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日記之外:你能「救命」嗎?-重新思考「出路」這回事

(原寫於2017/05/11,刊於Facebook頁面上)

=起因=

一早起來看到Facebook通知跳出了一條訊息,心裡還有點納悶:幾日幾乎沒有在網路上分享穿衣吃飯的動態,怎麼還會有人記得我這個邊緣人?仔細一看,原來是被親友標住在一條貼文之中,其中還問了不才有沒有相關的概念。

而這個問題其實在近期我也時常在我的Facebook頁面上看到,它的標題是:

「如果老師掉進水裡,用你系上專業能怎麼救他」
這個提問我想也只有大專院校的學生會這麼問,提問的動機應該也無從可考,但稍微看了一下,裏頭的回應可說是五花八門,有戲謔的有正經的,當然也有束手無策的,對師長存有不滿者,當然是惡狠狠的看著這一切,袖手旁觀。我個人是沒有直接的回應與接觸,畢竟遊戲之作,不差我們這一個湊熱鬧的。但是這個問題在「這個時刻」被提起,我又在「這個時刻」被點名,我想,嚴肅無趣如我本人者,也是該好好的去回應這個問題了。

=未解的問題=

回應這個問題的時刻是5月11日,其實,在過個幾十天,就是中等學校的學生們面臨升學的時刻,該選擇技職院校?或是「學術院校」?不只是學生,恐怕家長對這個問題更是戰戰兢兢。尤其是17、18歲的青年,只要不是太特殊的情況,念完最後這4~6年的書,就要投身職場,不一定養家,但至少也餬口。因此:「念什麼最有用」,往往在這樣的時刻,每每被提出。
過去我也以自身與業師學習的經驗,將歷史系的「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略作分析(還加上起薪數字,詳細內容可參見本文:http://kaishinterlandharbor.blogspot.tw/2015/02/blog-post_56.html。這也是這個部落格點閱率最高的一篇文章....),作為與交友圏先進、後進討論的基礎,如果真有機會,也希望提供給後進學子一個「升學」的參考。
但是在這樣的時刻,「一個系所的專業能否因應其系所師長落水的救命之道?」這一命題的提出,除了透過戲謔式的檢證台灣大專院校的教育,恐怕還是那個一直沒有被解決的問題:
為什麼要受教育?
又,為什麼我要受「這種」教育?

=無法「救命」=

「念什麼最有用」的提出,其實反映出了台灣作為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對於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產業後備軍」的主要手段。而莘莘學子其實不自覺的在這個環境中,也把自己定位為「產業後備軍」的一員。有許多「勵志」作品都有這樣的橋段:小孩從小立志成為365行的各種人才,卻在長大之後只「淪落」成普通的上班族,最後想起初衷,憤而辭去工作,在鄉間、鬧市,實踐童年的「志向」。
以上的「怪象」,在網路文章:〈「放棄百萬年薪去種田」沒告訴你的事〉(連結:https://liuyomi.tumblr.com/post/123627048946/%E6%94%BE%E6%A3%84%E7%99%BE%E8%90%AC%E5%B9%B4%E8%96%AA%E5%8E%BB%E7%A8%AE%E7%94%B0%E6%B2%92%E5%91%8A%E8%A8%B4%E4%BD%A0%E7%9A%84%E4%BA%8B)已經提出了初步的討論,我在這裡就不贅述。我想接續的是落水救人這個問題。
回過頭來看,「落水救人」本身是一個高技術性的問題,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訓練才能夠執行。然而,「走出學術殿堂」的「大學生們」,在4~6年的過程裡,有受過這樣的訓練嗎?

這和現今社會的基層工作「缺工」現況有些類似。日前商業型雜誌的報導:小島上各個角落,大小型建設還在大興土木之餘,鷹架、鋼索上的勞動者,年紀卻一個比一個高齡;來拜師的學徒卻一天比一天的少。「缺工」的警訊一在地傳出,要是再搭配傳統長輩的訓斥:「現在年輕人就是歐….哪像我們當年….難怪現在台灣經濟….」顯然台灣無法重振亞洲四小龍的歷史榮光,我們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大學生成了最大的絆腳石,包含現在正在螢幕前面,透過鍵盤進行長篇論述的我本人。
但是其所以如此?

=對自己以及被標籤的提問=

對於我這個無業遊民而言(彼時剛從上一個工作退下,正準備進入下一個工作之前),為什麼「不去」做工?為什麼「不敢」去做工?或者更直接的問:為什麼「不願意」去做工?是勞動環境嗎?是體能嗎?還是沒有專業技術?我想,我自己也說不上來。但如果要指責我好逸惡勞,貪圖現在還可以睡到自然醒、足不出戶就能滿足生活需求的舒適,我不會否認。面對於生活周邊同樣年齡(甚至更小年紀),在職場上拚搏、奮鬥的同儕,我是最沒有資格論述前面1300字的內容。
對於這樣的批評,我絕對接受。

但是我還是想問:如果台灣還是一個需要重體力勞動的社會環境,如果台灣還需要更多的工程開發,為何我們從小的環境沒有培養勞動意識?為何我們的社會至此依舊如此輕賤社會勞動力? 而「大學生」則繼續在職場的窄門中,競逐著「服務業」、「公職」…等工作?這些工作和我們在學校的專業有關嗎?而當他真的遇上問題時,又真的能「救人」嗎?

=一個自省的結語=

「念什麼比較有用」,不只是社會經濟結構與主體價值觀的反射,也是學子在無意識之間,編入「產業後備軍隊伍」的前命題。以至於無法立即取得成效、和生產幾乎毫無關聯的人文類科,則總在眾多科系中,成為最被嘲弄的一類。這樣的問題還會繼續出現、繼續被提問,也只有當整個社會有一次深刻的翻轉,或許「學什麼比較有用」的提問,才會有不是「經濟/生產」取向的思考。也才能真正的去做到:所謂「教育」、「學習」這件事的最主要目的。
至於我自己,雖然無法投入重體力勞動,不會綁鋼筋、也不會釘板模,馬桶、瓦斯爐壞了也只能找別人來修理。但,在我們從事所謂「無用之學」的學習之際,一個基本的原則,是對這些勞動者存有尊重與感謝,不要當個傲客軟土深掘。畢竟,相對於「讀書寫字」,他們才是能夠「救命」的一群人

最後要回應這個問題:
如果我真的看到我師父落水了,恐怕不能運用什麼歷史系的專業,而是要趕快找救生員、找長樹枝,或是打電話和海巡署求救。師父不諳水性,真的落水了,會出事的。

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