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閱讀---貧窮,應該送進博物館…

《窮人的銀行家》
穆罕默德˙尤努斯 艾倫˙喬利斯 著 曾育慧 譯
聯經出版 2007

         JOKER今年過了一個很充實的年,除了跟家裡人到外頭爬山健身,也看完了幾本書,一本是之前已經說過的《穿條紋衣的男孩》,還有一本是昨天(2008/01/31)看完的《群》的上半冊。另外,就是這一本沒有在預定計畫裡面,卻還是被我看完的《窮人的銀行家》。
        這個作者是JOKER大一的時候,在圖書館的報紙上看到的,那時正式2006年諾貝爾獎的頒獎時間,那時候印象最深的兩個,分別是文學獎的奧罕˙帕慕克《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另外一位,就是這本書的作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孟加拉鄉村銀行的創辦人。那個時候報紙上說到:尤努斯這個鄉村銀行最大的貢獻,在於他的「微額信貸」,使得很多貧窮的人家,得以從困苦的生活環境抽離,進一步讓社會減輕貧苦之害,因此頒發和平獎。
那個時候對這個新聞其實一知半解,只知道他的特殊點,在於「微額信貸」的成功,還有他是以一個「經濟學家」的身分獲得和平獎,其他的相關訊息,我就不甚了解了。
       JOKER也上網去搜尋了一下什麼是「微額信貸」,但是得出來的結果,都不是很完整,也不是很好理解,甚至有人對此作出抨擊,但是JOKER也沒有深究,看過也就算了,只是當做一個生活中的補充知識。
=========================機緣============================
       2008年1月27號,JOKER爸要上台北的辦公室整理東西,過年嗎,出去走走也好,JOKER就跟著爸媽兩人一起上台北,到JOKER爸的辦公室去晃晃。
       進了辦公室的門,眼前一個書架,JOKER好奇的上前看看,突然發現這本書,兩年前的記憶就這麼被勾起了。
       然後,我把他拿下來,就這麼花了兩三天的時間,看完了這本小書。=========================接觸與了解===========================
        《窮人的銀行家》基本上是尤努斯的自傳,不過藉著自傳的主軸,來鋪陳他對於他的祖國:孟加拉,還有全世界的脫貧行動的推展過程。
       做為一個孟加拉珠寶商的孩子,尤努斯的童年算是較其他孩子優渥而無虞的,因為父親的教養觀念,尤努斯接受了完整的初級教育,並且在孟加拉以及美國都接受了深厚的經濟學訓練。
       1974年,孟加拉爆發大飢荒,尤努斯看著貧困的人餓死在自己的腳邊,讓他很震撼:他想:我自己做為一個經濟學家,處理許多高深的經濟學理論,可是我卻救不了一個餓死的人,讓他感到很難過。
       那一年,尤努斯到了他任教的吉大港大學隔壁的喬布拉村,去看看到底真正的貧窮人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他發現,鄉村居民透過地方借貸來進行的基礎工作,有很大部份的利潤,是被地方借貸的首腦所剝削,這些居民所能賺取的利潤,甚至不到1美金。
     尤努斯透過學生的調查,發現在喬布拉村裡面,有42戶人家都有和地方借貸有欠款,而這些欠款,折合美金,約27美元。
     JOKER看到這邊的時候,心裡跟尤努斯一樣:27美元!(折合台幣大概900,我可以吃個一星期),居然就讓42戶人家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何等的糟糕!尤努斯先生當下的做法,就先掏出自己的27塊,借給這些人,至於什麼時候可以還清,他不計較。
       可沒想到,這27塊在幾個月之後,全部都還清了,這也開始了尤努斯「微額信貸」的計畫。
=========================心得比較===========================
        其實簡單的來說,「微額信貸」可以分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借很少的錢」,另一個是「還很少的利息」。而這樣的設定是因為貧窮人家需要的東西不多,可能只是一台縫紉機,或是一個手推車,這些工具的金額都不大;但是考量到這些貧窮人家的經濟力,而且避免被當地高利貸的重利息壓垮,所以設定這種低利貸款。
     尤努斯從1976年開始至今,已經幫助了進60億個窮困人家,並且將他的信貸計畫推行到全世界的窮困地區,不論是在非洲、拉美,甚至連北歐跟中國都有尤努斯先生的信貸體系,甚至,尤努斯擴張了基礎建設,以及電信建設的版圖,來為窮苦人家爭取更好的生活。
       JOKER看完書之後,想到了另外一個人:伊拉克的伊斯康德館長,他的《烽火守書人》也有同樣的感覺,一個是為了生命的延續,一個是為了知識的延續,兩者都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將來在努力,兩邊也都遇到了實踐上的難題,但是,他們都堅持下來了,為了一個更美好的將來(不過伊斯康德館長比較有生命上的危險….我們在這裡祝福他順利)
       救世有很多方法,這兩個人給了我們不同的道路,也讓我們可以去思考,從師問學,除了求自己的溫飽,還可以留下什麼。

閱讀---如果沒有這片圍籬,我們就可以一起玩了…

穿條紋衣的男孩

約翰‧波恩 著 趙丕慧 譯

台北,皇冠出版:2008



喜歡看書的人,遇上了一本好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而遇上一本淺顯易懂的好書,則是一件讓人感到興奮的事情,因為好的、深刻的作品,通常不太好去理解。

但是,要遇上一本簡單易懂,可是內容雋永的好書,我想,是有相當的難度的

今年(2009),JOKER碰到了這樣的一本書:他很簡單,我大概花了兩個小時就把他給看完了,可是他很深刻,因為在看完之後,時隔一天(甚至是到了四年後的今天),我還是沒有辦法忘記裡面的每一個橋段。

書評將他歸類為童書的一類,可是在我看來,這是每一個成年人都應該要去閱讀的一本書。

==========================機緣===========================

會知道這本書,其實不是在任何有關書的介紹平台上發現,而是在電視裡面看到的。

有一天JOKER在克莉絲導師家看電視,正好轉到HBO在撥電影介紹,介紹一部片子,好像準備要上映了,也就是這本書的名字:《穿條紋衣的男孩》。

JOKER被裡面的內容給吸引住了,廣告時間,馬上用電腦上網查查,這部片子什麼時候上映,意外的,JOKER發現,他原來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不過要今年三月份才會上映。

後來,家裡正好要買書,JOKER就順便買了這本書。

過年前,回到桃園的家,閒來無事,便拿起來翻一翻,這一翻,便無法自拔了。

只是看完之後,心情變的很沉重

==========================簡介===========================

前幾篇的心得都有書的內容簡介。可是JOKER覺得,這一篇讀書心得不應該有簡介,除了「以下有雷」的問題之外,簡介會讓這本書的深刻度大幅下降

JOKER在這邊只做一點簡單得說明,這裡面說到「穿條紋衣的男孩」,的條紋衣,指的是「囚服」,書底說到了一個「圍籬前面」,這個圍籬,指的是德國與波蘭邊境最大的集中營:奧許維茲集中營,也是現在波蘭的「猶太人紀念館」

這本書的主軸,說的是一個德國小孩和一個猶太小孩之間的情誼,但是,也是一個讓人再三反省的歷史意義

==========================心得===========================

JOKER就不在詳述其他的內容了,就留待大家去看看這本書的真面目,JOKER也推薦大家來去閱讀這本很簡單,但是很深刻的好書。

哲學家卡爾‧馬克思在其作品《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裡面有這麼一句話:人類一直都活在史前史的階段。

JOKER完全同意這句話,雖然我們的科技日新月異,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舒適,可是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有許多人被欺負,許多人吃不飽、穿不暖,我們這些過的舒適的人們,充其量不過是食物鏈中最上層的消費者而以,可是還有這麼多人,是過著很不幸的生活,我們這些人,甚至也間接的也讓很多的人吃不飽穿不暖。

這是需要去反省的一件事,為什麼在今天的世界上,還是有這麼多不幸的事情發生?

也許,人間建立天堂的那一天,就是大家都可以吃飽穿暖的那一天吧?

閱讀---科學:救國?滅國?

(達文西密碼的「科學史」版,還有當時一點對自己的期待)

《最後理論》
馬克‧艾伯特 著 張元翰 審定 張兵一 譯
台北,奇幻基地:2008


2000年,《哈利波特》和《魔戒》甫在台灣出版,造成了全台「奇幻文學」的轟動,在那依段時間裡,坊間出現了許許多多不同的奇幻冒險文學:如《波特萊爾》系列、《向達倫》系列、還有當時正上映的《霍爾的城堡》小說版。

當然,還有其他的奇幻文學小說,或以救世,或以冒險為題材,但可惜的是,都沒有羅琳女士與托爾金先生來的成功。

後來達文西密碼出現後,也出現了一些類似的寫作方式,之前有介紹過的潘朵拉處方,就是一個例子。

而這次,JOKER又發現了一部相關的小說,而且他的敘述方式,跟達文西密碼有相當高的相似。

只不過,這次談的主題,不是只有對宗教的挑戰那麼簡單,他背後的危機,足以使人類文明毀於一旦。

============================正文開始==========================

相傳愛因斯坦死前,留下了一條方程式。這條方程式的價值,遠超越他的相對論。好好的使用他,可以讓人類的科技向前邁進10年,甚至20年;但落入野心家手裡,足以在瞬間毀滅全世界。

故事的開端是一個謀殺案,一位物理學的教授被殺手在自宅逼供,要他說出這條方程式的全貌,老教授不堪折磨,卻也沒說出方程式的全貌。臨終前,他交給他昔日的學生,也就是本書主角:大衛‧史威夫,兩個德文字和一組看似無關的數列,便撒手人寰了。

靠著這兩個德文字和這組數列,大衛踏上了解碼的旅程,逐步拼湊愛因斯坦的秘密,但是,背後的陰謀也悄悄的跟在他的後面……

============================說說心得==========================

從達文西密碼的藝術史,潘朵拉處方的現代史,JOKER第三次看到歷史學家出現在小說裡面,就是這本《最後理論》了,而這部小說的歷史學家,也是JOKER很陌生的一個領域:科學史。如果要說這本書在閱讀上的難度的話,大概就是裡面的物理學名詞了:夸克、離子、維度…等,這些都是JOKER不能夠去理解的東西(因為真的很深奧…)。不過因為作者馬克‧艾伯特普林斯頓物理學的背景,使的這本書在科學方面的敘述,比較具有可信度,而不會讓人覺得這是隨便杜撰的。

雖然和達文西密碼有高度相似,不過整部小說的敘述還是很吸引人的,所以JOKER也很推薦大家去看看,至於科學名詞的部份,作者也在書的旁邊坐了補充說明,所以可以當作補充知識來看看。

============================再說心得==========================

JOKER接著要說一個跟書沒有相關的話,不過算是對一起學文的一點鼓勵。

以前軍訓課的時候,台上的教官曾對於學校在理工方面的成就,不甚滿意,接著開始談及一些現代化的科技以及許多人類的科學成就,非常的激動。

那個時候JOKER就在想,科技這麼發達,可是有什麼東西可以超越他?

後來結論出來了,是思想。

也許日後,我們能到另一個星球展開新生活,那時候也出現了多啦A夢或鋼彈這種精密的機器人,可是發明這些的,終究是人,那個時候,對於社會的倫理、人與人間的互動,都是很大的挑戰,這些,都是理性的科學沒有辦法解決的。而且人文訓練的思辨,正好可以補足這樣的東西。必盡文明科技,是由人所創造的。

JOKER覺得學歷史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他也不會這麼沒意義,最起碼,如果我們面對著向書裡面那種危機時,我們還是可以發揮一點作用的。

也許科學可以救國,但如果弄不好,科學是可以滅國的。

閱讀---一條讓你好氣又好笑的狗

(本書也有改編成電影,但我沒去看就是。克莉絲說她不會去看,因為看到結局的時候她一定會哭。)

(而在前幾年,她們家也面對到這本書的結局了)

《馬利與我》
約翰‧葛羅根著 蔣宜臻譯
台北 皇冠出版 2006


對於「狗」,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是路邊爭食廚餘的大狼狗,經過的時候還得提防被咬一口?還是《再見了可魯》裡那隻讓人熱淚盈框的拉不拉多?還是讓人看了心疼萬分,只想好好愛護的小吉娃娃?
從前,大型狗對JOKER而言,只能說是夢魘中的夢魘,憤怒的咆哮,加上白森森的犬牙,怎麼看,都讓人汗毛直豎。
後來JOKER認識克莉絲導師之後,情況就有些改變了。
===========================轉變的分隔線=======================
克莉絲導師是個愛動物的人,家裡也養了很多東西,有魚、有青蛙,還有獨角仙,最重要的是,他們還養了一條很大隻的狗!(在去年的暑假增加了一隻鸚鵡,也是JOKER的MSN圖示上出現的動物)
第一次進到克莉絲導師家,迎面而來的,就是那之她常常跟我提起的大土狗「咕子」,她的模樣跟小時候看到的大狼狗如出一轍,甚至更加可怕,初次和咕子見面,還差點被他咬破褲子(還好只留下口水….)
可是克莉絲導師跟我說,他只是對於陌生人有點敵意,只要用點東西收買他,他就不會對你怎麼樣了,例如他最喜歡吃的「香雞排」。
可能嗎?一隻狗用雞排可以套好交情?
在我第二次去克莉絲導師家的時候,我們帶上了一塊雞排,那天的晚飯時間,就由我來餵他這片今天的「禮物」
神奇的是,咕子在之後的日子看到我,再也沒有出現敵意了!反而把我當作自己人來看,還會用友善的眼神歡迎我(我第一次看到狗有表情的….)
後來,我對於狗的映象,就沒有這麼糟糕了
===========================機緣接觸分隔線=====================
這本書也是克莉絲導師常常跟我談到的一本書。
寵物文學的寫作,除了《再見了可魯》之外,克莉絲導師也談及如《貝魯娜的尾巴》和《馬利與我》這兩本作品。其中最常談到的,就是馬利—那之龐大又燥動的狗
有天,我們倆到一中街上找電腦遊戲,無意間經過一家很大間的金石堂書店(還是墊腳石?我有點忘了),在裡面逛著逛著,就看到了這本書。
在克莉絲導師的推薦下,她買了這本書送給我
前前後後,我間斷的閱讀著,看看是什麼樣的一條狗,會如此的吸引人?
而就在前10分鐘,我把他看完了。花了也有一年的時間吧
===========================簡介分隔線=========================
如果你有養過狗,而且是像哈士奇、拉不拉多、伯恩山、古代這些大型犬的話,那麼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馬利與我》
馬力是一隻拉不拉多犬,但他並沒有像可魯那樣子的溫馴、穩重。反而是一隻過動狗!舉凡咬壞沙發、撞破紗門、挖壞家裡的牆角,而且,他無所不「吃」!支票、枕頭、小孩子的早餐麥片,還有,女主人的紀念金飾。
他出門散步像一個失控的火車頭,在狂奔的狀態下可以撞倒一個成年男子,而且他是佛羅里達當地的訓犬學校裡,唯一被退學的一條狗。
聽起來很糟,而且JOKER當時很難想像,這麼可怕的狗,為什麼還有人要養他?
可是跟著葛羅根先生的飼養歷程,我慢慢的發現,馬利好像不是全面的糟糕,例如他雖然躁動,但是在排泄的訓練上卻是井然有序,從不隨地大小便,無所不吃的他,更是家中清理剩飯的好幫手,小寶寶出生的時候,他也是最好的保鏢,當他遇到警急情況時,甚至能露出兇狠的一面,保護主人。
也是因為這麼特殊的一條狗,讓主人葛羅根先生在飼養他的13年裡面,有了許多歡笑和豐富的回憶。
===========================感想分隔線=========================
JOKER不養狗,正確的來說,JOKER沒有正式養過狗的經歷
但是因為這本書,還有克莉絲導師,現在JOKER看到狗,比較不那麼害怕了。
甚至,看到最後,JOKER跟作者有同樣的想法:
狗不在乎你是富有還是貧窮,受過良好教育還是目不識丁,聰明或是愚蠢,只要你真心愛牠,牠也會全心愛你
我們做為生物圈中最高進化的生物,是否可以檢討,我們對於其他動物,甚至乃至於對人的互動,是不是有更多的真誠、友善,還有尊重?
在現在冷漠的社會裡,我們應該要好好的去反省這點,也是JOKER覺得,我們應該要更加去努力的一點,對於生命更進一步的關懷與尊重。
馬利不只是一條狗,牠也是一位智者,一位良師。也因為牠,才有這本讓人感動的著作。

閱讀---思想的花,在煙火之中萌芽



大三當了小老師之後,必會推薦同學去看的一本作品

很可惜我沒有去閱讀原文,但是原文大英方面依舊有保留,對於英文的訓練...我應該找個時間好好看看

《烽火守書人---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館長日記》
薩德‧伊斯康德(著) 李靜瑤、張桂越(譯)
台北,大塊文化:2008

