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幌馬車之歌》
藍博洲著 台北,時報文化:2004
JOKER今天要介紹的書,有很不一樣的意義。
為什麼呢?因為這本書,可以說是讓JOKER走向念「歷史系」的其中一個關鍵。
而且在這之前,JOKER所介紹的書,大半都沒辦法和作者有直接的接觸(可能是外國人,也可能已經作古了),但是今天這本書的作者,JOKER不但有見過他,還和他有很多次的見面。
會有這樣的機緣,要感謝JOKER的爸爸。
========================說點故事分隔線========================
藍博洲先生,是JOKER爸的好朋友,小時候,JOKER爸時常帶著我去藍先生的苗栗家裡作客,JOKER爸在房間裡和藍先生談天,小JOKER就在外頭和藍先生的小孩嬉鬧。
小的時候聽JOKER爸說,藍先生有對於白色恐怖與二二八事件,有相關的研究,但是那個時候懵懵懂懂,對二二八只有可以放假的感覺,並沒有其他更深的想法。
稍長一點,知道了所謂的白色恐怖和二二八事件,是在台灣史上很重要的一段過去,於是JOKER開始接觸藍先生的一些著作,第一本是一篇二二八受害者的訪談錄:《沉屍、流亡、二二八》(台北,時報文化:1991),《幌馬車之歌》是JOKER第二本看的,第三本則是藍先生的長篇小說試作,以研究題材為背景的《藤纏樹》(台北,印刻文學:2002)
(在這邊要偷偷說一下,個人覺得藤纏樹的寫作沒有說很成功...在敘事結構上,他落入了「螺旋式的自問自答」,也就是同一句話在每一個章節的前進過程中,都會反覆的說)
(看久了會覺得很煩...)
藍先生對於二二八的相關研究,為數可觀,不過就JOKER自己的經驗,這本《幌馬車之歌》,算是藍先生著作當中,最為成功,也是不可不讀得一部著作
========================進入重點分隔線========================
《幌馬車之歌》一書是描寫日據末期與國民政府執政初期,台灣左翼知識份子對於當時代的一種看法。
書的開端是書的另一個主角:前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先生的妻子蔣蘊瑜女士對先生的回憶(鐘浩東先生也是作家鍾理和先生的哥哥),接著是鐘先生身邊的親人對他的描述,和日據時代的生活以及鐘先生受教育的情況。
隨著時間的推演,歷史走進了1940年代,中日八年對戰開打了,基於一個愛國心,鍾浩東先生夥同一些親友,包含自己的太太蔣蘊瑜女士,潛入大陸,一同參加對日抗戰。這其間,當然也受到了一些折磨,包含審問、囚禁等,甚至蔣女士還在監牢裡面,生下了第一胎,戰火下的生活,可謂艱辛,也是在那時,鍾先生見到中國的另外一面:紅色的思想,也是在那個時刻,鍾先生加入了這個紅色的政黨,開啟了他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追尋。
還好,中日戰爭結束了,鍾先生和這些戰友們也回到了家鄉,國民政府也接收了台灣,戰火連綿的日子也告一個段落了。鍾先生受一些朋友之邀,進了台北的基隆中學擔任校長,一同為台灣的教育奮鬥。這也是鍾浩東先生短短的人生中,最為人所崇敬的依段時間,在鍾校長的治校下,學生們除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也接觸了一些進步的思想,如:魯迅、巴金的作品,以及一些中國大陸的時政雜誌。
可是好景不長,就如同教科書所說的,國民黨的政府官員和軍隊在台灣的行為,徹底的讓台灣人失望了。1947年的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爆發了。國民黨在台灣進行的恐怖鎮壓,一時風聲鶴唳。在這個時刻,和鍾先生一樣,有著共產黨員身份的一批人,在這個恐怖的年代,秘密的集結起來,希望用「另一種方法」來突破這個恐怖的現狀。這個組織,可以說是「在台灣的共產黨」:台灣民主同盟。
可惜壯志未酬,在一連串的肅清和鎮壓之下,鍾先生這一行人還是被國民黨政府抓起來了,因為身份、因為行動,在1950年10月,他們被槍決了。
留下的,是想哭,可是哭不出來的蔣蘊瑜女士。
=========================小小介紹一下=========================
這本書的構成很特別,藍先生用了許多當時代人的訪談,還有當時的政府公報,作為書中時間序列與事件的堆疊,自己的意見很少說道。但是從這些政府文書和當時訪談的紀錄,也可以看出藍先生在這個事件裡面,他的立場和看法吧。也因為是對於個人的訪談,因此遣詞用字就不會有太深奧的問題,所以不會有對「研究型著作」僵硬語法閱讀的障礙。
當然藍先生也不是沒有說些什麼,在這本書的書邊頁上,還有一些專有名詞的介紹,以及書裡面的引用,都有標明出處,對於在這本書的閱讀上,算是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有人會問:JOKER,關於台灣史的書有很多,你為什麼推薦這一個呢?
