀不同,我也往往對於她的關心與照顧感到略為厭煩,不耐。
但,當我得知她已是癌末病危時,心中也不免感到難過:那個每天早晨四點起身,為家人洗刷那大籃的髒衣服,還能自己去市場購物、搭車遠行的阿婆,而今,也敵不過歲月與病魔,最後蒙佛接引西方了。
而今,尚稱無業的我,有時也會想:如果阿婆還在世,她會不會擔心我找工作的事?當她看到我好像這麼遊手好閒的時候,她會對我說什麼?
而她的關愛,如今,也只能在這溫熱的粥糜裡去懷念了。
但,還是要告訴自己。
「阿塏會更加努力美善自己的」
-----------------------------------------------------------
豬肉稀飯
材料:米/隔夜白飯、豬絞肉、薑
作法:
一、洗米、燒水。若是用隔夜白飯,可以減去洗米、泡米的時間。
二、薑切細末,同時加入稀飯中
三、煮至滾水由清轉為米湯濁色,且攪動時有黏稠感,加入絞肉
四、待絞肉煮熟後,即可起鍋。依個人喜好加鹽、胡椒調味。
一起吃"飯"吧:情人-其之三
2012年,冬。
同年八月,自己對於一段消逝感情的不滿和痛心,經歷了一段歇斯底里的情緒宣洩,這個樣子,還因為讓母親過度擔憂,而病了一天。
這段經驗一直讓我很懊惱。嚴格來說,在我的感情歷程裡,家人,尤其是母親,總是我受挫時最主要的宣洩出口。然而,在這樣的宣洩情況下,我也只是將更多自己幻想的負面情緒任意的傾倒,甚至希冀他人可以接受我的歇斯底里。
現在想想,我為什麼會有這種心態?
就這麼帶著晦暗的情緒到了開學,另一位女子輕輕地敲了我的門,問我最近過得好嗎?
我也只是很簡單的回覆她,跟她說說我失戀的心情。
一時她沒說什麼,但是在幾次的對話中,她試探的問了我:你有想過認識新的女孩子嗎?
我只是苦笑,沒有特別說什麼。
後來在學校的時間,她都會來到我身處的環境,藉機跟我相處,第一次,她做了家裡獨有配方的紅豆月餅,要聊慰我受傷的心情。偶爾,她問我生活上的問題,或是和我分享她在動漫畫的相關心得。偶爾,我們也互相在線上遊戲中比試,切磋。
其實,在那時候,我也大約看出她的心意了。只是我沒特別明說。
2012年10月8日,在關上圖書室的大門後,我和她有了一小段獨處的時間,最後,她也告訴我:「我喜歡你」
我淡淡的看著她,伸出手:「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那是我第三段感情的開始。
次一日,雙十假期,我和她的第一次約會,先在外頭吃頓飯,期間她告訴我,以往和她父親一同留洋求學時,她的母親在食材有限的情況下,做了一道菜
「洋菇炒豆干」
而雖然和她的相處,一直沒有機會邀請她來寒舍坐坐,品嘗她的手藝。但是這道菜,就這麼留在我的腦海裡。
於是我想:在這個一人一肴的故事中,這道在異邦誕生的中式快炒,就是她的代表了。
虧欠:
第三段感情的相處,其實也很單純。只是我倆的生活比較兜不起來,所以單獨約會的時間也比較少。要說有什麼特別的,大概就是我也經歷了東海男女約會時會有的「護送」:陪著她回到女生宿舍門口,然後擁抱道晚安。
只是對於她,我也有很多的虧欠。
那時她在東海的生活,有些焦慮和不安。作為情人的我,也只能盡力的去安撫、給她幫助。只是我對於前一個女子的依戀太過深刻,以至於時不時我就會在她面前擦拭這段傷口。
這個舉動似乎是無意之間刺傷了她。即便我在剩下的時間盡可能避而不談,或是努力的去保護她這段焦慮的心情。
2013年3月8日,在她的課堂上課之餘,她告訴我:她要離開我。
當時候我沒有太多的情緒,只說:「那不是我們當初說好的嗎。只是來的早晚而已」
而接下來有一小段時間,我和她是沒有聯絡的。
我也只想:她或許到了遠方,去實踐她的夢想吧。
蛻變:
2015年9月,退役前夕,我回到學校,我再次看到她。
她整個人變了:變得更為健康,也變得更為開朗。
她看到我的出現,走過來,主動和我打了招呼,還告訴我:「那些失聯的時間,要和你說聲抱歉」
聽到這句話,心裡其實很激動。但我當下無以名狀,只能用一些比較生硬、故作輕鬆的口氣,來謝謝她的來訪。
除了激動外,還對自己的心胸狹小感到難過。
而現在,我們偶爾也會說幾句話,我還是會以前情人的身分,問問她的近況,我們一如往常,就像我們最初認識的那樣。
當我聽到她說「洋菇炒豆干」很好吃時,我還很納悶:真的假的?