       好像還有這點印象,JOKER念小學的時候最喜歡去的一個地方,就是學校的圖書館。那個時候JOKER和媽媽在同一所小學就讀與就業。有的時候只上半天課,或是沒有上課,媽媽要辦公,不好放我到處跑,就會把小JOKER「寄放在」學校圖書館。然後JOKER就這麼在那裡消磨了兩三個小時,看著中國神話故事、漢聲小百科這些兒童讀物。
       在JOKER住的楊梅埔心上,也有一間小圖書館,雖然不大,不過裡面也有不少圖書。國中的時候,班導師要全班都集中到圖書館自習,有的時候想休息休息,或是逃離那個恐怖的填鴨空間,JOKER就會溜到樓下的書庫,看點閒書放鬆放鬆。
        高中的時候,因為圖書館距離教室太遠,下課的時間又太短,所以JOKER去圖書館的時間也不多了,當然借書的情況也少了。不過近了東海之後,JOKER在一年級的日子裡,有很多時間都會到學校的圖書館走走逛逛,或是去寫功課,或是去睡午覺(真的,圖書館是個睡午覺的好地方!),不過不少時間都在圖書館逛書架,看看有什麼書可以看看。而且JOKER的系上也有自己的圖書館,也有不錯的藏書,JOKER也時常泡在那兒消磨時間(可是我好像都在上PTT跟睡午覺…)(歐,對了,還有寫功課)
========================好像是廢話分隔線=====================
       寫到這邊一定人要問:JOKER,怎麼都在講你逛圖書館的經驗?
       因為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跟圖書館有很大的關係,甚至可以這麼說,他跟一個文化的延續與保存,也有很大的關係。
       到這,要請大家先想像一個畫面:在中正紀念堂對面的國家圖書館,入口被燒的面目全非,玻璃碎裂一地,裡面的書架散亂倒落,地上充滿著殘破的書頁和砲彈的碎片,還有因為炸破了水管,流了一地的積水…
       很難想像吧,這會是一間圖書館嗎?
        可是當伊拉克國家圖書館(INLA)的薩德‧依斯康德(Saad EsKander)館長到任,站在大門口的那一天,他看到的就是這附景象,而且到任的那一天,他連椅子都沒有得坐。
=====================進入正題分隔線=======================
       一定有人要問:「這是誰幹的?」
       會讓這間圖書館變的如此不堪的最主要原因,是2003年,美國所發動的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美軍攻進巴格達城的那一天,海珊政權逃的逃,散的散,城裡陷入了無政府狀態:許多地方遭到劫掠,包含博物館以及美術館等文化機構,那個時候最大的文化新聞,除了神學士砲轟大佛之外,還有漢摩拉比法典真跡被劫的新聞。
      有人說,美方的這次出兵,是解放了伊拉克的極權政治,讓中東地區可以有自由民主的生活。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關於書本分隔線======================
      這篇日記是伊斯康德館長在大英圖書館的線上寫作系統記錄的,時間從2006年的11月到2007年的7月31日,為時長達9個月。原來的目的是希望藉著網路來告知國際,在伊拉克的文化事業受到了很大的破壞,並且在重建的過程中,受到了相當大的阻撓,希望大家可以伸出援手。
~「在巴格達,沒有爆炸聲的一天,就是最美好的一天」~
      伊斯康德館長的日記,可以說是我們認識最近伊拉克現狀最直接的一篇報導,每一天,館長都要經過層層檢查岡哨,才能到的了圖書館上班。上班時間,不時會被汽車炸彈、迫擊砲、巷戰的嘈雜干擾。圖書館也時常缺水缺電,能夠有六個小時的統一供電,就已經很幸運了。館裡的工作人員也時常要冒著生命危險上下班,甚至因為被恐嚇、親人遭殺害而被迫離開。
       政府沒有看到這個慘狀嗎?也許看到了,但是貪污腐化的伊拉克官僚刻意拖延,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的政治與軍事惡鬥,圖書館的重建遲遲沒辦法動工(後來我們在日記中有看到,一些建設最後總算是開工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復甦伊拉克的文化事業,是有相當的難度的。
~「生活在今天的巴格達,失明和失聰不再是一種咒詛,而是一種變相的祝福」~
     每一篇的日記都很簡短,但是卻都是館長沈痛的心聲,無言的控訴。
======================沈重的分隔線=======================
      而雖然如此,館長最後卻停止寫日記了,原因是,他:「不希望用自己身邊人的災難來換取大家的同情」,他認為:「只有用勤奮的工作,才能在這個紛亂的地方努力的活下去」
也因為這樣,在看完這本書之後,JOKER覺得自己每一天都過得很幸福,也許我們要為沈重的課業煩惱,也許要為身邊的家人朋友擔心,可是至少我們不用害怕,今天出了這扇門,以後永遠回不了自己的家。
      台灣還是很可愛的,至少我們不是活在這麼戰火喧天的地方。

閱讀---藥:是治病還是致命?

(以下的內容有點中二,顯示了當時20來歲還不那麼成熟的樣子。為了保留原始的面貌,也就不做更動,作為羞恥play,也做為一個警惕)

《潘朵拉處方》

詹姆斯‧薛利丹著 謝家真譯
台北:三采出版,2008
在大學如火如「茶」(抱歉…是「荼」)的期中考週裡,JOKER剛剛把這本小說給看完。(好像考試沒在怕的歐~)這本書是JOKER的克莉絲導師推薦給我看的,起因是因為他封面上的宣傳台詞:

「他們」的任務,是消滅疾病,
可是,如果沒了疾病,「他們」也會滅亡,
為了生存,於是「他們」……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課題,什麼東西會跟疾病有這麼大的依存性?是藥物嗎?還是醫學?還是人體?而這本書的封底還說,這篇小說的目的,是為了揭發一個隱瞞已久的真相。

那,到底是什麼?

====================可能有雷分隔線======================

故事的開端,從一個美國特勤局情報員勒布蘭開始。一天,他無意間的到一個檔案,而這個檔案的內容,攸關全體美國國民的生命以及美國政府的信譽。可是當他得到這個檔案的同時,他也被特勤局的眾多官員下令追殺,並且找回檔案。勒布蘭需要有人協助他保護這個檔案,為此,他將這份檔案相關的資訊,寫成一紙密語,秘密的傳送給一位歷史學家:丹尼爾‧崔維斯。希望他可以協同保護這份檔案。

可是,在這份密語傳遞給崔維斯的時候,美國特勤局CAI的人也盯上了他。崔維斯只有在一邊逃亡的過程中,一邊解開勒布蘭的暗號,好找出這份檔案的位置。而在解密的過程之中,崔維斯也發現了一條被埋藏了四十多年的秘密…

====================簡單有力分隔線======================

故事的內容,JOKER就不再敘述了,皆下來要說的是JOKER自己的心得。

其實通篇看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和《達文西密碼》有相當高的相似度:從事件的開端(有人被追殺、暗殺)、解碼的過程(對於這個事件的歷史背景敘述)、男女主角的身份(歷史學家與軍警部隊人員)…等等,連「輔助角色」的身份(男主角的老師,也是CAI的退休人員…)和敘述的方式(調查局與男主角雙線的敘述方法)都很相像。

這讓我想到了《哈利波特》跟《魔戒》剛出來的時候,坊間突然增加了許多的「奇幻文學」或是「奇幻小說」,題材和這兩部鉅作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感覺上都沒有這兩部大作出色。而《潘朵拉處方》的書寫成就,就JOKER我看來,還是沒有達文西密碼這麼出色,也許是因為他是「第二個」之後吧,不過這本書的寫作還是有一定的精彩度,所以JOKER還是很推薦大家來看看這本小說。

另外,JOKER覺得,這本小說要說的,不是只有標題所說的「醫藥」這麼單純,其實深入的來說,這本小說還探討了「人民」在整個國家機器在運作的過程之中,其實是受到了一些控制,即便是看似「以民為本」的民主國家,也逃脫不了這樣的現象(台灣的兩顆子彈、尹清風將軍命案也都帶有這樣的成分,所謂的真相,是不能公諸於世的)

但是,這種作法是好,還是壞呢?

閱讀---台灣人?日本人?中國人?

由大二臺灣史的閱讀心得改寫而成

《亞細亞的孤兒》

吳濁流著 台北 草根出版 1995


前言

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其實是羅大佑先生為電影「異域」所編寫的同名歌曲,再一次知道他是一本書,是高一的歷史課上老師所提到的而真正閱讀到了這本書,是在大二上學期,因為日治台灣史的期末作業,藉著這樣的一個機會,我看了這本書。也藉此重新去瞭解,到底台灣在整個東南亞地區裡,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而所謂的「台灣人」又是什麼樣的一個名詞。

作者

吳濁流(1900~1976),本名吳建田,新竹新埔人,日治時期台北師範學校畢業(1920),曾任教於新竹新埔公學校照門分校、苗栗四湖公學校、新竹關西公學校等;另參加「苗栗詩社」與「大新吟社」,著有許多漢詩,有「鐵血詩人吳濁流」的稱號。[1]1941年,前往中國南京擔任記者一職,台灣光復後,於新生報以及民報擔任記者。1964年創辦《台灣文藝》雜誌,1969年,設立吳濁流文學獎。晚年除寫作之外,另遊歷於東南亞、美洲、澳洲、印度等地。[2]重要著作有《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等書


內容摘要

主角胡太明,生長於台灣鄉間,祖父為傳統漢學出生的秀才,胡太明一開始是在傳統的私塾之中學習傳統漢學,日本人佔領台灣之後,胡太明改轉進入國民學校(公學校)就讀。畢業後便在國民學校之中任教。

在國民學校就讀與任教的其間,胡太明深切的感受到了日台因為殖民的關係,出現日人與台人間的不平等:老師與老師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因為「族群」的不同,因為某種「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別上的待遇。胡太明自己也是「身受其害」的一人:他在學校所愛慕的一位女老師,便因為兩人「族群」的不同,而使他無法與之親近。對於正值青春的胡太明來說,這是一項相當大的傷害:為什麼人與人的相愛,也要跟「族群」扯上關係呢?

為了解除心中的困頓,胡太明離開家鄉,到了日本去留學。在那裡,胡太明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忙碌的人群、嘈雜的街道、來回穿梭的車輛,這和台灣的鄉間,有著極為不同的風貌。

來到日本的胡太明,遇見第一件事情便讓他感到錯愕與不滿:他的同窗好友,不希望他在這裡承認自己是「台灣人」。這是多麼怪異的一件事!台灣人在台灣已經飽受日本人歧視,何以到了日本還要為自己的族群遮遮掩掩?但是求學在即,胡太明也沒多想。在日本,他也接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新的思想。更考進了物理學校,成為當期錄取生中,唯一的一位台灣人。

同窗好友不希望他承認自己是台灣人的「原因」,在一次聚會之上出現了,列席之中有許多中國大陸的學生,胡太明被一一拉著介紹、應酬,原本熱絡親切的場面,卻因為胡太明一句:「我是台灣人」,使的全場學生對他給以鄙視與輕蔑的回應,這讓胡太明感到更加的失落了。

留學畢業後回到台灣,胡太明到了糖廠任職。在糖廠,日台族群間的衝突依舊存在,而台人因為教育程度的低落,更是飽受日本人的欺凌,這讓胡太明又萌生了「向外尋找」的念頭,這次,他去了中國,那個祖先居住過的地方。

南京的生活也是令他感到不同的:舊中國的貧困、列強的侵略、所謂開放思想的腐敗,也都讓胡太明感到痛心。而也在中國,他認識了他的伴侶。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前夕,胡太明更因為自己身份的關係,遭到南京當局盤查與幽禁,透過在學校兩位女同學的幫助,才得以逃離牢獄,再次的回到台灣。

中日戰爭爆發了,皇民化運動全面推行,胡太明被日本政府徵調到廣州參加戰爭。日本軍在中國的殘暴行為,讓胡太明更加感到悲痛,再目睹一次處刑中國軍人的現場之後,承受不了的他,被日軍遣送回台灣。但是戰爭的風暴是全面的,不只是他,連他的親戚也受到了波及,隨著日本戰事的擴大,胡太明的姪兒、兄弟一個個的被徵召到南洋進行前線戰爭,或是為日本進行超時勞動。胡太明的弟弟,也因此而喪生。

最後,胡太明瘋了。是這樣的一個大環境讓他瘋狂的。


心得

這是一部「自傳」性質很高的小說,因為書中的主角胡太明,其實就是吳濁流先生自身的寫照,這種書寫方式,和吳念貞導演的電影「多桑」是相同的敘事手法。台灣在1930年代,有很多的作家,對於日治時期台灣人的困頓、被剝削也有相關的小說:諸如賴和、楊逵、呂賀若、龍潭作家鐘肇正等。

這是一部讀來相當沈重的小說,他很赤裸裸的描寫了日本在台灣殖民的種種「惡行」,也敘述了台灣人在那樣的環境下,一種「尷尬」的處境:做為殖民地的次等公民,在台灣備受日本人的欺凌;就算到了日本,又不能表示自己是來自台灣,這樣會被日本人,甚至是被當地中國人鄙視;而到了中國,面對那樣窮困、殘破的世界,卻又很迷惘,我們真的來自這樣的一塊土地嗎?那麼,所謂的「台灣人」,到底是什麼? 而這樣的一種論述,對於台灣人以及台灣的地位定位,仍然是許多政治人物、歷史學家討論的議題。

而對於我來說,50年的日本殖民,是台灣的一種不幸,也許,日本在台灣留下的許多建設:鐵路、銀行、現代化水利、電氣工程等等,為台灣的現代化帶來了很大的貢獻,可是深入去觀察,這些建設不過是日本為了侵略亞洲所建立的跳板罷了,台灣人民真正受惠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不斷的剝削以及不斷的受欺壓而已。

當然,這也可以給我們一個有趣的研究議題:如果沒有日本50年的殖民,對於台灣在近現代發展上,無論是經濟還是社會,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台灣會變的和現在一樣嗎?我們對於日本文化或是現在的中國文化,還能有相同的接受度或是排斥度嗎?這是值得我們去好好思考的。





[1]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6246&ctNode=405&mp=256
[2]資料來源: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year/wu_b1900e1976.html

閱讀---祝福滿滿的一生

原載於無名的第一篇讀書心得,一本科學家小傳
《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

張文亮著 台北 文經社出版 1999


前言

在說到我的讀書心得之前,得先說說這本書的來由。幾個月之前,我們系上的圖書室出清一些舊書,讓大家可以自行帶走,不然這些書堆著也沒其他的空間可以擺放。我個人也挑了兩本書帶回房間,其中一本,就是這本法拉第的傳記。

法拉第這個名字,在國中的理化課本上,就已經知道了,也知道他所發現的「電磁感應」---在變化之中的磁力,會產生電流,就是今天發電機的運作基礎,但是他的身平,我卻一無所知。

今年(2008)的9月中,我看完了這本書,對於法拉第,甚至對於「科學家」這樣的人物,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關於作者

張文亮先生,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碩士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水土空氣資源系碩士與水土空氣資源系博士畢業,目前任職於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前身為農業工程學系)[1],著有《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南丁格爾與現代護理》《當河馬想動的時候再去推他》《誰能在馬桶上拉小提琴?》《為什麼薯條這麼迷人?》《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等書


內容摘要

全書是對於英國物理學家米歇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所做的傳記,內容依照法拉第從年輕到年老的時間,分成學徒時期、研究助理時期、皇家科學院會員時期、退休時期等四個段限,記錄法拉第在科學上的研究成果,以及生活上所發生的大小事情。

法拉第出生於19世紀初期的英國郊區,父親是個鐵匠,母親則是旅館中的女侍。法拉第自小就生長在一個貧苦的家庭,因此小學一畢業,就直接進入了鎮上的書局擔任裝訂書本的學童。儘管如此,法拉第還是不放棄對於知識的吸收,時常在下班後窩在書店的閣樓上閱讀今天他所裝訂的每一本書籍。書店的老闆雷伯先生,是法拉第在知識學術上最大的幫助者。雷伯先生適性適才的訓練方式,讓法拉第得以全心的吸收知識。

1813年,法拉第進入英國皇家科學院擔任研究助理,這一待,就待了49年的時間,在這將近50年的日子裡,法拉第完成的許多關於電磁學方面的研究:諸如大家所熟知的電磁感應、法拉第定律,以及生物電能、極光的研究,還有磁場現象的發現之外,法拉第還研究了合金化學、食物化學(食品敗壞的原因)、膠體化學等眾多研究。

法拉第的研究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因為學歷的關係,在學院裡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歧視與批評,研究期間,更受到許多人的抨擊,有人說他抄襲剽竊他人理論,有人說他只是運氣好而發現這些現象,種種難聽的話語,也讓法拉第覺得,原來學習科學,並不會讓人變的更高尚,在學術界之中,原來還有這麼黑暗的一面。但是,這些打擊,並沒有讓法拉第一蹶不振,仍然在電學的研究上,努力尋找答案。

除了科學上的研究之外,法拉第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1821年,法拉第受洗,也因為從事科學的研究,讓他更加覺得:人會在自己強烈需要的事情上,欺騙自己…科學的每一個邏輯的基本點都是假設,而每一個假設裡都含著信仰。[2]

1861年,法拉第從皇家科學院退休,但仍然不放棄學術的研究與知識的追求。科學家不只要理解世界,更要保護世界,法拉第晚年最重要的兩個研究,一是水污染,另一則為燈塔的研究,這兩項研究,對於今天的污水處理、下水道管線,以及海上航行的建設,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1867年,法拉第逝世了。終身一貧如洗的他,留下了一句遺言:「我的一生,是用科學侍奉上帝」[3]