這個,算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二二八這個在台灣史上影響深遠的事件吧,很多人都說,蔣家王朝錯殺了很多不是「匪諜」的人,但也許,我們可以從「真正的匪諜」的角度(以鍾先生的身份來說,也確實是如此),去看待這個錯綜複雜,又無法讓人正視的年代。
當然還有一個:這是跟自己很熟的叔叔伯伯,不捧場一下怎麼可以勒~~你說是不是~~XD
其他藍先生的著作,JOKER還沒有機會去閱讀,藉著萬能的維基百科,提供給大家參考,歡迎大家多多閱讀:
藍博洲 先生著作清單:
《旅行者》,台北:爾雅,1989。
《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1991初版、2004增訂。
《沉屍‧流亡‧二二八》,台北:時報,1991。
《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台北:時報,1993。
《白色恐怖》,台北:揚智文化,1993。
《尋訪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台北:時報,1994。
《高雄縣二二八曁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鳳山,高雄縣政府,1997。
《共產青年李登輝——二進二出共產黨第一手證言》,台北(?):紅岩,2000。
《天未亮》,台中:晨星,2000。
《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北:聯合文學,2001。
《台灣好女人》,台北:聯合文學,2001。
《麥浪歌詠隊》,台中:晨星,2001。
《藤纏樹》,中和:印刻,2002。
《紅色客家人》,台中:晨星,2003。
《紅色客家莊》,中和:印刻,2004。
《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中和:印刻,2004。
《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中和:印刻,2005。
《宋非我》,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6。
《二二八野百合》,台北:愛鄉,2007。
《青春戰鬥曲》,台北:愛鄉,2007。
藍先生對於二二八的相關研究,為數可觀,不過就JOKER自己的經驗,這本《幌馬車之歌》,算是藍先生著作當中,最為成功,也是不可不讀得一部著作
========================進入重點分隔線========================
《幌馬車之歌》一書是描寫日據末期與國民政府執政初期,台灣左翼知識份子對於當時代的一種看法。
書的開端是書的另一個主角:前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先生的妻子蔣蘊瑜女士對先生的回憶(鐘浩東先生也是作家鍾理和先生的哥哥),接著是鐘先生身邊的親人對他的描述,和日據時代的生活以及鐘先生受教育的情況。
隨著時間的推演,歷史走進了1940年代,中日八年對戰開打了,基於一個愛國心,鍾浩東先生夥同一些親友,包含自己的太太蔣蘊瑜女士,潛入大陸,一同參加對日抗戰。這其間,當然也受到了一些折磨,包含審問、囚禁等,甚至蔣女士還在監牢裡面,生下了第一胎,戰火下的生活,可謂艱辛,也是在那時,鍾先生見到中國的另外一面:紅色的思想,也是在那個時刻,鍾先生加入了這個紅色的政黨,開啟了他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追尋。
還好,中日戰爭結束了,鍾先生和這些戰友們也回到了家鄉,國民政府也接收了台灣,戰火連綿的日子也告一個段落了。鍾先生受一些朋友之邀,進了台北的基隆中學擔任校長,一同為台灣的教育奮鬥。這也是鍾浩東先生短短的人生中,最為人所崇敬的依段時間,在鍾校長的治校下,學生們除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也接觸了一些進步的思想,如:魯迅、巴金的作品,以及一些中國大陸的時政雜誌。
可是好景不長,就如同教科書所說的,國民黨的政府官員和軍隊在台灣的行為,徹底的讓台灣人失望了。1947年的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爆發了。國民黨在台灣進行的恐怖鎮壓,一時風聲鶴唳。在這個時刻,和鍾先生一樣,有著共產黨員身份的一批人,在這個恐怖的年代,秘密的集結起來,希望用「另一種方法」來突破這個恐怖的現狀。這個組織,可以說是「在台灣的共產黨」:台灣民主同盟。
可惜壯志未酬,在一連串的肅清和鎮壓之下,鍾先生這一行人還是被國民黨政府抓起來了,因為身份、因為行動,在1950年10月,他們被槍決了。
留下的,是想哭,可是哭不出來的蔣蘊瑜女士。
=========================小小介紹一下=========================
這本書的構成很特別,藍先生用了許多當時代人的訪談,還有當時的政府公報,作為書中時間序列與事件的堆疊,自己的意見很少說道。但是從這些政府文書和當時訪談的紀錄,也可以看出藍先生在這個事件裡面,他的立場和看法吧。也因為是對於個人的訪談,因此遣詞用字就不會有太深奧的問題,所以不會有對「研究型著作」僵硬語法閱讀的障礙。
當然藍先生也不是沒有說些什麼,在這本書的書邊頁上,還有一些專有名詞的介紹,以及書裡面的引用,都有標明出處,對於在這本書的閱讀上,算是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有人會問:JOKER,關於台灣史的書有很多,你為什麼推薦這一個呢?
這個,算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二二八這個在台灣史上影響深遠的事件吧,很多人都說,蔣家王朝錯殺了很多不是「匪諜」的人,但也許,我們可以從「真正的匪諜」的角度(以鍾先生的身份來說,也確實是如此),去看待這個錯綜複雜,又無法讓人正視的年代。
當然還有一個:這是跟自己很熟的叔叔伯伯,不捧場一下怎麼可以勒~~你說是不是~~XD
其他藍先生的著作,JOKER還沒有機會去閱讀,藉著萬能的維基百科,提供給大家參考,歡迎大家多多閱讀:
藍博洲 先生著作清單:
《旅行者》,台北:爾雅,1989。
《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1991初版、2004增訂。
《沉屍‧流亡‧二二八》,台北:時報,1991。
《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台北:時報,1993。
《白色恐怖》,台北:揚智文化,1993。
《尋訪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台北:時報,1994。
《高雄縣二二八曁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鳳山,高雄縣政府,1997。
《共產青年李登輝——二進二出共產黨第一手證言》,台北(?):紅岩,2000。
《天未亮》,台中:晨星,2000。
《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北:聯合文學,2001。
《台灣好女人》,台北:聯合文學,2001。
《麥浪歌詠隊》,台中:晨星,2001。
《藤纏樹》,中和:印刻,2002。
《紅色客家人》,台中:晨星,2003。
《紅色客家莊》,中和:印刻,2004。
《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中和:印刻,2004。
《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中和:印刻,2005。
《宋非我》,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6。
《二二八野百合》,台北:愛鄉,2007。
《青春戰鬥曲》,台北:愛鄉,2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