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二臺灣史的閱讀心得改寫而成
《亞細亞的孤兒》
吳濁流著 台北 草根出版 1995
前言
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其實是羅大佑先生為電影「異域」所編寫的同名歌曲,再一次知道他是一本書,是高一的歷史課上老師所提到的而真正閱讀到了這本書,是在大二上學期,因為日治台灣史的期末作業,藉著這樣的一個機會,我看了這本書。也藉此重新去瞭解,到底台灣在整個東南亞地區裡,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而所謂的「台灣人」又是什麼樣的一個名詞。
作者
吳濁流(1900~1976),本名吳建田,新竹新埔人,日治時期台北師範學校畢業(1920),曾任教於新竹新埔公學校照門分校、苗栗四湖公學校、新竹關西公學校等;另參加「苗栗詩社」與「大新吟社」,著有許多漢詩,有「鐵血詩人吳濁流」的稱號。[1]1941年,前往中國南京擔任記者一職,台灣光復後,於新生報以及民報擔任記者。1964年創辦《台灣文藝》雜誌,1969年,設立吳濁流文學獎。晚年除寫作之外,另遊歷於東南亞、美洲、澳洲、印度等地。[2]重要著作有《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等書
內容摘要
主角胡太明,生長於台灣鄉間,祖父為傳統漢學出生的秀才,胡太明一開始是在傳統的私塾之中學習傳統漢學,日本人佔領台灣之後,胡太明改轉進入國民學校(公學校)就讀。畢業後便在國民學校之中任教。
在國民學校就讀與任教的其間,胡太明深切的感受到了日台因為殖民的關係,出現日人與台人間的不平等:老師與老師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因為「族群」的不同,因為某種「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別上的待遇。胡太明自己也是「身受其害」的一人:他在學校所愛慕的一位女老師,便因為兩人「族群」的不同,而使他無法與之親近。對於正值青春的胡太明來說,這是一項相當大的傷害:為什麼人與人的相愛,也要跟「族群」扯上關係呢?
為了解除心中的困頓,胡太明離開家鄉,到了日本去留學。在那裡,胡太明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忙碌的人群、嘈雜的街道、來回穿梭的車輛,這和台灣的鄉間,有著極為不同的風貌。
來到日本的胡太明,遇見第一件事情便讓他感到錯愕與不滿:他的同窗好友,不希望他在這裡承認自己是「台灣人」。這是多麼怪異的一件事!台灣人在台灣已經飽受日本人歧視,何以到了日本還要為自己的族群遮遮掩掩?但是求學在即,胡太明也沒多想。在日本,他也接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新的思想。更考進了物理學校,成為當期錄取生中,唯一的一位台灣人。
同窗好友不希望他承認自己是台灣人的「原因」,在一次聚會之上出現了,列席之中有許多中國大陸的學生,胡太明被一一拉著介紹、應酬,原本熱絡親切的場面,卻因為胡太明一句:「我是台灣人」,使的全場學生對他給以鄙視與輕蔑的回應,這讓胡太明感到更加的失落了。
留學畢業後回到台灣,胡太明到了糖廠任職。在糖廠,日台族群間的衝突依舊存在,而台人因為教育程度的低落,更是飽受日本人的欺凌,這讓胡太明又萌生了「向外尋找」的念頭,這次,他去了中國,那個祖先居住過的地方。
南京的生活也是令他感到不同的:舊中國的貧困、列強的侵略、所謂開放思想的腐敗,也都讓胡太明感到痛心。而也在中國,他認識了他的伴侶。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前夕,胡太明更因為自己身份的關係,遭到南京當局盤查與幽禁,透過在學校兩位女同學的幫助,才得以逃離牢獄,再次的回到台灣。
中日戰爭爆發了,皇民化運動全面推行,胡太明被日本政府徵調到廣州參加戰爭。日本軍在中國的殘暴行為,讓胡太明更加感到悲痛,再目睹一次處刑中國軍人的現場之後,承受不了的他,被日軍遣送回台灣。但是戰爭的風暴是全面的,不只是他,連他的親戚也受到了波及,隨著日本戰事的擴大,胡太明的姪兒、兄弟一個個的被徵召到南洋進行前線戰爭,或是為日本進行超時勞動。胡太明的弟弟,也因此而喪生。
最後,胡太明瘋了。是這樣的一個大環境讓他瘋狂的。
心得
這是一部「自傳」性質很高的小說,因為書中的主角胡太明,其實就是吳濁流先生自身的寫照,這種書寫方式,和吳念貞導演的電影「多桑」是相同的敘事手法。台灣在1930年代,有很多的作家,對於日治時期台灣人的困頓、被剝削也有相關的小說:諸如賴和、楊逵、呂賀若、龍潭作家鐘肇正等。
這是一部讀來相當沈重的小說,他很赤裸裸的描寫了日本在台灣殖民的種種「惡行」,也敘述了台灣人在那樣的環境下,一種「尷尬」的處境:做為殖民地的次等公民,在台灣備受日本人的欺凌;就算到了日本,又不能表示自己是來自台灣,這樣會被日本人,甚至是被當地中國人鄙視;而到了中國,面對那樣窮困、殘破的世界,卻又很迷惘,我們真的來自這樣的一塊土地嗎?那麼,所謂的「台灣人」,到底是什麼? 而這樣的一種論述,對於台灣人以及台灣的地位定位,仍然是許多政治人物、歷史學家討論的議題。
而對於我來說,50年的日本殖民,是台灣的一種不幸,也許,日本在台灣留下的許多建設:鐵路、銀行、現代化水利、電氣工程等等,為台灣的現代化帶來了很大的貢獻,可是深入去觀察,這些建設不過是日本為了侵略亞洲所建立的跳板罷了,台灣人民真正受惠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不斷的剝削以及不斷的受欺壓而已。
當然,這也可以給我們一個有趣的研究議題:如果沒有日本50年的殖民,對於台灣在近現代發展上,無論是經濟還是社會,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台灣會變的和現在一樣嗎?我們對於日本文化或是現在的中國文化,還能有相同的接受度或是排斥度嗎?這是值得我們去好好思考的。
[1]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6246&ctNode=405&mp=256
[2]資料來源: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year/wu_b1900e1976.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