心得

一個人的偉大,不在於他的功勳,不在於他有不有名,而在於,他對人類社會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

也許,法拉第只有小學畢業,也許,法拉第的名字只是一種物理公式的專有名詞,可是,他一生的研究,卻影響了後世的我們,很多很多。電力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電話、電視、電腦、電冰箱、電風扇等用品,存在在我們生活周遭,甚至在今天,台大電機工程學系依舊是工科學生心目中的榜首。當然這是題外話。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為了製造電力,法拉第耗費了10年的時間去實驗,才找到了發電的方法,但現在的我們,卻是很輕鬆的按下開關,就可以享受到電力帶來的便利。

我作為一個歷史系的學生,雖然不需要做什麼物理、化學上的實驗,可是法拉第在知識上的追求,以及在學問上的嚴謹,是現在的我所要去學習的。我們都是看著巨人的背影在前進的,有一天,我也希望,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幫助更多的人,就像法拉第影響了愛因斯坦、愛迪生、焦耳這些科學家一樣。

張文亮教授雖然是學工科出生的,但是在用字譴詞方面,卻相當的平易近人,即使是不懂電學的人,也能輕鬆的瞭解法拉第的研究與他那雖然經濟上貧苦清寒、學術上受到眾人的詆毀、實驗不斷失敗,卻又甘之如飴、樂天知命的一生,我期待將來,我也可以寫出和張教授一樣出色的傳記。


[1]資料來源:台大環工系系網:http://www.ae.ntu.edu.tw/index0.htm

[2]摘自本書頁123、頁127

[3] 摘自本書頁203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日記之外---旁觀台灣府院在72小時後對台菲事件答覆

(本文寫於2013/05/15 AM7:00)
72小時之後:
早晨六點多醒來,藉著電話看鬧鐘之餘,也順手開了facebook。版面上不少親友昨晚也關注了台灣方面發布的記者會。不過看到一片震怒以及「勿忘國恥」的反映,我想記者會的答覆應該是不盡人意,甚至讓小島上的我們感到政府「自我作賤」。

在這個版面上我也不想改換照片、傳發宣言等,我自己是個沒什麼政治立場的人,對於這樣的結果,只能說是「司空見慣渾無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但既然騜政府近幾年來的作為一再的讓689萬選民失望,公開場合所發表的各種言論甚至有失元首體面,我們除了在網路世界中口誅筆伐外,還能做什麼?
個人認為:該是走上街頭的時候了。
2006年有紅衫軍倒扁,抗議綠營貪污腐化,送葬台灣未來。那麼在這樣一連串的事件之後,是不是應該要有一個2013/2014年的「倒馬」行動?
我們不為國家主權神聖性,也不寄望台灣獨立、兩岸統一,最起碼,整府草菅人命、全無作為,作為島上的一份子,也作為民主國家的一個環節,我們有權力,我們也應該走上街頭。
至少,要給小琉球的洪家,還有這廿、卅年來,那些在南海同樣死於"菲"命的漁民一個交代。
我自己沒什麼號召力,但是在這個版面上,我希望有志之士,可以挺身而出,率眾公戰。
如果真有這個活動,我會去參加。
不能讓寶傑的「幹!什麼爛政府!」浪費掉,也不能白白讓洪大哥還有那些在南海上受傷的漁民枉死異鄉我們應該走上街頭,也該讓騜知道:皇帝沒你想像中的好當,該是被萬箭穿心的時候了。

最後要說一聲天佑台灣

行動吧,各位。

日記之外---台灣漁民死遇「菲」命事件,一個「態度」上的理解

這是5月9號到發文的今天,台灣社會鬧得沸沸揚揚的一個外交事件,相關新聞可以參見以下連結: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1/7893134.shtml

http://news.e2.com.tw/qnews/2013/05/10-10827.htm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05100025-1.aspx
個人對於這個事件還有網路訊息做了一點回應,回應如下:

====================================
台灣漁民死遇「菲」命事件,一個「態度」上的理解:
老實說以我的水平來談這個問題可能不太適合,畢竟我非國際關係專業,也非政治理論強項。一個在歷史系混了七年的人,需要說的其實是一個「態度」的建構。
誠然,洪家父親的凶死是令我們不捨,如果今天我是受害家屬,我也會希望殺人償命。不過在這個幾乎是沒救了的政府,寄以厚望似乎不是個好辦法,而終日在網路上冷嘲熱諷,我想也無濟於事,既然是如此,身在週邊的我們,也只有冷眼看看馬政府的危機應變能力了。

那有人會問:綱塏,你說冷眼看看就好,那是要我們對洪家不聞不問嗎?就這麼讓菲律賓的「海盜」逍遙法外嗎?
當然不是這樣,在這邊就要說明我說的「態度」。

我所謂的態度,是指對於這件事情的「理解」以及「應對」方式。話說在寫這篇文章的今天,我到傅斯年圖書館看到了三份報紙:中時、聯合、China Post。三份報都以死遇「菲」命作為頭版新聞,我想第一個態度,就是多重文獻的比對,確認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包含武裝船如何擊殺,海巡署在訊息的接收與處理過程,台菲兩方的斡旋...等),還有日後發展。當然,中間會看到一些令人無奈、氣憤的過程,但更重要的,我們需要清楚的理解整件事的過程。

第二個是「應對」,除了給予小琉球洪家一些基本的慰問與補償外,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應該怎麼去面對這件事情?其實網路上已經有很不錯的範例,有網友指出,台灣民間(或可專指網路空間)上一片「興戰」之說,嚴格而言是下下之策,因為戰爭作為兩國外交的最後手段,有其神聖性,也有其危險性,不能這麼輕率的行動。而冷嘲熱諷馬政府之餘,我們也應該去提出一些實質建設性的意見,不管是外交使臣應對、經濟制裁、武裝威嚇...等等,當然這些意見中央不見得會看到(也許也不可能看到),但是我們社會要保有這樣「清楚」的意識,否則只是流於叢林法則,以暴制暴的蠻荒思維爾爾。
==========
新聞說,台灣每年都會有3000多個博士生畢業
那我希望我們的社會可以越來越聰明點。
最起碼,可以期待很久以後台灣的國家元首,是個知道怎麼治國、平天下的人。
最後在這個哀戚的五月給予小琉球洪家一個短短的默哀
.......
.....

...

..
(不過不要數出聲音)

日記之外---爆裂性訊息有感

這篇文章的起點有兩個,先附上連結,在附上正文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31.html#more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331/186684.htm

接著是正文:
==============================
愚弄的日子、被愚弄的人群:
話說最近清大彭明輝先生又發表了一篇文章,談到台灣的新聞媒體,只剩下「巷議街談」的功能。無獨有偶的,昨晚FB帥哥鄧佳華又發表了一篇文章,嘲笑高雄、中壢的居民,不過「畜生」爾爾,又激起了兩地居民的憤慨之心。

這兩篇文章看似高下有別,其實不約而同的都指向同一件事情:現今的台灣社會,只剩下對於「爆裂性」的資訊,會比較有反應了。
(其實想到「爆裂性」這個形容詞之前,我是先用「煙火」這個詞,但是想想,很多媒體的訊息,其實在爆發之後留下的都是荒蕪與狼藉,用爆裂性可能是比較恰當的。)
當然,誠如大前研一說的,如日本一般的已開發國家,已經邁入「低智商」的時代,社會大眾已經鮮少進行思考性的活動,而更多時候,是觀看一些官能性的東西,例如電視節目對於女體、奢侈品、醜聞、謾罵...等議題的消費撥放,譁眾取寵。(其實在19世紀托克維爾談民主社會的進程時,就提到「媚俗化」的危機,我想今天大前桑再次指出,也是重新演繹了這個論點)
當然,兩位博士說的,比起不才都是高明許多,但是我想他們都少談了一項:為什麼會這樣?
從鄧佳華的謾罵以及喧囂也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因為這個現象成為一種嚴重的「共犯結構」。今天只要鄧佳華說「高雄人畜生不如!」接著就會有廣大的高雄人湧入他的版面,相互叫囂「你才是畜生!」、「吃屎吧!」、「幹!」。這時候鄧佳華就可以好整以暇的再回應:「你看吧!我說高雄人果然是畜生!真是沒家教,隨便就來人家版面說吃屎...」芸芸。然後又是一連串的回擊「是你先開始的!」、「有種出來單挑啦!幹!」。
於是一串訊息越演越烈,但是最後得利的,還是鄧佳華。
因為他紅了,他用這樣的手法打出了他在網路世界的知名度,卻不花一兵一卒就讓廣大的高雄人氣瘋了。
這就是一種共犯結構。透過各種情緒性的、爆裂性的資訊,激起廣大的迴響,而最後獲利的,是當時施放那些「爆裂訊息」的人。
我們的媒體、鄧佳華都是這樣。
而很認真的回應這些訊息的人,也是這樣。

而因為這兩個新聞,我又想到一段故事。
話說大概是去年吧,有個同學跟我說,她在課堂上看到有小老師在前面發考卷,不過讓幾個同學看得有點不順眼。於是那些看不順眼的同學就大吼:「是不會等一下再發歐!」,當然小老師沒有理會,繼續發考卷,幾個同學又大吼:「幹!他媽的不要裝作沒聽到啦!」
我們同學沒有回應,我事後聽了也只說了一句話:「我們需要和畜生一般見識嗎?」

老實說這段話是我母親教我的,不過現在似乎可以用一個邏輯圖,來說明這種狀況的演變:
有個「畜生」對著「人」叫囂-->「人」向「畜生」反擊,但是「畜生」不以為意-->「人」因為被「畜生」逼急了,也變成了「畜生」,希望以牙還牙-->可是「人」忘了,對面的「畜生」作為「獸」的時間比他久,要用獸行來對決,那是「畜生」佔上風-->於是乎,「人」就被「畜生」活活咬死了,更甚者,是最後也變成了「畜生」

今天是愚人節,在這樣的日子裡,開開玩笑也許無傷大雅,可是看到大前研一、彭明輝先生、鄧佳華的斥罵,我們也許更應該去想:我們是不是可以更冷靜的去面對這個世界?
新聞每天都播報燒殺擄掠偷拐搶騙,竊國者侯竊鉤者死的消息,也許可以關上電視,用行動去美善這個社會。
綜藝節目介紹的都是高不可攀的香車美人、火樹銀花,也許我們可以重新走入人群,去真切認識這個世界

21世紀是個智慧爆發的世紀,當然也是個愚昧無知的世紀。

我們希望,過了今天,愚人節,我們的心智,可以更加的清楚。

日記之外---垃圾桶/自律道德

愚人節(2013/04/01)的當天晚上是同學之間的聚餐。談話的途中,有同學對著大家大吐苦水,說他在人際關係上的受挫、傷害。

本來想說,用點曲折的方式來說說這個夜晚的經過,但想到這位同學說的「陰險之人」,也是我日記的忠實閱讀者,就想到了另一個方式,來寫這樣的夜晚。 

其一:傾聽者/垃圾桶 
老實說在歷史系待到今天是第七年,我發現在我大三之後,我就常常扮演一個角色:傾聽者(有比較通俗的說法叫垃圾桶)。
當然在這之前也是有零星的人走到我身邊,和我抱怨那些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明槍暗箭,不過這些話語到了我三年級之後....好像越聽越多。
有人失戀被劈腿,找我/有人遭被群體驅趕,找我/有人心有不快,找我/有人對未來徬徨,找我...
其實也不記得那麼多了,但是很確定的是,因為擔任傾聽者的角色,也因此遇見了三個情人,在傾聽這麼多的聲音之後,對自己應該也要有一點定位吧。
說真的我不是個「朋友很多」的人,一來「朋友」在我個人的定義上有一定的「高度」,我會稱我身邊的人「同學」、「牌咖」、「facebook好友」,但我不一定會稱他們為「朋友」(如果有比較接近這個等級的稱呼,應該是「情人」和「家人」吧)也因此,我似乎保持了某種程度的中立性。然後有很多人會因此來找我說話,說說那些生活上的不快,還有人與人之間那些「爆裂性」的話語。
這種話聽多了,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些質問,說真的我也不算人脈狹窄,但是如果說我聽到這麼多的「耳語」,我能不能繼續客觀的去面對我身邊的那些人?我還能夠對於我身邊的這些人,一視同仁嗎?
不自覺的,我又想到那個搞笑的片段:

比平原更開闊的,是大海
比大海更開闊的,是天空
如果還有比天空更開闊的
那是心量

再停下論文的這段時間,重新對自己的生命去反思。
我希望,我會是一個,可以讓每個人都能安穩停靠的港灣


也謝謝因此而走進我生命中的克莉絲、洛瓷,和SUE

其二:自律
「最美麗的,是天上的星斗,還有我心中的那份道德律」
伊曼紐‧康德的這句話,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這段話同時也作為很多對於人性中道德觀討論的一個背景敘述。
話說有一天又去和業師談話,談到了關於自我介紹的寫作,我說了:
「這我有一天自我反省了一下....老實說,今天要我來寫自我介紹,我還真的寫不出來。我該跟大家介紹什麼?」
「老師,您常常說歷史要求真,要把過去的真相說出來,可是今天,當我面對一群陌生人的時候,我都不見得會說我生命經驗的全部,更遑論那些枝微末節的小事」
「老師,如果說連人與人之間的面對,再討論過往都會閃躲,我們書寫的歷史,怎麼會有『真』的一天?」
業師只是笑笑,然後說:「反正把該說的東西說出來,好的那一面表現表現,女朋友騙到手就好啦XD」
說是玩笑話,可是我又認真了:「那騙到手之後呢?接著沒說的那一面在多日之後原形畢露,老師,有多少家庭糾紛是因此而產生的!
業師再接著說:「你這還只是行為上的,那心裡面那些迫害、強占、暴力的精神面,那也是一個危機啊。」

作為歷史系的我們,似乎除了說故事之外,又面對了一個,比起哲學家更尖銳的問題

你/妳 願 不 願 意 面 對 心 中 最 黑 暗 晦 澀 的 那 一 面
而 那 些 最 黑 暗 晦 澀 的 那 一 面,你/妳 願 不 願 意 向 他 人 展 示 ?

展示的結果如何我們不知道,什麼患難見真情那些都是後話,但這樣的話語,再前段說到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之後,我更加的確立,原來歷史系,甚至是歷史學要教的東西,也許在今天的台灣社會,會是更重要的一環。
業師每每有言:「不要騙人了!」這話在今天這樣的場合似乎也適用
我們似乎不時都要嚴肅的問自己:
你/妳 願 不 願 意 面 對 心 中 最 黑 暗 晦 澀 的 那 一 面
而 那 些 最 黑 暗 晦 澀 的 那 一 面,你/妳 願 不 願 意 向 他 人 展 示 ?