而今,做出來之後,我才知道:所言不假。
就像她的人一樣
------------------------------------------------------------------------------------
洋菇豆干
材料:五香豆干、洋菇、蔥、小松菜
做法:
一、洋菇切片、豆干切絲,蔥與小松菜切段
二、起油鍋,先爆香蔥段,後下洋菇。
三、有香氣之後,加入豆干絲拌炒,最後加入小松菜段。
四、起鍋前,依個人口味,以鹽或醬油調味
一起吃"飯"吧:情人-其之二
最初的悸動:
2011年1月5日。
經歷了約莫一兩個月的相處,在我的邀約下,一位女孩走進了我的生命中。那是我23歲生日的前夕。
作為初次的約會,我也請她來寒舍坐坐,由我烹調我們第一次共進的晚餐。
餐敘前,我問她有什麼特別想吃的?或是比較不喜歡吃的?
她說:「能做『蛋料理』嗎?」
當時我想,像她這樣端莊、優雅的女子,最適合的,應當是「蒸蛋」一類。可惜當時對這道頗為精緻的料理不甚熟悉,只好先煎一盤比較簡單的「蔥蛋」,了表慰藉之情。
2011年2月19日,在我到她的故鄉度過一段美好的情人節後,開學前夕,我們再度在寒舍相約。那天的晚餐,我端上了這道我希望可以為她呈現的,單純而美好的「蒸蛋」。
最快樂的那一年:
我最快樂(的)那一年 是你陪我經歷(這)一切
什麼都生動又強烈 有真正在活著的感覺
我們最快樂的那一年 像濃縮了最精華的時間
短暫卻永遠是火焰 在情緒冰涼時暖和心田
只是
努力為你改變 卻變不了 預留的伏線
以為在你身邊 那也算永遠 彷彿還是昨天
可是昨天 已非常遙遠 但閉上我雙眼 我還看得見
可惜不是你 陪我到最後曾一起走卻走失那路口
感謝那是你 牽過我的手
還能感受那溫柔
-----------------------------------------
2011年1月5日。
經歷了約莫一兩個月的相處,在我的邀約下,一位女孩走進了我的生命中。那是我23歲生日的前夕。
作為初次的約會,我也請她來寒舍坐坐,由我烹調我們第一次共進的晚餐。
餐敘前,我問她有什麼特別想吃的?或是比較不喜歡吃的?
她說:「能做『蛋料理』嗎?」
當時我想,像她這樣端莊、優雅的女子,最適合的,應當是「蒸蛋」一類。可惜當時對這道頗為精緻的料理不甚熟悉,只好先煎一盤比較簡單的「蔥蛋」,了表慰藉之情。
2011年2月19日,在我到她的故鄉度過一段美好的情人節後,開學前夕,我們再度在寒舍相約。那天的晚餐,我端上了這道我希望可以為她呈現的,單純而美好的「蒸蛋」。
最快樂的那一年:
我最快樂(的)那一年 是你陪我經歷(這)一切
什麼都生動又強烈 有真正在活著的感覺
我們最快樂的那一年 像濃縮了最精華的時間
短暫卻永遠是火焰 在情緒冰涼時暖和心田
只是
努力為你改變 卻變不了 預留的伏線
以為在你身邊 那也算永遠 彷彿還是昨天
可是昨天 已非常遙遠 但閉上我雙眼 我還看得見
可惜不是你 陪我到最後曾一起走卻走失那路口
感謝那是你 牽過我的手
還能感受那溫柔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