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無名的第一篇讀書心得,一本科學家小傳
《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
張文亮著 台北 文經社出版 1999
前言
在說到我的讀書心得之前,得先說說這本書的來由。幾個月之前,我們系上的圖書室出清一些舊書,讓大家可以自行帶走,不然這些書堆著也沒其他的空間可以擺放。我個人也挑了兩本書帶回房間,其中一本,就是這本法拉第的傳記。
法拉第這個名字,在國中的理化課本上,就已經知道了,也知道他所發現的「電磁感應」---在變化之中的磁力,會產生電流,就是今天發電機的運作基礎,但是他的身平,我卻一無所知。
今年(2008)的9月中,我看完了這本書,對於法拉第,甚至對於「科學家」這樣的人物,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關於作者
張文亮先生,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碩士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水土空氣資源系碩士與水土空氣資源系博士畢業,目前任職於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前身為農業工程學系)[1],著有《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南丁格爾與現代護理》《當河馬想動的時候再去推他》《誰能在馬桶上拉小提琴?》《為什麼薯條這麼迷人?》《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等書
內容摘要
全書是對於英國物理學家米歇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所做的傳記,內容依照法拉第從年輕到年老的時間,分成學徒時期、研究助理時期、皇家科學院會員時期、退休時期等四個段限,記錄法拉第在科學上的研究成果,以及生活上所發生的大小事情。
法拉第出生於19世紀初期的英國郊區,父親是個鐵匠,母親則是旅館中的女侍。法拉第自小就生長在一個貧苦的家庭,因此小學一畢業,就直接進入了鎮上的書局擔任裝訂書本的學童。儘管如此,法拉第還是不放棄對於知識的吸收,時常在下班後窩在書店的閣樓上閱讀今天他所裝訂的每一本書籍。書店的老闆雷伯先生,是法拉第在知識學術上最大的幫助者。雷伯先生適性適才的訓練方式,讓法拉第得以全心的吸收知識。
1813年,法拉第進入英國皇家科學院擔任研究助理,這一待,就待了49年的時間,在這將近50年的日子裡,法拉第完成的許多關於電磁學方面的研究:諸如大家所熟知的電磁感應、法拉第定律,以及生物電能、極光的研究,還有磁場現象的發現之外,法拉第還研究了合金化學、食物化學(食品敗壞的原因)、膠體化學等眾多研究。
法拉第的研究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因為學歷的關係,在學院裡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歧視與批評,研究期間,更受到許多人的抨擊,有人說他抄襲剽竊他人理論,有人說他只是運氣好而發現這些現象,種種難聽的話語,也讓法拉第覺得,原來學習科學,並不會讓人變的更高尚,在學術界之中,原來還有這麼黑暗的一面。但是,這些打擊,並沒有讓法拉第一蹶不振,仍然在電學的研究上,努力尋找答案。
除了科學上的研究之外,法拉第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1821年,法拉第受洗,也因為從事科學的研究,讓他更加覺得:人會在自己強烈需要的事情上,欺騙自己…科學的每一個邏輯的基本點都是假設,而每一個假設裡都含著信仰。[2]
1861年,法拉第從皇家科學院退休,但仍然不放棄學術的研究與知識的追求。科學家不只要理解世界,更要保護世界,法拉第晚年最重要的兩個研究,一是水污染,另一則為燈塔的研究,這兩項研究,對於今天的污水處理、下水道管線,以及海上航行的建設,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1867年,法拉第逝世了。終身一貧如洗的他,留下了一句遺言:「我的一生,是用科學侍奉上帝」[3]
心得
一個人的偉大,不在於他的功勳,不在於他有不有名,而在於,他對人類社會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
也許,法拉第只有小學畢業,也許,法拉第的名字只是一種物理公式的專有名詞,可是,他一生的研究,卻影響了後世的我們,很多很多。電力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電話、電視、電腦、電冰箱、電風扇等用品,存在在我們生活周遭,甚至在今天,台大電機工程學系依舊是工科學生心目中的榜首。當然這是題外話。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為了製造電力,法拉第耗費了10年的時間去實驗,才找到了發電的方法,但現在的我們,卻是很輕鬆的按下開關,就可以享受到電力帶來的便利。
我作為一個歷史系的學生,雖然不需要做什麼物理、化學上的實驗,可是法拉第在知識上的追求,以及在學問上的嚴謹,是現在的我所要去學習的。我們都是看著巨人的背影在前進的,有一天,我也希望,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幫助更多的人,就像法拉第影響了愛因斯坦、愛迪生、焦耳這些科學家一樣。
張文亮教授雖然是學工科出生的,但是在用字譴詞方面,卻相當的平易近人,即使是不懂電學的人,也能輕鬆的瞭解法拉第的研究與他那雖然經濟上貧苦清寒、學術上受到眾人的詆毀、實驗不斷失敗,卻又甘之如飴、樂天知命的一生,我期待將來,我也可以寫出和張教授一樣出色的傳記。
[1]資料來源:台大環工系系網:http://www.ae.ntu.edu.tw/index0.htm
[2]摘自本書頁123、頁127
[3] 摘自本書頁2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