以此為戒

日記之外---寶春師傅與雞排博士

一個在雙屍案和醃首案之外,那幾天在台灣新聞中持續發酵的兩個事件:吳寶春師傅希望可以進入EMBA就讀,以及雞排博士宋耿郎先生遭郭台銘譏諷「浪費教育資源」,引起大家對於高等教育的重新討論。
於是乎,就有了這篇文章
===================================================
話說最近除了一些雜七雜八的關於殺人放火偷拐搶騙的新聞之外,激起兩三天漣漪的,就是寶春師傅重返學院遭拒,以及雞排博士遭郭董譏諷的新聞了。
老實說兩位先生賣的吃食我還真沒吃過,但想到寶春師傅一份麵包就要將近兩包控肉飯的價錢,那還真的不是我們這種市井小民可以負擔的起。相較之下宋先生的雞排顯得親民些,距離也近,有機會有許可以嘗鮮嘗鮮。但是這兩位的新聞看似天南地北,卻同時反映了一樣東西:學院的意義。

要說到這個就讓我想到我高一剛進入內壢高中的時候,校長鄭金和先生對學生說的一句話:「今天你進來這裡,你就是要進入優質的大學,而且是優質的國立大學。如果你沒有達成這個目標,你有一天到外面求生活,人家問你:『你會綁鋼筋嗎?你會釘板模嗎?』我相信你一定不會。....校長不是排斥念職校的人,假設你的別的同學,今天去念餐飲科,後來他慢慢做事,做到了『副主廚』,校長就認識有做到主廚的朋友,一個月月薪有十多萬啊。你們呢?不會煮菜,只能端盤子,作一輩子的服務生,能嗎?所以你們進來這裡,就是要考一流的國立大學....」
這句話在我畢業七年之後,面對碩士班畢業在即,突然又重新提起。
對啊,老實說,我這個念文學院的,今天要突然就這麼出去外頭要謀生,我還真的不知道,我有什麼東西可以做的。
一級產業?種菜養牛?台灣的農業政策一直是傷害農人的。二級產業?造橋鋪路?我這個手無縛雞之力,也不會綁鋼筋釘板模的,能有多少力可以出?三級產業?服務他人?這看似很簡單,但是我這個脾氣很糟的傢伙哪天會不會動手打客人都不知道.....
哇?慘了,我能做什麼?於是乎,面對著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揀選,我這個文學院的學生似乎只有被淘汰的份,更甚者,我們還沒辦法「學以致用」,讓「教育資源不會被浪費」。
得了,那我這個念了20年的書,出來卻一無是處的人,不也正式郭董所說的「浪費教育資源者」嗎?
好吧,也許正如同寶春師傅一樣,應該好好學個技術,出類拔萃,方能養家活口,可是一方面當他想回到學院的時候,學院又是怎麼對待他的?證照等級未達甲級,學歷不到高中等級以上。不可錄取。(後續的修法就不說了,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這下好了,因為其他原因念不下書的,被譏諷沒有學以致用,想重新回到學院念書的,又被
嫌棄學歷不足。那學院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學院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楊泮池校長說:「台大不會是職業訓練所!」可是學院不是職業訓練所,出了社會又被嫌我們什麼都不會,那要怎麼辦?
我覺得這是需要去思考的一點,當然講著講著這又和業師的理想有關了(雖然他很傲嬌都不去跟其他人說),只是看到這樣的新聞不免有所感慨:那,今天的台灣還是廣設學院,希望廣栽賢才,可是看到這樣的新聞,對我們的教育政策,不正是一個很大的諷刺嗎?
---------------------------
好像是老調重談了,不過是有感而發,可以再繼續深化就是。
以上

日記之外---高教問題回應

書寫的起點: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86840398031282&set=a.123307151051277.11447.123302377718421&type=1&theater

話說因為分享了一篇大學老師感嘆高等教育錄取率過高,造成校園資源荒廢的問題。分享之後引起不少迴響,也讓身邊的一些同學憶起當年修課的血淚史(?)
一直想針對這個問題做點回應,只是想想,所謂高等教育問題在今天也是吵得沸沸揚揚,從無停歇過,清大機械系的彭明輝先生也多次討論,不才要是在這邊說三道四,也是自曝其短,所見也不見得有多高明。
那要回應什麼呢?今天去買東西的時候想到兩個故事,不見得和這位老師有相同的思維,不過可以給看到這段訊息的人一些參考:
故事一:在台大的老先生
這個故事是業師在我大一的那年說的,話說1976年業師到台大攻讀博士,修業期間修了一堂客座教授的課。頭一天上課,同學嬉鬧著等待上課,教室裡一片嘈雜。過一會,來了兩個人,一位,是歷史系第一屆的老學長鄭欽仁先生,另外一位是這堂課的授課老師。
只見老先生帶著一個「日式包袱」(要強調一下,就是有點像包便當的那種...),進了教室,先把包袱放上講台,然後站到講桌旁,「和班上同學鞠了個躬」,接著慢條斯理的打開包袱,拿出講義講課
下課了,老先生又慢條斯理的收拾包袱,接著「和班上同學鞠了個躬」,表示下課。
業師後來說了:從那天起,這堂課的學生遠遠看到先生從走廊的那頭走來,全部都在教室立正等待,當先生和大家鞠躬時,班上同學也會和先生鞠躬

這位先生叫佐伯 富(さえき とみ),是日本研究中國制度史的有名學人。各位如果對中國的「鹽政」,或是宋代制度史有興趣的,可以找找佐伯先生的作品。

故事二:那個年代很混的大學生
寒假期間回到楊梅,一天和母親到家後方散步運動,前一日剛好又看到了22K討論的新聞,正好有一段「香蕉猴子狗吃屎」的論調,說台灣老闆發22K,那是做賤今天的大學生。當然也是因為今天台灣的大學生自己不成才,拿22K甚至是15K,都是應該的。
我突然想到,我身邊好像就有這麼一個人,於是散步途中我問我母親:妳覺得妳是不是渾渾噩噩的大學生?
母親不假思索的直接回應:是,可是你問這個幹嗎?
於是我接下去問了:那妳當年畢業之後,領的第一份薪水是多少?
母親說不上來,畢竟「當年年輕不懂事」,事隔多年,也忘的差不多了。糾纏問了一陣子,她還笑我:你這樣子提問,是想考察什麼?
當然我也把在網路上看到的那些討論說了,不過母親也不發一語,只說網路世界真真假假,最後,我自己先下了一個結論:
「是不是因為你後來當了『母親』,妳才開始堅強的?」
母親想了一下:「也許,是吧。」

 這兩個故事看起來好像沒什麼關係,可是我覺得,這至少說到了兩件事(雖然說當事人今天都是50~60歲的年紀了....)
第一個是「尊重」,老實說這有點抽象,其實可以舉一個例子:「人必自侮而人後侮之」,很多老師被歸類為營養學分、或是一個班上有幾個(不敢說很多,畢竟我自己也沒認真到哪去)靠人混分數的人,我相信這些都不是好的高等教育要看到的。但如果說一個老師教學是這樣得過且過,或是一個學生在人際相處的態度是這樣因循苟且,那不只是大學錄取率破百所產生的其他弊病,這已經是整個社會普遍出現的病態現象了。
記得大一的時候,瑞秋姐姐(許慧琦老師)跟我們說過:有一件事情我一定要告訴你們,學術理論什麼的我覺得都不重要,但是我希望你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就是「有禮貌」。
對他人有禮,更要對自己有禮。這不是傳統封建的壓迫,而是在一個法治社會裡面,調和社會運作的,更重要的潛意識指導。

第二個是「責任」,這是我覺得現今高等教育很欠缺的一個環節,也許是因為老師太過「仁慈」,加上有一些「考績壓力」,不敢對學生「太壞」。可是,一味的保護這些「已經成年的人」,會比較好嗎?
當然以我母親作為例子,並不是說要每個18、9歲的學生都要趕快為人父為人母,用另一個生命來給自己承擔什麼(而且真要這樣子的話...哪我們這些連另一半都還沒有譜的人怎麼辦...),學校教育應該給學生「負責」的態度,而且老師不應該有所妥協,學生也不應該抗議為什麼老師過於苛刻,現實的環境更是殘酷,在校園之中被當掉擋修,總比在外頭辭退三五次,或是打斷手腳來的好。
(雖然說我對很嚴格的老師的課程也是敬謝不敏...不過真必須要上的時候,我也不會逃避就是了)

現在全球的高等教育都出了問題:學生、財務、課程、社會關係...等等,當然,生活在蕞爾小島的我們,也應該從自己做起,改變這些東西。

以上


題外話:前兩天郭董說有個賣雞排的博士宋先生,今天看了報紙發現他的攤子就在台中,我們這些「大學生」的大夥是否應該去給宋先生捧個場?看看他的攤子在哪?
也許買點點心之於,還可以和他討論點學問也說不定(?)

日記之外---中韓大戰之後

許久沒有更新的習作,在看完最近的職棒經典賽後,台灣輸給韓國隊的慘狀,再次激起了全島對於韓國的憤慨之情

這是對於這些憤慨的一點回應:
======================================
兩天的棒球經典賽激起了台灣島民們亢進的情緒,以是子夜時分的我,似乎也被這激昂的氣氛感染,也有些無法入眠了。想想,作為一個歷史系的學生,在一片悲喜交加之中,似乎也有點主題發揮議論之聲,對於這幾天的亞洲三區賽場的一點簡單的心得。

輸贏與否,其實個人沒有太在意,但認同小島的我們,看到自家的選手與勝利擦肩而過,總是覺得不忍心。不過在這兩天的比賽中,國情、國族、國民、國格等議題,所激起更大的漣漪,是我比較想去發表一點意見的。
兩天下來球賽的勝負,所產生大家對於日、韓兩國在勝負的認知以及賽場上的態度,引起激烈的討論。日本球迷藉球賽感謝台灣協助賑災的風度,和韓國球隊在台灣的「牽拖」,是大家猛烈比較的一個重點。個人就用這樣的一個重點,藉此談談兩個東西:
一、「不要臉」的韓國
從牽附許多中國歷史事件、人物、發明根源於韓國的眾多新聞;到近幾年在國際運動賽事上的「小動作」、爭端,大韓民國給亞洲似乎帶來一個「為求勝利,不擇手段」的印象,進而使許多人對於韓國產生的某些仇恨。這個「幾乎全國上下都不要臉」的國家,近年已經成了賽場上讓大家爭相唾罵的目標。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韓國在21世紀的今天,有這些「不要臉」的表現?
今晚梳洗的時候我突然想到:我這個台灣小孩對於韓國的認識,好像都是一種「劣勢」的狀態?
從韓國出現在中國史的範疇中,就是做為一連串「被征伐」的地區。劉徹、楊廣、李世民,對於韓國發動的數次戰爭,甚至建立「藩屬」(其實已經接近殖民地的概念吧),統轄這片土地。到了近代,因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影響,又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這次就真的是殖民地了)。韓國似乎沒什麼機會「出頭」,而且總是被壓著打、牽著走的一個。
如果有這樣的歷史情緒,加上今天,在世界經貿體系中,韓國在亞洲的龐大勢力,以及全國上下,不論在重工業、輕工業、資訊工業、文化工業…等對世界的強力輸出,似乎有這麼一點有機可尋。
我們是不是忘了,做為「漢民族」的我們,曾經是「朝鮮族」的壓迫者?

二、小島的「群情激憤」
當然,有人會說:要談歷史,那台灣四百年史也是血淚斑斑,尤其處在帝國邊緣、作為亞細亞的孤兒,無依無靠,每一個「台灣之光」,不都是要向世界證明,在東亞島鏈上,還有一顆發光的寶石嗎?
這麼說是沒錯,我也不否認我身為一個台灣人也是一個驕傲,可是我們用的「方法」是什麼?
我們對台灣之光的培育?在李安、TPA團隊、曾雅妮、王建民、郭弘志、林義傑於國際賽事(前兩者也確實是國際賽事)上獲得佳績時,台灣社會對於他們下苦功的藝術、運動、娛樂領域,有做出正面的回應嗎?在這些獎項之後,台灣社會對於藝術、運動、娛樂領域的人才培養,十年來有所進步嗎?
我們對於國際上的誤解、欺侮、猜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台灣社會出現什麼樣的態度?在facebook上分享的「屏東歌神」對於小島的惡意言詞,與韓國一戰之後在馬英九的版面激烈斥責,試問,我們有比「我們所仇視的韓國人」高明嗎?

比賽還沒有結束,當然也不是今天打完台灣就再也不能出賽,只是要當亞細亞的寵兒,還有很長的一段路。但很高興的是,有更多「不同的聲音」,在一片激憤的斥罵之中,跳出來指責,提出另一面的觀點,這是一件好事,也是需要持續下去的好事。

台、韓之間其實有很多的相似。但是比較兩邊的環境下,中國共產黨還願意和台灣政府有談判、討論的空間,兩岸雖然沒有統一可是已經互通有無了很久。朝鮮共產黨卻無時無刻要武力解放南韓(當然老輩中國大哥扯後腿),相較之下,我們算是幸運不少了。

一點心得,以上

日記之外---短篇簡語

這幾天寫日記的途中都寫了一些小狀態,想想整理一下。

適逢期中考,有幾個自己都覺得還蠻好笑的東西:

一、那個寬廣的....
比平原更寬廣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寬廣的......
是考試範圍

在我當小老師的最後一學期,在班上說過這句話
當時聽到這句話的,只有一個人笑...OTZ....
(而那個人,就是SUE~^_^ )

二、三百年以前:
龐塏,字霽公,任丘人。生有至性。七歲時,父緣事被逮,母每夕禱天。塏即隨母泣拜,無或間也。稍長,工為文。康熙十四年舉人,試鴻博,授檢討,分修明史。明都御史某諂附魏忠賢,其裔孫私饋金,匄閹黨傳諱其事勿書,力拒之。大考,降補中書,洊擢戶部郎中,出建寧知府。

浦城民以令嚴苛激變,夜焚冊局,殺吏胥,罷市,令懼而逃。塏聞變即馳至浦城,集士民明倫堂,曉諭禍福,戮一人而事定。民感其德,立書院祀之。
九仙山多盜,至掠人索贖。掩捕數十人,境內帖然。未幾,告歸。
塏嗜吟詠,與同里邊汝元以詩學相劘切。其所作醇雅,以自然為宗,有叢碧山房集。
                                                                           ----清史稿 列傳卷271 文苑一 龐塏傳

找資料的途中,偶然發現一個名字和自己一樣,而且居然是一個300年前的人了
單就這幾行字來看應該是個「充滿正義感的文青」,真是的~跟我一樣呢~(大誤)

三、CP&X
睡前突然想到一個很萬惡的符號:X
什麼意思呢?我舉個例子好了
民國學人:康有為與梁啟超-->民國學人:康有為X梁啟超
或是這樣:民國學人:梁啟超X康有為
看不懂?那還好...如果你看懂了,那我還有另外一個
內亂平定者: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內亂平定者:曾國藩X左宗棠X李鴻章
....我為什麼覺得我糟糕了ˊ_>ˋ
(真的"受"的影響不輕啊~)

日記之外---被合理化的欺瞞

因為看了幾篇關於魔術師YIF的文章,就想到可以寫個這玩意:
=============================================
我想這個新聞不會是一個很重要的新聞,不過對某些人來說,這個新聞的出線有很特殊的意義。就是民間電視台今天報導的「魔術師粘立人踢爆假魔術」
這個新聞在網路上有撥,當然裡面討論的魔術師:由王偉忠大力栽培的「魔幻藝術家--YIF」,在網路上搜尋他的名字也可以找到影片,我就不多贅述了。
有人也許會問:綱塏,你想討論這個幹什麼?魔術表演,矇人的把式,真真假假,有必要這麼認真嗎?
用魔術表演或許不那麼恰當,畢竟這是屬於表演藝術的個圈子,所以我要舉另外一個例子。
我想新聞前陣子也有報導過,在坊間隱藏著一種「代寫論文」的公司,只要你付的起錢,這家公司會幫你把你想處理的議題,甚至幫你想一個「適合你的議題」,然後從取材到建構全部包好。你只要等到他們寫完去取件,然後交給學校、國科會就好了。
另外一個就是:現在的維基百科和google也很發達,基本上,不是太機密的資料,只要知道門路,大概都能找到你需要的資訊。尤其維基解密也陸陸續續的在進行中,基本上21世紀已經不是一個資訊蒙蔽的世紀了。
好,我們拉回來,假設今天東海有這樣一個老師:他上課都用google、wikipedia的資料,論文都是別人代寫的,他就只是看過知道在講什麼。你會覺得,這個老師,是好老師嗎?
(如果有人在這裡突然說:「我管他是不是好老師好教授,他只要讓我可以躺著過就好了!」那我想我們的高等教育就真的完蛋了。)
但我想,這絕對不會是一個「好老師」。因為高等教育和學院裡面,需要做的,是對於知識的開發和整理,今天你做為學院的學生,有一天你應該是去「編寫」,甚至是「修改」維基的條目,而不是只有「接收」、「閱讀」而已。一個人的內涵是不是真材實料,是看他的知識是否可以被接受檢證,願意腳踏實地的去討論知識、修正自己,不才是真正的「學者」嗎?
同理,我曾經接觸過魔術這一塊,我知道真正好的魔術,也是經的起檢證的。這個檢證不一定是破解、傳授,而是每看一次,都是一次感動、一次驚奇。就和一本好書一樣,值得一看再看,值得一再討論。
這也是為什麼今天《史記》不會被退出「正史」之外,王國維、陳寅恪、顧頡剛,乃至於梁任公、康南海的學問,一再的被討論。不一定是佩服或是已經被證明完成了,而是這些學問值得重新的去理解,也值得我們再三思考。
所以,YIF在近日被諸多討論他的表演是否「合乎常理」,某一部分是對於那些苦心練習、花錢買道具的人一個交代。如果說,我只要學會現代攝影技術,不管多神的效果都做得出來,那我要紅還不簡單?而且嚴格來說,以「剪接特效」做為魔術表演,這已經是100年前,魔術師George Melies首先創立的辦法,同時也是最粗糙的辦法(雖然現在的CG合成是真的很精美),近代的攝影機程序,基本上已經脫離這個範疇來表演了。
YIF的出現,和捧紅,某方面來說,是一個社會對於「欺瞞」這件事合理化、正當化的過程。所以,任何的欺騙都是可以包裝的,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如果說這樣的現象持續延燒,對台灣的社會會是一個很大的傷害。
這也是為什麼最近魔術圈會這麼生氣的原因,如果你看懂了,也希望我們都可以不要做一個「欺騙人的人」

這也是業師常對我教訓的:不要騙人了!

