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妳好,我是綱塏,這裡是我整理facebook每天生活的地方,如果你/妳經過了,歡迎來看看。 取做「Hinterland Harbor」的原因,是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成為他人還有自己的避風港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習作]鄉愁之後-「幸福路上」觀影後記
觀影時間:2018/01/11 PM 7:10
觀影地點:台中市老虎城威秀影城
=================================================
忘了是在什麼時候。不過應該是近期(2018/01/05前後),一天工地中午休息時間,我在車上看YouTube節目。其中影音創作者囧星人採訪了演員桂綸鎂,談論關於桂綸鎂的個人,以及最近的新片-台灣國產動畫「幸福路上」的主要配音。
桂綸鎂在訪談中提到:這是一部談論八零年代的作品,可以說也是她個人所經歷的某一個台灣社會片段。如果是一般人說這句話,我可能沒什麼感覺。但是這話由桂綸鎂說出來,我就很好奇「幸福路上」會有什麼樣的呈現,以及桂綸鎂對於八零年代,會用麼樣的「聲音」來呈現。
原因其實很簡單:桂綸鎂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得獎影片「女朋友男朋友」,正是以「野百合學運」作為背景。「野百合」是在八零年代後,「眾聲喧嘩的十年」下最為高潮的台灣學運,參與其中的各個學生、政治人,在2018年的今天,的台灣政壇、社會場域上,都佔據了相當的位置與角色。那麼桂綸鎂在其中會有什麼樣的表現?這是我略為期待的一點。
影片名為「幸福路上」,是一條真實存在的路。查找了資料,導演宋欣穎的童年,正是在這條台北縣新莊鎮上的路成長。故事以1975年4月5日出生的主角林淑琪為核心,因著祖母逝世的原因,得以從美國返台奔喪,在返家的期間,藉著在1975至2014年台灣的每一段重大歷史事件:國語政策、兩蔣逝世、大學聯考、解嚴、解嚴後的街頭狂飆、九二一地震、九一一恐攻、兩次政黨輪替,到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來敘述她的生命經驗。進一步去反思自己:我們真的成為了當初我們想成為的大人了嗎?某方面來說,小琪的生命史,其實恰好也是每個在台灣生活的,包含寫這段心得的我本人,都共同經歷過的一段集體記憶。
初觀來說,比起「女朋友男朋友」的激情與男女交誼,「幸福路上」的步調算是比較平穩,人生路上,起起落落,也並非每個人都是轟轟烈烈的生活,不過正如導演所說的:這並非一個適合兒童的動畫片,但總體來說算是平順地敘述了,至少如我這段年紀的青年們,會產生共鳴的一段生命史。
關於這部動畫,我認為有兩個焦點是可以去探討的。
第一個是這部動畫的「台灣元素」,應該是我繼「總鋪師」之後看到另外一個更深厚的「台灣風格」。首先小琪的出身:1975年4月5日,正是蔣介石逝世的日子,這對於在島內的政治環境有很大的改變與影響,蔣經國的繼位給台灣社會開始了明顯的改變。但是戒嚴時期的社會氛圍還是籠罩在各個角落之中,開頭的「國語政策」,可以說是國民黨政府對台灣影響層面最廣的一條政策。小琪父母的「台灣狗已」、國立編譯館的中文課本,更是長期以來被作為調侃,甚至大做文章的台灣社會面相。五燈獎、小甜甜、瓊瑤、客廳即工廠、國光號、愛國獎券……更是台灣社會,甚至可以說是「庶民社會」息息相關的生活面向。另外表哥因為閱讀黨外書刊遭到特務拷問、小琪在市區參與集會遊行而引起父母關切,不是歷史,更是現實中,許多長輩對子女「避談政治」的心理陰影(有個小事情我倒想說說:為什麼禁書要選《台灣四百年史》?如果選個《資本論》我會給比較高的分數XD)。其他的街坊鄰居、檳榔攤、外籍配偶、上班族通勤……等等,也是引起共鳴的一部分。
特別談這些集體記憶其實是因為金馬獎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提到了台灣「紀錄片」產業在影視媒體上的蓬勃發展。把集體記憶鎔於鑄劇情片其中,會是個不錯的手段,至少我自己就買了單。
第二個部分是「美國因素」。這裡面有實際的呈現和間接地呈現。間皆的呈現來自小琪的同學貝蒂,她是美國空軍與台灣歡場女子的後代。金髮碧眼的形象在路上也備受注目。《人間雜誌》的創刊號報導「你是外國人嗎?是 你是中國人嗎?是」,也正是對像貝蒂這樣的子女進行訪問。美國之於台灣,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靠山」,在小琪成長的過程,其實無時無刻都在「被編織」這樣的「美國夢」。實際的呈現,也是小琪在表哥的接應下真正來到了紐約,進一步認識了丈夫安東尼,然後在美生活、戀愛,卻也落入了在台灣一樣:上班、下班、賺錢養家的日子。「美國夢」是否是這麼樣的美麗?在她真正踏入這片國土時似乎不是這樣。但有趣的是,寫這篇回應的今日(2018/01/11),新聞正報導「美國預計讓台灣總統可正常進入華府」、「美國總統亦可正常進入台灣」,修法「台灣旅行法」的消息。台美關係極其密切,不只是小琪的生命經驗如此,現實也是如此。然而小琪最後選擇回到台灣,並且與美籍丈夫分手,有無暗示的意味?抑或只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回歸原點?這是我不想太多解釋的一點。畢竟把一段生命經驗解釋得太過政治化好像有點太煞風景,也太過政治正確了些。
不過宋欣穎導演在受訪之後提到「這(些經歷)是一種台灣人的鄉愁」,但經歷了這些事情,反思了在這段歷史與社會環境中的每個面容,那麼我們在鄉愁之後,應該要做的是什麼?小島夾在世界強權之中,其實一直對自己將來的道路舉棋不定,就像在繁華的台北市,還是有像幸福路上那些家庭工廠一樣,髒亂而嘈雜的後街。(借用映真先生可能會說的話語:這是台北市內的第三世界),但卻只能日復一日地做著同樣的生活。與我而言,「我們成為理想中的大人了嗎?」,不只是同我,與小琪這一世代的青年人對自己生命階段的質問,也是對台灣到今天的社會發展,最想去知道的,也可能是最難回答的答案。
以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