日記之外---繼承

很臨時起意的說了這個故事:
說到末日就會想到新世界,說到新世界還會聯想到烏托邦。而說到烏托邦,又會想到另一件事:那些,遺失的,美善的人心。
突然想說一個故事,內容有點老梗,不過我覺得那是一個很溫暖的故事
名字是:繼承
-------------------------------------------------------------------------------
老國王看了看曆日,似乎,又到了交出王位的時候了。
御醫說,最近的病情控制得還不錯,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復發或是惡化,這也讓老國王開始思考要把國家交給誰。
但是,該交給誰呢?老國王曾經問過王宮裡的賢者,但是賢者卻沒有答覆,只告訴老國王:「你可以傳給,不會讓你遺憾的那一個人」
誰才不會讓我遺憾?
怎麼做,才知道誰是那個不會讓我遺憾的人?
老國王想了很久。
=======================================
某天的國事會議後,老國王把三個王子叫來前面,說了傳位的事,然後發給三個王子一筆錢,說了:「拿著這筆錢,去做一件你覺得不會讓我遺憾的事,讓我知道我該將國家交給誰」
三個王子謝過父皇,然後離開了大廳。
翌日,大王子和二王子帶著那筆錢和一些部屬離開了皇宮,他們要做一件不會讓父皇遺憾的事。
不過小王子沒有離開皇宮。聽說他問了宮裡的僕人:皇宮裡有沒有荒棄的地方?
這讓老國王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小王子沒有離開皇宮?還要問皇宮裡有沒有荒棄的地方?他要做什麼?
=======================================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斥侯信差分別傳來了大王子二王子的消息:
大王子用那筆錢更新了軍隊的兵力,向四周開疆拓土,又為王國打下了另一片江山。
二王子用那筆錢做資本,在市場上交流貨物,由於他商業頭腦好,當時的資金連連翻倍,可說為王國賺進了新的國本。
老國王聽了也是點頭稱是,兩個兒子都很有才幹,也確實交了漂亮的成績。
可是這些東西好像少了點什麼?
再說,沒出皇宮的小王子呢?
==================================================
有一天,小王子到老國王面前,說了:「父皇,想請您過來一下。不過你要先把眼矇上~」老國王也很好奇。小王子作的是什麼呢?為什麼要先把眼矇上呢?
老國王被小王子拉著,穿過皇宮的各個角落,最後在一個有點陌生的地方停了下來。
「我們到了~」解開布條,老國王被眼前的景象震懾了。那是一片花園,長滿了各種不同的植物,還有一些小動物在花園中奔跑跳躍,但是老國王卻不明白,王宮裡面有什麼地方是這個樣子?
小王子帶著老國王在花園的某一處坐了下來,拿出一點點心,父子二人對坐,看著四周的美景,老國王問了:「你這幾個月,都在這裡照顧這些花?」,小王子點點頭:「不算是照顧,我只是借了這片空地,和僕從一起整理整理,然後種點花花草草,讓這裡看起來漂亮點」
老國王想了想,又問:「那,這和我希望你們做一件『不讓我覺得遺憾的事』,有關係嗎?」
小王子聽了,站了起來,說了:「父皇,我想兩位皇兄確實做了對我們國家有實質幫助的事,不管是開疆拓土還是積累國庫;但是我覺得,那些東西,只是一個國家「外在需要」的東西,並不是「最重要的」東西。」
「我其實也思考過:什麼是一國之君最需要的東西?也有這麼幾次,我經過這個荒棄的地方,我就想,我能不能改變這裡?如果將來我也得治國,我要怎麼改變這樣荒棄的地方?」
「所以我首先買了一些種子、園藝工具,這幾個月以來我自己在這裡工作了一段時間:除草、灌溉、整頓,當然我也思考了:有一天我是一國之君,我該為這個國家做什麼?」
「那麼,父皇,現在這片花園,是我目前的成果,不管我是不是一國之君,我都會繼續這麼做下去,為了每一個荒棄的地方,這次是皇宮,下次是城鎮里,在下次,就是那遙遠的一方」
「父王,這,是我覺得,我所做的,『不讓你覺得遺憾的事』」
老國王聽了,點了點頭,然後和小王子開心的在花園裡用餐,賞景。
-----------------------------------------------
又過了幾天,老國王壽終正寢

新的國王,誕生了
========================================
還不錯的故事,我想,就不回應了。

以上

日記之外---開鎖大王

末日之說在今明日(12/20 12/21)之後會不會解除?我也不知道,不過到是讓我又想到一個還不錯的東西可以說說。
老實說,我看到我身邊的很多人都很能創造故事,可是我這個在學院已經待了七年的人,卻沒辦法無中生有一篇精彩的故事,只有想辦法先從「說故事」做起了。
這次想分享一個我「國小」看到的故事,刊載在一份兒童刊物《兒童的》雜誌上。
故事的名稱叫做:「開鎖大王」
========================================
羅比是小城上最有名的鎖匠。
不管你是保險箱、門窗、車輛,只要你的鎖壞了,或是鑰匙丟了,找到羅比,他都能幫你順利的開鎖,或是打造一付適合你的鎖。小城的人都很信任羅比,甚至會請羅比上電視表演開鎖的絕活。

但其實羅比以前是小城裡最可怕的大盜,他開遍全城的鎖,沒有一個地方是他進不去的,當然也沒有一個地方是他出不來的。只是最後羅比金盆洗手了,然後過著很安靜的生活,就是幫小鎮上的人解決開鎖、打鎖的問題
城外的小伙子強尼,慕名羅比很久了,一直希望可以當羅比的學徒。他專程來羅比的鎖店拜會,希望繼承羅比的手藝。只是羅比一直不答應。
強尼並不死心,他暗中跟著羅比,觀察他的一言一行,甚至連他的生活作息都摸透了。羅比最後受不了,只好告訴強尼:「我這個技術,不太敢傳給別人,如果你想學,我希望這對你會是有『益處』的」。強尼當然連聲稱好,也就在羅比門下待了幾年。學成後,強尼離開了鎖店,要去外頭謀生。
可是幾年後,發生了一件讓人恐怖的事。
小城裡突然開始在各個地方都發生竊盜案,不管是一般商家還是銀行都無法倖免。而且開鎖的手法相當的俐落,宛如當年羅比的行蹤。警察幾次的把這個大盜給逮捕,但是他居然還可以從監獄裡面逃出來!小城的居民過的人心惶惶,不知道自己的東西什麼時候會不見。
市長看了也覺得不妥,最後只好去拜託羅比:「羅比先生,我們都知道現在城裡面有這麼厲害的大盜,他幾乎沒有開不了的鎖,眼下城裡就屬你能制的了這個大盜,你能不能用你的手藝,打出一把最堅固的鎖?」
已經垂垂老矣的羅比,想了很久,沒答話,這讓市長有點著急,以為連羅比都沒轍了。最後,羅比才慢慢的說了:「可以,但我有個條件。這把鎖打出來之後,希望市長不要干涉這把鎖的運作。」市長當然連聲稱好,也保證不會干涉羅比的工程。
第二天,羅比到城裡,把所有的「鎖」全部打開。保險櫃、倉庫、車輛、門窗...都解鎖了,一時間城裡突然都亂了起來,窮人們開始搶起那些「沒鎖起來」的錢財、汽車。富人們大罵羅比怎麼出此下策,但窮人們都感謝羅比,讓他們有這個機會可以擁有這些物資。
可是就這麼亂了一段時間之後,說也奇怪,城裡面的秩序居然漸漸恢復了,沒人偷,也沒人搶,當時那個大盜也不知不覺得消失了。

幾年之後,羅比過世了,小城的居民幫他辦了一場喪禮。在羅比的墓碑上,刻了一行墓誌銘:

一個沒有鎖的世界,就是最美好的世界。
==============================
回應:
你對末日的「期待」是什麼?是看好戲?還是真的希望把握身邊的每個人?
老實說我想到的就是這個類似大同世界的橋段。希望人間真的可以建立天堂。
因為,這既然是個悲慘的時代,我們就更希望天堂可以降臨到人間。如果末日是一種手段的話。
我是個泛神論者,但我不奢望神會幫助我,或是救贖我。
我只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至少是幫助我身邊的每個人
以上

日記之外---15K的迷思

15K的話題在最近應該不亞於反旺中、廢死、末日等社會議題。其實12/15這天我和來寒舍做

客的牌咖說了:「有人和我說過:『綱塏,念書一天花5000塊,工作一天賺5000塊,你選哪

一個?』」我想,很多人都在抱怨失業、高成低就的問題,搞的台灣沒有競爭力...

這讓我想到一個故事:原田宗典《一百個國王》(台北:麥田出版,2000)
==================================================================
故事發生在一個有「一百個國王」的村子裡。裡面每個人都是國王:廚師王、畫家王、工匠王...每個國王都互相看不起,見面不外「這是本王賞給你的!」「還不快給本王跪下!」這種招呼,一直以來村裡的氣氛也不是很好。
有一天,一個旅行者因為迷失了方向,發生了一些災難。在乾糧、飲水都用完的狀況下,誤打誤撞來到了這個小村子。旅行者首先敲了一扇門,希望可以要到一些飲水食物。
只是沒想到開門的「國王」卻說:「哼!憑你這樣無禮的陌生人,要
吃的得看本王心情!本王沒興致照顧你這個低賤的東西!」"砰"一聲,門關了。
旅行者很無奈,只好再換下一家,沒想到下一家的「國王」也是這麼傲慢,也不給吃的,一連好幾家都是。旅行者最後受不了,昏倒在村子最裡面的一戶人家前。

這戶人家,人們叫他做「傻王」,顧名思義就是笨笨的國王
一會,門開了,傻王看到昏倒的旅行者,先是嚇了一跳:「這怎麼有個人倒在這啊!」
觀察了一陣子,確定旅行者的狀況後,他隨即就想:「唉呀,我應該把他帶進來,好好照顧他,讓他心懷感激,接著就會對我行大禮,感恩我的照顧....」傻王想的很簡單,就把旅行者帶回屋裡歇息,還煮了點吃的。一邊煮傻王還竊喜:「ㄏㄏ~等到他醒過來,看到這樣,我就可以讓他感恩我的照顧....」
良久,旅行者從床上醒過來了,已經快餓昏的他,顧不得禮貌,衝上去開使狼吞虎嚥。傻王也嚇呆了,不知道這個人怎麼這個樣子,結巴的說:「那...那個..那是本王...賞...賞你的...你...你可要...要感念啊...」
後來旅行者終於吃飽了,他轉過身衝向傻王,緊緊的抱住他,然後說了一句話。
但是傻王從來沒聽過這樣的話,當場傻愣在原地。
接著,旅行者就離開這個村子了。

過了兩天,「畫家王」來到傻王家,說了:「喂!傻王!這是你要本王畫的風景!哼!要不是本王最近有空,也沒興趣話你這玩意,就當作是本王賞你的!還不快磕頭!」
傻王看到畫之後,高興的抱著畫家王,也說了一個字。畫家王也呆了,因為她也沒聽過這個字。聽完之後,也就悻悻然的離開了。
後來這個字慢慢的傳遍了全村,說也奇怪,村子裡的氣氛也因為這個字變得越來越好了。慢慢的,村子裡不再有一百個國王
而成了一百個相互扶持的村民
當時旅行者說的那句話,就是:
ありがとう

回應:
說真的,我在學院這麼久,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大學畢業就是要做「管理人」、「主管」、「白領階級」?
這會是一個很嚴重的迷思,學院受訓的人為什麼「只能做高階工作」?
或是換個角度來說:我們為什麼只能做「國王」、「英雄」?
我們為什麼不能做「為英雄鼓掌的人」?
然後當我們離開學院投身職場後,卻被嫌棄只有22K,然後做的是「低賤」的工作。
這是什麼樣的心態?
我覺得這當然是個矛盾,對於學歷和工作性質的平衡,不過我想,我身邊有在學院的人,也有在工作的人,15K、22K的背後有很多因素,牽涉到的不只是政治、經濟的層面,還有價值觀、道德的感覺
我想,對於工作,有人希望可以更好,也有人安於「穩定的收入」,這不是個好解決的問題,但有些東西我們可以去想一想。
也希望大家畢業之後都可以領到不止15K,更希望這個社會可以善待每個只能領15K的人

日記之外---反旺中與資訊壟斷

這是看到有同學在facebook上說,因為許多關於廢死、支持陳同學的言論讓她覺得很難過也很不舒服。

看了以後我就想:那我們是不是也犯了「媒體壟斷」的問題?

因此,就寫了這幾個字:
=======================================================
我想反旺中還有為方小弟聲援的事情,現在在很多人的臉書上應該也充斥著這些相關的訊息還有新聞。當然我想,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空間,說些主流媒體(如新聞、報紙等)不會說的話,是好事,也是言論自由的某個表現。

不過最近我看到另外一個聲音:有同學說,他覺得被這些訊息洗版感到無奈和煩躁。
這到是讓我想到一件事,來自陳映真先生的小說〈加略人猶大的故事〉
故事的橋段是這樣的:我想猶太人被羅馬帝國壓制的故事大家應該多少都知道,這個橋段是發生在一個地窖裡面,許多猶太人聚集在一起,要討論怎麼推翻羅馬帝國。
這個時候,猶大說話了:「...你們既然冒著萬險自羅馬人手中圖謀他們的權柄,那麼將來分享這權柄的,除了你們還有誰呢?你們將為以色列人立一個王,設立祭司、法利賽人和文士來統治。然而這一切對於大部分流落困頓的以色列民又有什麼改變呢?耶和華所哀哭的既不只是為著你們,那麼祂將復興的也不只是你們的罷!」
這話讓祭司亞居拉差點沒氣死,他對著猶大說:耶和華是體恤多方的,我們也是體恤多方的...
但是還沒說完,猶大又說了:「這些軛,這些重擔不止加在以色列人上,這些軛和重擔同樣加在那些該薩權下的一切外邦人身上,也在無數的為奴的羅馬人身上」「反對羅馬人應不只是以色列人的事,也是...」
「也是異邦人的事!」亞居拉叫了起來,然後對猶大破口大罵,直說猶大是個「異端」

所以基於這樣的理由,猶大才會去尋找耶穌並且投靠他,只是後面的故事又是另外的東西了...

好,故事又先說到這邊,我想這和最近大家的瘋狂轉載的訊息可能沒什麼關係,但我想說一個:我們是不是某種程度上,也作了「資訊壟斷」的作用?
facebook或許是個多元的平台,當然它休閒的成份我想是更多的,每天工作結束後,看看這片藍底白字的網頁,無非是希望可以有點消遣。要是在教室辦公室已經夠昏頭轉向了,回來還看到這麼多義憤填膺的東西,任誰都會吃不消吧?
再說,報紙新聞已經報導的夠單一了,我們這些反對單一訊息的人,還這麼單一的報導。不是也犯了現今媒體的問題嗎?

再者,我想陳廷威同學、林飛帆同學,他們在前面請命、衝鋒,並不是要讓大家看到他們在立法院受氣的樣子。洪秀柱、李先生、張大春,口口聲聲禮貌與否,那也只是更加模糊了「反對一言堂」這件事的持續性。要知道,很多革命為什麼最後會斷絕甚至是崩潰,就是因為內部與外部失焦而產生崩解的
我們要做的並不是「為請命的學生出氣」,而是要「繼續支持請命的學生」,我的好友內也有許多大專院校的學生,以往老師們教導我們學術論述,不也是要避免「失焦」的問題嗎?

運動需要行動,訊息的擴散當然必要,不過我想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怎麼支持他們,甚至是協助他們。這才是現在我們更需要去做的。

所以因為這些訊息而感到煩躁的各位,我想,還要請你們忍耐一下,也許真有這麼一天,NCC也開動藍霸綠霸這樣的訊息過濾時,這些聲音,就真的完全消失了。

為革命者加油,也為台灣祈禱

以上

日記之外:台南割喉案有感

我想最近(11月底至12月初)震驚台灣社會的新聞,除了反旺中之外,就是星期六(2012/12/01)的台南方小弟割喉案了。當然,最重要引起社會譁然的,是兇手說了「殺一人不會死」的言論。一時,過往廢死V.S.擁死的爭論又在度在網路上爆發了

因著這個事件,我在facebook上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我父親告訴我的。一個原住民殺人犯的故事。

他叫湯英伸,嘉義鄒族人。

如果要查這個案子的始末,網路上都有相關的介紹,在此不多做贅述。而我父親當時服務的《人間》雜誌,也對這個事件做了深入的報導,甚至動員雜誌社的人,希望當時的判決,能夠「槍下留人」

好,到這邊先打住,有人會問:綱塏,你說《人間》除了報導這件事,還要求「槍下留人」。那當時的《人間》雜誌不就和現在的廢死聯盟一樣嗎?但是我覺得,這兩這間有有很大的差距。
針對湯英伸的犯案,《人間》進一步報導了台灣當時的「職業介紹所」,對於外來民工(大部分是台灣的原住民),在工作分配上的不良待遇,甚至惡性的剝削。當時要求「槍下留人」,是希望台灣社會可以藉這個機會,正視「職業介紹所」對於勞工的惡意對待,以至於產生湯英伸這樣的悲劇。

(11/20號,在我父親於社會系演講過後,午間餐敘,交通大學駐校作家林麗月女士說:她當時到派出所去看湯英伸時,這個19歲的大男生正全身發抖,縮在派出所的角落)
(她那時就想:這個人怎麼看怎麼都不像一個殘暴的人,怎麼會犯下這樣狠毒的舉動?)

經歷過三個多月的報導與聲援,湯英伸最後還是三審定讞,死刑確定。1987/5/1,於台北槍決。

但是從頭當尾,《人間》沒有對「死刑」這件事提出質疑,也沒有攻擊過「死刑」這件事。對此,《人間》接續進行報導,而透過湯英伸的死,我們看到了台灣社會結構性的問題,也看到了一群被犧牲的人,因為法律,還有市場機制。故事先說到這邊,後來我接續的問了我父親:那你們當時這麼疲於奔命的為了這件事付出,最後還是沒有留住一條命,你作何感想?

父親說:當時後對於這個事情,本來就沒有想過可以讓湯英伸繼續活著,因為他註定是要死的。可是因為這件事,展現了一個媒體對於社會主動關懷的面向,顯現一個媒體介入社會議題的實際行動。《人間》在這件事最大的貢獻,就是讓湯英伸家族和受害者家屬,最後「擁抱和解」。

我想說的是:我們一定為每一個逝去的生命和罪愆者表示惋惜與悲傷,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解決這個社會最深層的問題。殺人與否真的不能解決問題,馬克思當年和巴枯寧拆夥就是看到恐怖暗殺在社會革命的極限。最直接的當然是對於自身安全的注意,還有讓自己建立一顆強健的心,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更為了這個世界。

一點心得,以上

日記之外---史方:電子資料庫(留待補充)

一些連結的整理

在近代學術發展中,「大學」、「研究機構」、「學術社團」、「圖書館」四者,對於近代學術研究的推動與協助,提供了許多的幫助。當然,我想文學院的大家在寫作業、寫論文的過程中,對這些群體也是受惠良多。
廿一世紀,網際網路與電子傳輸的便利,產生了數位典藏與電子資料庫的出現。
很多人說:現在是資訊的時代,需要什麼資料,網路上抓就好啦!
可是,我們抓的資料,是「什麼資料」?是已經經過整理的,像維基百科那樣的通俗性訊息,還是真正有嚴謹考據的學術知識?
所以想分享幾個連結,關於中文世界的電子資料庫與數位典藏:

但是數位典藏其實有個限制:因為學術網際網路是一個獨立性的傳輸網絡,外界連結基本上無法進入,所以很多資料庫其實也是要到當地機構才能看...

一、中央圖書館:http://www.ncl.edu.tw/mp.asp?mp=2
我都叫它中央圖書館,當然那是以前的名字。現在是「國家圖書館」
裡面有電子書、電子資料庫相關介紹與檢索,可以依知識的需要來找尋。

二、傅館:http://lib.ihp.sinica.edu.tw/
沒有孟真先生,就沒有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可以說是「隸屬於」史語所的所圖書館(當然實際情況應該不是)。傅館本身的館藏是善本書和拓本,所提供的都是這些東西的影像傳輸。另外還有電子化的明清內閣大庫檔案,作明清研究的有很便利的搜尋。

三、近史所:http://www.mh.sinica.edu.tw/Index.aspx
帥氣的國史館館長呂芳上老師以前就是近史所的所長。當然這不是重點,近史所裡有數位檔案、郭館(郭廷以紀念圖書館)、胡適紀念館等連結,郭館有相關的報刊、公文提供,檔案館也有很多民國時期的資料,可以看看

四、GOOGLE學術搜尋:http://scholar.google.com.tw/schhp?hl=zh-TW
做為全球最巨大的搜尋引擎,Google也提供了相關的專案搜尋,學術搜尋是其中一個。至少在尋找英文類的資料方面,是一個初入門的管道。

當然百度吧、新浪愛問這些東西也是一個,不過多點管道總是比較好,我其實也不清楚英文方面的資料庫,也許有機會可以開發一下。

以上

日記之外---談感情觀

原始發表在facebook的800多個字,其實是要回應有同學問我,我和SUE現在的關係是什麼?

我說:我們是情人。這個回答讓詢問的同學似乎有點震驚,她說:我很難連結這個組合;說這話時好像還沒辦法接受我的答案,我又說了:每個人都有追尋情感的權利,沒有誰比較適合或是誰應該給予天長地久的期待。我也回應,我和SUE的將來就是離別,只是不知在何時而已。

一個已經確立答案的情感實踐,在路途的過程中,會有更多的思考吧。
=================================================
(以下改動原始facebook的文字)

但我其實不太喜歡在公開場合談男女之事,尤其是網路的場域。因為當我必須去談到這樣的事情時,我會變得很嚴肅,甚至口氣會不太好。之所以不喜歡去談自己的,或是其他的男女之事,在於以往,我們身邊一旦有「男生愛女生」的現象時,我們往往聽到的不是祝福、協助,而是訕笑、嘲諷、揶揄,甚至是斥罵和詛咒。

每每聽到這樣的語氣,我都會覺得很納悶:為什麼?男女相戀不應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嗎?難道我們還要去在意門當戶對、郎才女貌這樣的規則,甚至是「規範」?而很多人都稱自己的情人「老公」、「老婆」,然後當別離之時,哭得淚聲俱下,直說他人負心、不忠。

這是什麼樣農業社會的意識形態?難道只有「婚姻」才是「正確的」,甚至是「合法的」男女關係嗎?說的露骨一點,撇開這兩人有無性行為不談(或是對於性的觀念如何),說到底都是這兩個人之間的約定或是交換,外人是無從干涉的。加上現在更是開放的社會,有緣相聚,無緣別離,緣起緣滅都是正常的現像,為什麼談到「男女之事」。就像看到稀世珍寶一樣,嘖嘖稱奇,甚至品頭論足?

一方面我對這樣的觀念感到很不解,二方面是我覺得我自己不喜歡這樣的感覺。當然,過去我也對我身邊的一些男女說了一些訕笑、嘲諷、揶揄的話語,以至於當我有了情人之後,這些話語也向我襲來,偏偏我不喜歡別人這樣評論我,於是,除了迴避,就是用嚴肅的態度去回應這些話語了。

我和SUE相聚至今一個月了,我還是一句話,我還是我,不會因為有了情人就變了樣,我們也不會因為彼此的相聚而干涉到彼此的社群。也不會因為我們的相聚就放棄了原有的責任。如果你會好奇,我可以回答,如果你覺得我對你的訕笑、嘲諷、揶揄讓你不舒服,請告訴我,至此,我會減少,甚至對你停止這樣的行為。

當然,我身邊有些認識的人會藉著網路去抒發它的情商、情觴、情傷與情殤,我不干涉,畢竟有人需要這樣的空間去抒發他的感懷,有人覺的刺眼,或是認為無病呻吟,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在這是個秩序繽紛的年代,沒有「對錯」,只有「是非」。

我祝福每一位回到星辰行列的人,我也希望每一位殞星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我在感情的實踐上還不那麼成熟,但我對每一位接受我的情人,我希望可以真正給她們什麼。

幾字荒唐之言,聊表對於感情觀的一點回答。

(後記:雖然說,2013年3月8日,SUE因為課業的關係,也決定終止我們情人之間的關係,後來也因為其他原因,SUE斷絕了我和他facebook的聯繫)
(但我還是會祝福她,不管她現在人在何方,就像我一直都祝福著洛瓷和桃夭一樣)

日記之外---南國行

這是發生在今年八月中,去墾丁一趟的旅程
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以補充,就先這樣了

============================================================

對於墾丁,你有什麼印象?

沙灘?搖滾樂?比基尼妹妹(或是阿姨)?還是課本上的珊瑚礁海岸地形?

對我來說,墾丁和台灣的其他地區一樣,熟悉,卻又有些陌生。



前幾天因為自己對人際、情感的鑽牛角尖,心情比較頹喪、低落。當然母親和其他同學也花了一些時間安慰我,在此暫且先不談。在心情略有平復之後,我就想著:我要去一個可以看的到「海」的地方。似乎,很久沒有看到海了。

不過,是哪裡呢?腦海裡又閃過了兩個字:南國


趁著天秤颱風已過,加上系上目前沒有別的事情急辦,帶上簡單的行囊,還有去年跟著我一起繞行台灣的小黑,出發南下。

旅途中和父親通過電話,他很意外沒有請葛雷索載,我想…停車費和油錢不管長途短途都是不小的開銷,再說葛雷索年事已高,跑太多次長途我想他會受不了


第一天先坐了將近6小時的車到枋寮,因為小黑上不了快車,只有選擇電聯車,但坐慢車,經過一站一站的車站,也是一番風情。中途則在雲林斗六和高雄暫停,順便去高雄探望以前在勞作處的同學,同去年的環島,她也是此行的唯一「年輕女性友人」。

抵達枋寮已是夜晚8:30,很順利的,在一家捷安特車行找到了住宿的地方,很可愛的小房子,睡得也很舒服

次日,從枋寮出發,和小黑一起前往墾丁。詩人的詞句給了我們南國一些模糊印像,枋寮是一個以漁業為主的小鎮,鎮上隨處可見漁具行。要說水果的生產,就要往更南的枋山、加祿走了。只是不見西瓜甘蔗,倒是芒果蓮霧頗多。

在紅陽當空的屏鵝公路下騎車,加上沒有防護的情況下,雙手、頸子只有被直傷的份,加上穿著短褲,連膝蓋也曬紅了。而雖然接近九月,還是看到不少單車隊和重機隊。而公路旁就是海峽,延著大海一路向前,也是了卻一樁心願了。

從早上9時出發,到下午2時才到南灣,中途則在恆春市區料理午飯。到了南灣,先找了旅店歇息沖涼,等到外頭不那麼熾熱再繼續前進。

因為只是想看海,並沒有特別要參觀什麼景點,也就漫無目的的向前騎,但在落日涼爽的大路上,四周也沒有太多的汽機車呼嘯,這樣子的單車騎乘其實挺舒服的,也順路看到了帆船石,一些海岸景觀,還有落日之前的海天一色。

晚上就在墾丁大街走走,其實沒什麼逛夜市的習慣,加上大街上多以音樂酒吧為主要的營業場所,也不和我的調性,逛逛紀念品店、吃點小吃、看看熙熙攘攘也就是了。也第一次喝了紅景天的茶品,只是拿到熱茶的我有點後悔,燙得我差點喝不下口。

隔一日,離開南灣,和小黑重回枋寮。中途在楓港的7-11歇息用餐。趕上枋寮13:17分的車回到高雄。

在車上本想繼續有些行程,可左想右想想不出還可以再去哪。想想,回去吧,反正心願已了,快點回去也好。搭上16:30的高鐵,返回學校。

短暫的旅行,說走就走的任性,我想,也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可以這麼做吧。

雖然還是寂寞了點。

日記之外:史方---圖書館資訊

今年有很多同學都來問我關於「史學方法論」這堂課相關的問題,雖然我不是小老師,不過因為一些經驗加上和師父相處的過程,這些實務性的東西還算知道,每天的日記之外,也寫了一些這樣的東西。

這算個是我個人覺得比較完整的一個資訊,先放上來。

歷史學還是需要「史料」、「文本」的協助才能找到靈感或是題材。但是問題來了:史料在哪裡?
直覺的反應當然就是圖書館,不過可以去哪個圖書館?又是一個問題了。
很巧的是我最近的閱讀剛好就看到這一章:關於中國現代圖書館的建制。不過我不要說這個發展,我就簡單說一下一些可以「找史料」或是「找文本」的地方:
一、中部學校館際聯盟
我自己有辦這個的借書證,這個東西在東海圖書館首頁就有連結http://www.lib.thu.edu.tw/service-coop.htm
辦借書證的程序照著上面走就可以了,這樣你就算不是他們學校的學生也可以借他們學校的書了~
不過要注意借閱數量和借閱時間,而且不能續借(有點小氣...)


二、中央圖書館「全國書目資訊網」http://nbinet.ncl.edu.tw/
這個網址連線全台各地大專院校、研究院、大型圖書館的網路中心,在這邊查查看哪些地方有沒有你要的書,如果離你家裡很近(或是好朋友、親戚...等),就可以就近去看看。

三、中央圖書館
他現在的名字叫「國家圖書館」,當然就是台灣最高的文獻圖書典藏機構了。如果你不知道「封架式」圖書館長什麼樣子,你可以去逛逛,舉凡中西圖書、政府公文政令、報紙期刊...要說應有盡有也沒錯,不過畢竟是在比較鬧區的地方,所以裡面還是有一些比較輕鬆的書(什麼管小孩啦、食譜啦、小說這些),這裡面的書只能看不能借。但是他的另外一個分館「台灣分館」,位在捷運南勢角線永安市場站外,那邊就可以借書了~

四、故宮圖書文獻館
為什麼要說這裡呢?因為他一樓的大廳常常是辦展覽的地方,但是既然大家是文學院的學生,就不只可以去看展覽囉~真正有趣的地方在2~4樓,除了基本的研究圖書,還有善本古籍、滿文老檔...等非常有「歷史價值」的文獻。
在這邊必須要說一下:這邊的電腦非常老舊(還是98~95系統的....),查資料要有點耐心...

五、科博館
我是不知道我身邊有多少人去過科博館,但是也是一樣,除了展示場外,還有另外一個地方也是很有趣的。就是位在後門(那邊通常是停遊覽車的地方...對面直接可以看到科博館的溫室)三點鐘方向的資訊大樓。四樓是科博館的「圖書室」
畢竟是自然科學博物館,所以主要還是以自然科學的研究報告為主,不過如果你對科學史有興趣的也可以去看看,另外我覺得他的英文書籍update也很快,英文程度好的同學也可以去看看。
另外因為民族學、人類學的關係,也有一些地方調查報告類型的書籍,可以提供一些台灣史相關的資料。

這篇發言沒說到研究院的郭館和傅館(當然還有人社院、民族所的圖書館...),因為我覺得研究院實在是太遠了...不過日後有機會可以再重新補充
(2012/11/10)

習作:觀大馬作票案有感

這個習作寫於2013年5月6日,as title,就是看了大馬作票案後有感而發的。

不過只看大馬案當然寫不出東西,但是這讓我和最近益世的判決剛好有了一個聯想。

於是乎,就有了這篇短文的出現:(不過寫的有點薄弱,有機會要多加擴充)
===========================================================
至台北地方法院的假想信:
台北地院的各位法官大人,日安
2013年5月5日,馬來西亞大選,國陣黨以95席的比例,贏過40席的民聯黨,取得第56年的馬來西亞執政大權。
2013年4月30日,貴院偵辦林益世收賄弊案,一審後裁定除林益世個人求處7年4個月有期徒刑外,妻舅親屬等皆判無罪,且相關不法所得,扣除罰款與相關繳交金額,會在日後退還林家1400餘萬。
這兩件事情看似無關,然而對台、馬兩地的居民而言,他們有某方面的關聯性。
------
根據馬來西亞民眾於投票當天的觀察發現,明明已是投票截止時間,選務工作人員依舊在開票的過程中,增加不少票匭。在夜間開票時,民聯黨與國陣黨席次僵持不下的途中,全馬來西亞突然發生無預警停電。10分鐘後,電力恢復時,國陣黨席次瞬間遠遠高過民聯黨。
種種跡象都顯示,此次馬來西亞的選舉,受到官方蓄意的操弄,進而讓國陣黨在馬來西亞的執政,能夠屹立不搖。
------
貴院偵辦的林益世收賄弊案,於4月30日發布的判決書,台灣人民也有相同的觀感。誠然,法官斷案需要多重證據的比對、查核,方能秉公辦理、免殺無辜。然而,對比於當時,也以類似罪狀起訴的陳前總統,林益世的裁定應是相對的輕判,這讓台灣人民不免有所聯想:這項判決是否受到官方蓄意的操弄?或是如同近日網路上所發布的種種惡搞圖片,說明林益世因具備國民黨員身分,而有「免死金牌」加身?
------
雖說,以選舉與查賄來對比,是顯得過於牽強,但這樣的一個國際新聞,在此向台北地院的各位法官們提起,無非是希望能夠對於林益世收賄一案,可以給全台人民更合理的交代。
因為我們不希望,台灣到最後,也淪落到如馬來西亞一般的下場

敬啟

習作:白色的父親

很早以前辦了部落格,就希望可以寫一篇文章,來說說我那有點中二的爸爸和那有點傲嬌的師父

後來遲遲沒有下文,清明連假就藉著機會,寫了對師父的一些回應

我自己是覺得還可以再增加,不過總要有點基礎

白色,是契約,也是知識,當然,還有一些教誨
=============================================================
進入東海已經七年了,這個把歷史系當醫學院在念的小鬼,今天也差不多該走出校園了。
一天回想起,我在歷史系的七年中,我到底學到了什麼?是中華五千年的興衰?歐美文明對近代社會的影響力?台灣島上400年來的血汗?還是那些對於史學研究中,應該保持的那顆「公平」的心?
老實說都有,但老實說也都沒有。畢竟自己不是一個認真的人,打混摸魚的日子總是多過勤奮向學的時候,只是有那麼一點小聰明,還有對於知識探索的不排斥,也就這麼打滾到了今天吧。
那麼,在歷史系的這幾年,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後來想想,有一件事,不得不提,也確實是我最大的收穫。
進了歷史系,因緣際會,真正的體會到,什麼是「從師問學」
------------------------------------------------------------------
嚴格來說,和業師真正的開始有密切的來往,是在大三的那年開始。
當時系上正在徵聘所謂的Teaching Assistant,不過我個人都習慣用中學的名稱稱呼它:小老師。因為過往和業師有所熟識,系上便因此將業師所負責課程之課後輔導的任務交給了我。因此每每在課餘時間,都要前往448辦公室,詢問每日的課程進度,還有做為小老師的我們,可以協助些什麼?當然,除了課程問題,個人在業師其他課堂上的疑問,也都在此一併提問。漸漸的,和業師討論問題,便成了三年級之後,如果有空,每個課後都會去做的事。
而這樣的習慣,一直到了進入研究所,業師退休之後,依然持續。
---------------------------------------------------------------------
然而嚴格來說,所謂的「從師問學」,並沒有正式的,或是真正的進行什麼書籍的閱讀或是研究工作,絕大部分的時間,一老一小都是以閒扯居多。
閒扯的主題很多,包含今天我帶去的和知識有關的問題,生活上的疑問,然後再從這些東西天南地北的延伸出很多很多,有關的、無關的話語;還有業師每每談到,他所承學的那些,1960年代撐起台灣學界發展的學人,他們的風骨和學養。世師身影,歷歷在目;當然,業師右獨派的政治立場,也時常大發議論,發洩他對於這個世道的不滿,也
依稀還記得,初次進到業師家單獨與之談話,便聽業師暢談「殖民有功論」,直誇日本、荷蘭等國在台灣的豐功偉業。
每每談話,沒有兩小時,無法結束,也無法有結論的。個人又有對於尊師重道的認知,在辦公室內往往也不敢入座,因此每次一談話,就是直接站了兩三個小時,算來,也鍛練了不少久站的腿力。
這樣的閒扯,看似沒有主題,卻也間接學到了一些東西,對我來說,業師教導我最直接的東西,是「誠實」。業師自稱自己已是從學術界自我放逐之人,對於學術社群不再關心也不再參與,但是他總是不斷的告誡:「不要騙人了!」對於學術界在理論引用的浮誇、矯飾,學人之間一如察舉制一般的相互吹捧,業師頗不以為然。而且每每告誡:「作學問,就是老老實實的看書,老老實實的問最根本的問題,而不是東搬一塊、西抄一點,看起來好像懂很多東西,實際上什麼也不懂」。雖然在碩士班並沒有深刻的學習,而這樣的話語,卻在最後一刻,從耳邊不斷的響起。
誠實的面對學問,也誠實的面對自己。
--------------------------------------------------
當然,在這樣的時日,書寫這番文字,無非是想對業師表達一些感激的心情。雖然說我自命為其徒,但我想在歷史系裡面和他最親近的,也應該是我了吧。
學問吸收如何不敢說,但業師對我的照顧頗深,除了知識,還有生活瑣事,在我情感受到挫折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向他傾吐,當然,老人家用他多了40年的人生經驗,也安慰我不用如此悲憤,緣起緣滅,自有出路。
很難想像,有這樣的一個人,在求學的階段,無形中扮演著父親一般的角色。
我覺得我很幸運。
 

習作---史學方法ABC

有一天靈機一動想到的東西。應該說是和業師討論過後的一些簡單的心得吧。

其實內容整體來說還不是很成熟,就先這樣好了(?)
===========================================================
話說前幾天和業師談話,閒談之中又討論到史學方法的問題。「史學方法」一課程似乎是每個大專院校歷史學系學生一旦遇上都一頭霧水,老師也不知從何教起的課程。
不過因為和業師討論之後,今天突然臨機一動:也許史學方法這樣的主題,可以用ABCDEFG七個字母來介紹:
A--Artifact
這個單字是「工藝品」或是「藝術品」,以這個字來命名,只的是「歷史寫作」的「人造性」。誠然,在後現代的觀點,過去的破碎而不連續,無法確切的書寫與介紹。而史學家卻利用這些破碎的面容,縫合出一張美麗的臉龐。因此,在這個主題下,要說明歷史學研究、歷史書寫,與後現代對於現今歷史學的攻擊與討論。
有點嚴肅...不過必須討論。

B--Bibliography
談到歷史學研究或是歷史學書寫,基礎資料一定要有。而如何統籌這些資料,也是一個問題。其中,傳統的「目錄之學」,以及現代學術研究的「研究回顧」,都是進行歷史學書寫的基礎工作,所以不才認為,這個一定要告知。

C--Copy
其實C的條目有點難抉擇,本來有想到Conputer,也就是現代學術研究的電子工具應用,不過...畢竟是學術性的課程,所以學術倫理的討論也必須要有。其中抄襲、剽竊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界最大的醜聞以及弊端。如何合宜的吸收他人研究成果,或是適當的引用,都是必須要說明的

D--Database
一切的起點都是從這個字開始的,業師有言:「我們那一代的學問,在圖書館的書架上,你們這一代的學問,在遙遠的伺服器裡面」,數位資料的設立是近年來學界集中開發的領域,各個研究單位,如研究院、中央圖書館..等地方,都有相關的資料庫,不管是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乃至於自然科學相關都有。如何應用這些資料庫,對於學術研究,甚至是教學展示,都有幫助。
只是有些資料庫要註冊付費...更麻煩的是還只能「院內連線」...只能說學術在某些程度來說還是被保護的很好吧。

E--Encyclopedia
照字面上來看是指「百科全書」,其實廣義的來說指的是「工具書」,就算是大學者也非全知全能,一些專門性的知識還是需要他人的幫忙,所以相關的辭典、字典、百科,就是史學研究、歷史寫作協助了。

F--Form
從《史通》談到「六體二家」,或是〈新史學〉雜誌規範的研究格式,都是歷史寫作的表現形式。雖然說史無定法,不過選定合宜的寫作形態,便利讀者,當然也便利「資料建檔」的部分。雖然說格式很無聊...可是學術有的時候就是這麼無聊...

G--Goal
這個字是終點或目標,其實想代指作為歷史學研究或歷史寫作的「初衷」,不管是每篇研究報告的「研究動機」,或是太史公的「究天人之際」,都是這個範疇。其實透過這樣的主題,間接要訓練史學方法在提問與閱讀的「目的」。尤其在這個生活空泛的時代....我們可能更需要有目的的生活才能找到生命的重心吧


以上

白蛇後傳---習作

今年是蛇年,有個很應景的故事就是白蛇傳。

很早以前,台灣有資訊公司以白蛇傳為題,做了一款RPG遊戲,就是以白素貞遭求雷峰塔之後,白素貞的小孩「許夢蛟」入塔營救為題

這幾天靈機一動,想了一個後續打大魔王的橋段,在於一般的結局是最後許夢蛟科考得名、孝感動天才讓白娘子被釋放,個人覺得有點太傳統也太虛...既

然有「迷宮」有「公主」(ㄛ....雖然那是他媽...),那有個勇者鬥惡龍RPG挑戰大魔王的故事,我想是更吸引大家的部分吧。
 
這幾天花了幾個篇幅寫了一下,還沒完成,也暫時作為習作的一個補充吧。

白蛇後傳:終章
汗水和著鮮血慢慢的流下,石板地上除了打鬥的痕跡,還有夢蛟的血漬。許夢蛟撐著身體,喘著氣看著眼前的法海,手上的長劍緊緊的握著。
「蛟兒!別打了!你不是法海的對手啊!」結界內的白素貞吶喊著。
「好個人妖之種,在我大羅金身之下中招還能站著,不容易,不容易」,全身散發金光的法海懸浮在半空中,表示他對眼前這位少年的佩服。「也就憑你,想和老夫鬥法?」
「法海...我說了...放了我娘!不然我不會停手!」許夢蛟再次向法海宣誓他的決心
「放了她?難道讓這千年蛇妖再下凡間興風作浪?生靈塗炭?」法海伸手一揮,一股巨力再衝向許夢蛟「許夢蛟,你要知道,讓眼前這位女子留在人間,會造成多少災難!」
衝擊撞向許夢蛟,無法閃避的他被打向牆上,讓白素貞心急如焚「蛟兒!別再打了!娘能見到你,已經夠了!」白素貞轉頭「法海!放了我兒吧!我願意生生世世留在這,求你饒他一命吧!」
「饒了他?」法海再次蓄勁,準備發招「此等孽種,由你所生,若讓他留在人間,老夫收妖一世,豈非顏面掃地!」掌中金光持續的增強,看來法海準備痛下殺手了。
「娘...」許夢蛟再次喘了氣撐起身體「我...我沒事...」「蛟兒!別逞強了!娘不要看到你死啊!」
「許夢蛟,老夫再問你一次,你為何如此執著要放白素貞!」法海怒目而言「若你現在就此罷手,老夫可免你一死」但掌中的金光並無削減的事態。
許夢蛟向白素貞揮手示意,再次挺起身體「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許夢蛟舉起長劍,準備反擊「我來接我娘回家團圓,就這麼簡單!」
「執迷不悟,你就到地獄懺悔吧!」法海雙掌齊發,一陣巨大的衝擊再次發出。許夢蛟雙手持劍,面對著面前刺眼得金光。


 轟然一聲巨響,法海發出的衝擊直衝上許夢蛟,轟然一聲,塵土飛揚
「蛟兒!」白素貞吶喊著,如今方可見到親兒,難道就此天人永隔?
「哼,不自量力」,收回雙掌,金光散去,法海漸漸從半空中下降。
「白素貞,只怪你兒不自量力,敢和老夫作對」,法海走向結界
「法海!你好狠心!」白素貞淚聲俱下,「你要殺要剮只管對我!他與我倆恩怨無關,為何這般痛下殺手!」
「無關?我說了,許夢蛟由你所生,一介人妖之種,讓他留在凡間,只是徒具禍害!」法海怒斥「老夫今日所做,不過避免生靈塗炭。再者,他本不該闖入這塔,如今葬身此處,只能說咎由自取!」
「那可…不一定」一個細微的聲音響起
結界旁的兩人聞聲而望,塵土漸散,許夢蛟依舊站著,不過手上的長劍卻直插在地。「還真謝謝敖光大人…不然真的再也見不到娘了…」
法海注視著長劍,運起氣力,再次發動金身之像:「看來方才有些失手,但這次老夫不會再讓你站著了!」
「法海…出家人不打誑語…對吧…」許夢蛟向前拔起長劍,慢慢走向結界。
法海閃過一絲遲疑的神色:「你這話什麼意思?」但是手上的金光已經慢慢聚集。
「當年…你鎮住我娘…的時候…你…是…怎麼…說…的…」許夢蛟一邊說著,一邊走向結界旁。「若非…西湖水乾…雷峰塔倒…」「許夢蛟!你打什麼主義!」法海喝斥到,並且準備發出一掌
「你…看看…四周吧...」許夢蛟停下腳步,現在,他與法海正面對著
法海環顧四周,在四個方位下的瓦礫堆,似乎有東西隱約的閃著光芒:「你安了什麼東西!」許夢蛟突然使出全力,大喝一聲,再次將長劍直插在地,一時,長劍與四方的光點同時發出藍色的強光,刺的法海遮住雙眼,隱約,還有一股力量制約著法海的身軀。法海不自覺得大叫一聲。
=================================
「來了!」小青看到塔底發出的光芒,在身處的法鎮中擺起手勢,策動靈力,身在其他三方的敖光等人也做出同樣的動作。法鎮也發出與塔底相同的藍光,片刻,天搖地動,西湖水也不斷的翻騰、滾攪。
「姐姐,今天,我們會救你出來的!」
「夢蛟,你果然沒讓我失望。」
==================================
法海被這股藍光束縛著:「你…你做了什麼!」
因為法海的束縛,制約白素貞的結界也因而減弱,白素貞奮力一爭,以半人蛇的姿態稍許靠近了許夢蛟:「蛟兒!蛟兒!」許夢蛟跌坐在長劍前,看著身旁的白素貞:「娘…太好了…」「傻孩子…你這是何苦…」
「許夢蛟!你做了什麼!快放開老夫!」法海嘗試掙脫這股束縛
稍微喘了氣,許夢蛟起身:「法海,若非『西湖水乾;雷峰塔倒』是你立下的誓言,對吧。」「別故弄玄虛!你到底有什麼企圖!」法海不斷的咆哮著
「也沒什麼,只是…」許夢蛟起身,做出運動靈力的手勢,房間內同時發出一陣劇烈的搖晃。「我們要把西湖的水抽乾!」

 
 房間內的搖晃越來越劇烈,幾乎讓人站不住腳,四周的牆壁也開始龜裂,彷彿還能聽見外頭傳來水浪擊打的聲音。法海依舊試圖掙脫這道束縛,而許夢蛟則持續運動靈力,白素貞甫從結界掙脫,體力虛弱,只能暗暗祈禱自己的孩兒不會有事...
房間的牆壁裂痕越來越大,一些水流已經可以滲透進來。一會,四周都出現的大片的崩裂。西湖水湧進塔內,但是湖水並非蓄積與原處,反而不斷的湧入,好像怎麼也注不滿似的。
浪淘中的法海除了被無形的靈力束縛外,還受到水柱的打擊,許夢蛟站在原處,湖水也擊打著他的身軀,說道:「臨行之前敖光大人和小青姊姊就說了,我也只是修業這幾年,如果真要見著你,別說和你鬥法,就連撐過你的攻擊也會很吃力」,然後他看了一眼身旁的白素貞「我想此行目的,只是為了救我娘出來,並非要和你拼命,那就以破解雷峰塔的鎮妖之力為主。方才在和你周旋之時,我在四方位都安下了敖光大人給我的靈珠,也藉著亂石遮掩」,西湖水越發湧入,漸漸也可以看到,水流依序向著四方的藍光流入「待時機成熟,我們塔內塔外相互應和,策動靈珠與龍劍之力,吸取西湖水,以破你鎮妖之誓!」
法海在束縛之中掙扎一時,突然掙脫了靈力,「你也知無法與老夫鬥法,但現在你無暇分神,你可怎麼躲開老夫這一掌!」,金光蓄積,猛力拍出一掌,豈知衝擊到了許夢蛟面前,一股水壁突然擋駕在前,化解了法海的攻勢。
「現在我,小青姊姊,敖光大人和他的部下,共有五人在驅動這個法陣,自然也會有保護的方法!」許夢蛟站在長劍前,說道:「法海,你死心吧!」法海見狀,怒不可抑,不斷的拍出衝擊,但都被接連湧入的湖水化為障壁擋下。而只見水浪越來越小,塔內又開始搖晃,法海只得憤恨一聲,策動靈力,離開塔內。許夢蛟順勢拉起白素貞:「娘,我們回家吧」
塔內的石塊已逐漸崩塌,這時四方的靈珠和長劍的光芒由藍轉白,而且籠罩著塔內,隱約,好像有個洞口從腳下開啟,許夢蛟拉著白素貞,向光芒處縱身一躍。
====================================
塔外,西湖水已一滴不剩

雷峰塔也逐漸的崩塌

應用歷史學(試作)

寫在前面:
     這個東西其實之前有給業師過目過,不過因為各種原因也沒有持續寫下去,發表公開云云也就不了了之,不過昨夜(2013/2/7)有個時時關心綱塏近況的人寫了一些東西幫我填充,讓我不寫點東西還真有點不好意思。
    可是要寫什麼呢?老實說跟著大家談關廠工人臥軌一事是否恰當,或是台灣大學生該不該只領22K,那也只是隨大眾起舞,再者我個人才疏學淺,要談這些問題也不見得比大家高明到哪裡去。不過自曝其短,就不用這麼搞了吧。
    那要談什麼呢?想想我們除了訐譙現在的社會,不如想點辦法來改變我們的環境,所以想談談這一段初次將業師的想法「具現化」的幾千個字

應用歷史學
「 很賺錢」的時代
    從電影《赤壁》到《關雲長》;從橫山光輝的《三國志》,到鹽崎雄二的《一騎當千》;從偶像劇《終極三國》,到近期中國古裝劇《三國》,以羅貫中《三國演義》出發,由三國時代所創造的各式娛樂周邊產品,現今可說是不勝枚舉。文學、動漫畫、影劇,乃至於電子娛樂,都可見到以三國時代作為創作題材的作品,可見其熱門的程度。若羅貫中生於現代,我想他的財富應該不亞於J.K.Rowling,甚至可能更勝巴菲特、比爾蓋茲之流。而另一個熱門的時代要屬「清朝」,從二月河、高陽的文學創作,瓊瑤的《還珠格格》,電視劇《雍正王朝》、《乾隆王朝》、《步步驚心》、《金枝慾孽》…等,都享有不小的收視群。
    中國的歷史是如此,其實各國的歷史也是,電影《硫磺島的英雄們》、《來自硫磺島的信》,以二戰中美日交戰為主題,日本漫畫家森薰所作《艾瑪》,描述十九世紀末英國上層社會生活,法國作家斯湯達爾《紅與黑》,以法國1828年所發生的一起社會案件為創作背景,同為法國作家的雨果,其作品《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也是以實際的歷史時空為創作。
    從各式的藝術創作平台出發,我們看到了「歷史」在其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題材」、「敘事的基礎」。影音工作者與作家透過文字、歷史建築、現代戲劇的媒材對過去的「再現」,滿足一般大眾對於歷史的好奇。當然,俊男美女演員的加入,也為這些戲劇增添了不少話題
但這些創作者,應用了歷史,卻非原初就在歷史學學院進行訓練的人

「應用史學」?
        於是我們這麼問:現今在大專院校,「歷史學」的教育與訓練,是否能讓歷史學系的學生們能夠負擔,以歷史學作為藝術創作,或是狹義的「娛樂產業」的能力?
    以現況的答案是:有難度。實際上,以台灣地區為例,大專院校歷史學系授課的目的,多以學術研究的訓練為主,若為師範學院,會再增加教學方面的技術傳授。上述所說的產業,在相關的技術培訓方面,電影製作、數位媒體、應用文學等科系能夠給予這類的知識,但是歷史學本科卻不行。
        當然這樣的要求似乎太過強人所難,畢竟中、外歷史學在建構之初,即是以編寫、整裡、分析、組織、重構過往的人物與事件為主,創作的「虛構性」在要求客觀的「學術」之中,是不能存在的。而在分工專業相當細密的現代社會,個人學識體力有限的情況下,也無法對這些技術面面俱到,若有樣樣通的情況,也會落得樣樣鬆的下場。
       但是歷史學的延續只能存在於學術或是教學嗎?我想這也不盡然。歷史學者既然透過文字去重構、組織、分析過去的事件,那麼,利用其他的紀錄方式或是傳播媒材來進行,如Discovery所拍攝的史蹟、史事、歷史人物的介紹影片,也是另一個陳述的方式。
    標題提名「應用史學」,其實在技術面上無法多談,只希望以「歷史」為基礎,透過各門學科與各項產業的輔助,來開拓歷史學在學術之外,另一個可以發揮的園地。讓歷史學的學習不只是學術,或是更傳統的背誦,而可以有更多的可能。
       至少,在現在面對著自由市場,作為文學院的我們,也該找出一些出路。


(底下這段是「授課大綱」,因為還不知道怎麼鋪陳...所以就先寫一些標題了)

敘述分項:
一、 歷史學之「定義」與歷史學「學術寫作」的傳統
EG:傳統史學方法介紹。如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史學史》,E.H.Carl "what is history" 等著作。
二、 歷史學的「應用傳統」:以中國史學為例
EG:歷史策論的政治論述
三、 應用一:文學創作/歷史小說
EG:金庸、二月河、高揚、岳南等作品
四、 應用二:傳記
EG:羅曼羅蘭「巨人三傳」
五、 應用三:劇作/劇本書寫
EG:(待思考)
六、 應用三:展演/博物館展示教育
EG:台中科博館「中國科技廳」、台北史博館「華夏文明」常設展…等
七、 應用四:歷史的「形象化」:娛樂、服飾、飲食等
EG:三國無雙、三國志系列遊戲…等
八、 應用五:歷史的「物質面」:文物、史蹟、旅遊等
EG:文化資產保存法、UNESCO世界遺產訂定,史蹟旅遊規畫
九、 歷史學的「再思考」:「三頭六臂」的歷史學家
 

賀年辭歲:現代詩試作

話說每年過年什麼的,我父親都會寫一首古典詩賀年辭歲,今年他,想來寫個現代詩。
我自己是先起了頭,想想好想又有點梗,就把幾個字填了填
不知道夠不夠文青:P
===========================================
賀年辭歲
巨龍擺尾離開了台灣海峽,帶走了一年來的喜怒哀懼。
2012年,我經歷了許多事情,有天災,有人禍,有狂歡,也有失
當然,還有那對於世界終結之日的不安與疑惑。

漸漸的,時間又過了一年。
天災與人禍的傷痕,日漸撫平
那些狂歡的和失落的,也該面對新的開始。

2012年,世界並沒有終結,令我們感到寬慰。
2013年,不公不義的事情依舊存在,令我們感到遺憾。

輕巧的靈蛇帶來黎明的曙光。
嘶嘶蛇信,以祈願世界,祈願我們這個世代,能夠靈巧的渡過每個難關。
對於未來,游刃有餘

敬,2013,癸巳年

夢境:影盼,日望(20130412,夜)

又夢到洛瓷了

其實這次夢到她,看到她有一種小小的「福態」

(說她胖了不應該,因為她說過她不允許自己變胖)

但,這次的夢,讓我覺得很強烈

於是乎,就有了這個小短篇

====================================
要有多深的執念才能在夢境之中遇見妳?
算算,這已經是第四次,我在午夜夢迴之中和妳的身影交會。
場景依然魔幻,我和妳一同坐在一輛車上,擔任駕駛的是一位認識的學長
(雖然我不清楚他為何會出現在此)

一路上,我依然沒有正眼看著妳,我們之間也沒有任何的對話。而路途的景色為何?老實說我也記不清楚了

一會兒,車停了下來,我下車去做了一些事,回到車上,看到妳寫了一張紙,上面有六個字,字體很特殊,有點像篆刻,四個字的詞已經忘了,但是兩個字的詞,我卻記了下來:影盼

後來,車子似乎必須長時間的停下,我下了車,我看到妳在一旁的小桌上,放了很多海報,寫著「太極」、「滄海」這些很飄渺的詞彙。

然後,我第一次,應該說我沒有在醒著的時候對妳這麼做:

我正眼看了妳

意外的,妳沒有迴避,反而笑笑的和我說,要我對這些海報評點評點,我似乎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動,衝上去抱住了妳。

妳沒有迴避,反而也回抱了我,還俏皮的吻了我的臉頰

(就如同以往,妳對我的Kiss Bye一樣)

一個衝動,我吻上了妳的唇,想要找回那從前的纏綿悱惻。

妳沒有回絕

然後,我回到小桌前,寫下了我的回應:日望

影盼,日望

也許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但它象徵著,我對妳的,那最深最深的執念

影盼,日望

google map找不到的地方

看了一下對於洛瓷和桃夭的文章,只有歇斯底里的那幾天發的。最早最早的一篇到沒有

還是放一下好了,因為這是我第一篇,對於一個女子的執著之文

但還需要修改,所以也是先擺著
======================================================

「我們無法辨識位置…」「請確認所有城市、街道或地點名稱無錯字。」


「請確認您的地址包含城市名稱。」


這幾行字句讓我困惑了一會。「無法辨識位置」?在全世界最強大的Google面Map前,還有什麼地方是它找不到的?


我帶著疑惑的心情,重新再輸入了一遍。還是出現同樣的訊息。思索一會,改將「號」的欄位刪除,卻還是無法得知結果。依序將「巷」、「弄」的要求取消後,卻還是那幾句「我們無法辨識位置…」。最後,我在搜尋欄打上九個字:彰化縣花壇鄉永春村,一個約略的地點才顯示在螢幕上。


搜尋的結果讓我更疑惑了:這是個什麼樣神秘的地方?居然會讓Google Map也無法精確的搜尋到?


它讓我聯想到你,在大學四年的相處中,我對於你的認識,似乎也和Google Map對這個地址一樣,只能略知一二。


於是乎,在你離開學校後的一個多月,按耐不住好奇的心情,我抽了一天,查好火車班次,親自去看看。


帶上簡單的行囊和路線圖。我像一個出門遠足的小學生,騎上腳踏車,順著大度山的斜坡,來到了龍井車站。


這應該是我在台中就學四年,第一次自己坐「電聯車」出門,不是為了通勤,也不是為了遊玩,而是為了一條無法搜尋的地址。倘若日後想起,是否會有年少輕狂之感?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火車漸漸從安靜的海線,來到了交會站:彰化。我得在這改換路線,才能繼續前進。出站重新買了票,再次坐上了下一班的火車。


一站的時間,我來到了我的目的地,一個對我來說熟悉,卻又陌生的地方:彰化縣花壇鄉。走出了那作宛如教堂般的火車站,而它的質樸讓我想起未改建前的埔心車站,拿出自己抄的路線圖,一如電影情節中的探險家,要前往未知的古文明。


在市區的街道都算順利,正如電腦所顯示的一樣,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可是當周邊越來越人煙稀少,身邊大貨車的呼嘯漸漸頻繁,我開始懷疑:真的是這麼走嗎?拿出自己抄的路線圖,卻又不敢相信,畢竟我只寫了「道路的名稱」和「行走的順序」,沒辦法,只有求助當地的居民:第一位鐵工廠的老闆很熱心,指引了我一條小徑,讓我可以安全的先到鄰近的地方。再三謝過之後,繼續出發。


出了小徑,來到岔路口,我得繼續問路,一旁的房舍給了我一點希望,走向前去:「請問一下,永春村怎麼走?」。應門的小姐有些疑惑:「你要去永春村做什麼?」,我想了想:「沒什麼,就是想去」,總不能說明我的原意,這樣會被當成怪人吧?但是小姐似乎不放心:「怎麼沒事會想去那個地方?」我有些疑惑的笑了,也許走訪一個小村莊真的需要一點理由吧。還好隨後一起應門的先生給了方向,讓我可以不用在去回答這個尷尬的問題。


順著指引走,經過了一間小學校,就看到了方才說了大馬路,還有轉角的7-11,先道商店裡稍事歇息,退下濕透的衣裳,拿出攜帶的糧食補充體力,看到了前方還有一間派出所,那就是下一個問路的地方了。


進了派出所,裡頭的警員客氣的詢問是否需要幫忙,我再次問了:「請問一下,永春村怎麼走?」,警員也問了相同的問題:「你要去永春村做什麼呢?」,這次,我給的回應是:「我要去找人」,警員再問:「你知道確切的地點嗎?」我把那個無法搜尋的地址說了出來,警員也給了我一個確切的指引:順著這條大馬路走,看到右手邊的一個牌坊,進去延著路走就會到了。


謝過了警員,離開派出所,也許,我真的是要去找人吧,但是,她會在嗎?


順著大路,穿過牌坊,沿著一條泥水小徑,我走進了一座社區,想來這就是永春村了。社區口還有一間三山國王廟,應該是這個社區的祭祀重心吧。 這個社區的構成很特殊,一巷一弄自成一個單位,對於同一弄的房子,只能看到後門,得找到其他側門才能進入裡面,花了一點時間,我找到了那個神祕的地址所在:彰化縣花壇鄉永春村永春路32巷42弄13號。


那是一整排透天厝中的其中一棟,深紅色的外牆,門口還有幾棵花花草草。大門口是緊閉的,不過內門口是敞開的,想來應該是有人在家吧。我繞著房子的前後,試圖用視覺去捕捉鐵窗磚牆內,你生活的樣貌,卻無法看透;一會,我想,也許放棄視覺的主觀意識,用聽覺去感受吧,但是小鎮的午後太安靜,安靜的讓我聽不出你的蹤跡。一時之間,一個似乎是熟悉的地址,卻又變得陌生了。


躊躇良久,我轉身,離開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2011/03/22

桂花盛開時

寫在前面:
808與831這兩個號碼對我來說有點特別,她們分別是洛瓷和桃夭的生日
克利斯身分證上的出生年月也是831,不過實際上是901,但她很喜歡這個日子

這篇有點像詩的東西,寫在洛瓷生日的前一天(20120807)

facebook上的生日祝福,我想是不太可能的了,對洛瓷是,對桃夭也是
但剛好想到,八月又稱桂月,她們既然都是八月份生日,就用這個主題,想了一個小短篇



當桂花盛開時 :

八月是豐富的日子
是艷陽高照,是狂風驟雨,有慵懶,也有喧鬧
八月也是桂花盛開的時候
那細碎的白點,雖然不是醒目的花朵,卻有著迷人的氣息,飄散四方
八月,也是妳們的日子

突然覺得妳們也像桂花
像桂花的花:輕巧、玲瓏、潔白
像桂花的枝:光滑、細瘦、堅韌
像桂花的葉:翠綠、圓潤、鋒利
像桂花:那樣靜靜的生長,散發著清甜的芬芳

當桂花盛開時,我想起妳們
想起妳們的笑顏,想起妳們的話語
花開花謝,日升日落
桂花一年一年的生長、盛開著
但花香卻越來越遙遠
當桂花盛開時,我想起妳們
生日快樂,兩位

夢境五則---念Y.C.&S.W.

前言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以前我常常夢到桃夭,當然和我對她的愛慕有關。
以前還想說,如果我夢到她10次之多,我要重新向她表白。
不過我沒有做,因為我不希望再給她添麻煩
和洛瓷分離之後,夢境中出現的「情人」就變成她了,第四個夢境讓我醒來是還有一點餘悸,甚至想要把夢中的話語說給她聽。
但我也沒有做,畢竟洛瓷已經很脆弱了。
雖然說,夢中的美好讓我們想要一直沉睡下去,但還是得面對每天的日子
至於那些,美好的身影,就繼續讓她存在在夢裡吧
很慶幸的事,我還夢的到妳們
五則夢裡面,前兩次是桃夭,時間應該是一年多前,三四則是洛瓷,算是最近幾個月的是。不過最後一則是昨晚(7/30)的事情,有點特殊,也成了我寫這個小短篇的起點:

(一)
朦朧之中,又看見了你的身影。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之下,妳出現在我的身旁。妳穿著一襲雪白的洋裝,批著一件針織背心。夢境中的你,依然是長髮,可是似乎變得更美麗了。
相遇的場合有些不合邏輯:一間廣大的廳堂,有許多人在其中,似乎是一個會議、亦或是一個課程。妳拿起一支豎笛,簡單的測試著它的音調,然後問我對於管樂器的想法,我說我對Saxophone的聲音感到印象深刻。妳還告訴我你在洪先生的門下協助資料整理,然後抱怨著同事對於工作的馬虎。我聽著,也只能簡單的回應。
這麼有一搭沒一搭的閒聊後,妳突然要我面對妳坐下,接著向我的左肩依偎著。霎時,我有些不知所措,在眾人的目光下有這麼親密的舉動,即使在我倆之間似乎沒有這麼親密的關係,可是妳卻不在乎,只是在我肩上閉目養神。我伸出顫抖的手,撫摸著妳的長髮,妳似乎允許了,我悄悄的在你耳邊說:「妳不怕我對妳做很過份的事嗎?」妳回答:
「我知道你不會。」
我不知該如何回應,也只有繼續靜靜的撫摸著你的長髮。
本來想繼續和你說些什麼的,但是下一秒,你的身影卻完全的消失了,而我一個人拿著你的針織背心,站在綿綿細雨的花壇街道上,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我想再次尋找你的身影,嘈雜的蟬聲卻把我拉回了現實。……
================================
(二)
那是一個類似於百貨公司樓層的空間,四周擺滿了桌椅,應該是個餐廳吧,還有許多節慶的裝飾。我四處走走晃晃。無意間,我撞見了妳,妳穿的是過去我最熟悉的夏裝。桃色條紋上衣和牛仔褲,妳似乎很忙碌,在這個會場穿梭著,簡單打過招呼之後,妳又匆忙的離開了。我只有先坐下來,先吃點桌上的點心。
過了一會兒,妳結束忙碌了。我走上前,拿出我準備要給你的禮物,妳收下之後,沒說什麼
但是妳突然抱住我,沉默了一會,我卻沒有驚訝,雙手也環上妳的腰。
接著妳說了一句:
「你覺得,我真的不想理你了嗎?」
我想說些什麼,但我來不及回應。正當我準備說出我的心情時,妳已經從我懷裡消失了。……
================================
(三)
那是一個鬧市,熙來攘往的人群,我在街道隨意閒晃著
一個身影在我身邊出現和我搭話,是一個熟悉的裝扮:藍色的畫家帽,配上黑色的皮背包,定神一看,是妳
妳一如往常的和我閒談,但說了些什麼我卻聽得不是很清楚,可是那時的妳,笑得好開心,沒有任何的壓力
然後妳向前走去,消失在大街的那一頭……
那是我第一次在夢中見到妳
================================
(四)
灰撲撲的色調,一棟特殊的建築物,我和一整個人群走在其中,如同廊道,也如廳堂的空間裡。
我望向四周觀察著,人群裡似乎還有我認識的人,我也和他們說了一些話語
但是建築物之中突然發出一陣廣播的聲音,似乎是某種指令,頓時,廊道上的人都動了起來,廣播的聲音似乎是要更動上一回指令的內容,因此要「重新入場」
這讓我想到了金澤伸明的《國王遊戲》,他們都是「參賽者」
一行人面無表情的魚貫向前,走向指令要他們進入的入口,忽然有個人,他應當是我認識的人,遞給我一張黃色的紙片,上頭有些字,但我看不出來。但是隨後又有一隻手遞了一張白色的紙片,也是一些模糊的字句,但我感覺到,那是類似「遺書」的話語,我順著這隻手抬起頭,一個熟悉的裝扮,是妳。
我問為什麼你要這麼做,妳說了些什麼,但我沒聽到內容,情急之下,我大吼了一聲:
「難道我們一直都要這麼彆扭嘛!!」
妳沒回話,轉身消失在人群之中,我想再找到妳,卻再也找不到了。…
====================================
(五)
炎熱的夏日街道,似乎是夥同一位好友一同出遊,到他的故鄉走走,我和他在晴空萬里下嬉鬧,這位好友帶我穿街過巷,參觀景點,還幫我打點食宿一類。
途中,我說我想獨自出去走走,好友也說好,尋覓之中,一位穿白色連身裙的女子出現,但她的容貌,不是妳,也不是妳,卻給我妳們倆都有熟悉的氣息,我認識他,她也認識我。我像她伸開雙臂,做了一個擁抱的邀請,而她答應了。
相擁之際的我們,談話不多,可是我卻有一種擁抱著「妳們」的感覺。
而在另一段移動之中,她也消失了。
可是卻有妳(妳)來過的感覺。……

希望妳們在現實裡,都過得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