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應用歷史學(試作)

寫在前面:
     這個東西其實之前有給業師過目過,不過因為各種原因也沒有持續寫下去,發表公開云云也就不了了之,不過昨夜(2013/2/7)有個時時關心綱塏近況的人寫了一些東西幫我填充,讓我不寫點東西還真有點不好意思。
    可是要寫什麼呢?老實說跟著大家談關廠工人臥軌一事是否恰當,或是台灣大學生該不該只領22K,那也只是隨大眾起舞,再者我個人才疏學淺,要談這些問題也不見得比大家高明到哪裡去。不過自曝其短,就不用這麼搞了吧。
    那要談什麼呢?想想我們除了訐譙現在的社會,不如想點辦法來改變我們的環境,所以想談談這一段初次將業師的想法「具現化」的幾千個字

應用歷史學
「 很賺錢」的時代
    從電影《赤壁》到《關雲長》;從橫山光輝的《三國志》,到鹽崎雄二的《一騎當千》;從偶像劇《終極三國》,到近期中國古裝劇《三國》,以羅貫中《三國演義》出發,由三國時代所創造的各式娛樂周邊產品,現今可說是不勝枚舉。文學、動漫畫、影劇,乃至於電子娛樂,都可見到以三國時代作為創作題材的作品,可見其熱門的程度。若羅貫中生於現代,我想他的財富應該不亞於J.K.Rowling,甚至可能更勝巴菲特、比爾蓋茲之流。而另一個熱門的時代要屬「清朝」,從二月河、高陽的文學創作,瓊瑤的《還珠格格》,電視劇《雍正王朝》、《乾隆王朝》、《步步驚心》、《金枝慾孽》…等,都享有不小的收視群。
    中國的歷史是如此,其實各國的歷史也是,電影《硫磺島的英雄們》、《來自硫磺島的信》,以二戰中美日交戰為主題,日本漫畫家森薰所作《艾瑪》,描述十九世紀末英國上層社會生活,法國作家斯湯達爾《紅與黑》,以法國1828年所發生的一起社會案件為創作背景,同為法國作家的雨果,其作品《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也是以實際的歷史時空為創作。
    從各式的藝術創作平台出發,我們看到了「歷史」在其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題材」、「敘事的基礎」。影音工作者與作家透過文字、歷史建築、現代戲劇的媒材對過去的「再現」,滿足一般大眾對於歷史的好奇。當然,俊男美女演員的加入,也為這些戲劇增添了不少話題
但這些創作者,應用了歷史,卻非原初就在歷史學學院進行訓練的人

「應用史學」?
        於是我們這麼問:現今在大專院校,「歷史學」的教育與訓練,是否能讓歷史學系的學生們能夠負擔,以歷史學作為藝術創作,或是狹義的「娛樂產業」的能力?
    以現況的答案是:有難度。實際上,以台灣地區為例,大專院校歷史學系授課的目的,多以學術研究的訓練為主,若為師範學院,會再增加教學方面的技術傳授。上述所說的產業,在相關的技術培訓方面,電影製作、數位媒體、應用文學等科系能夠給予這類的知識,但是歷史學本科卻不行。
        當然這樣的要求似乎太過強人所難,畢竟中、外歷史學在建構之初,即是以編寫、整裡、分析、組織、重構過往的人物與事件為主,創作的「虛構性」在要求客觀的「學術」之中,是不能存在的。而在分工專業相當細密的現代社會,個人學識體力有限的情況下,也無法對這些技術面面俱到,若有樣樣通的情況,也會落得樣樣鬆的下場。
       但是歷史學的延續只能存在於學術或是教學嗎?我想這也不盡然。歷史學者既然透過文字去重構、組織、分析過去的事件,那麼,利用其他的紀錄方式或是傳播媒材來進行,如Discovery所拍攝的史蹟、史事、歷史人物的介紹影片,也是另一個陳述的方式。
    標題提名「應用史學」,其實在技術面上無法多談,只希望以「歷史」為基礎,透過各門學科與各項產業的輔助,來開拓歷史學在學術之外,另一個可以發揮的園地。讓歷史學的學習不只是學術,或是更傳統的背誦,而可以有更多的可能。
       至少,在現在面對著自由市場,作為文學院的我們,也該找出一些出路。


(底下這段是「授課大綱」,因為還不知道怎麼鋪陳...所以就先寫一些標題了)

敘述分項:
一、 歷史學之「定義」與歷史學「學術寫作」的傳統
EG:傳統史學方法介紹。如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史學史》,E.H.Carl "what is history" 等著作。
二、 歷史學的「應用傳統」:以中國史學為例
EG:歷史策論的政治論述
三、 應用一:文學創作/歷史小說
EG:金庸、二月河、高揚、岳南等作品
四、 應用二:傳記
EG:羅曼羅蘭「巨人三傳」
五、 應用三:劇作/劇本書寫
EG:(待思考)
六、 應用三:展演/博物館展示教育
EG:台中科博館「中國科技廳」、台北史博館「華夏文明」常設展…等
七、 應用四:歷史的「形象化」:娛樂、服飾、飲食等
EG:三國無雙、三國志系列遊戲…等
八、 應用五:歷史的「物質面」:文物、史蹟、旅遊等
EG:文化資產保存法、UNESCO世界遺產訂定,史蹟旅遊規畫
九、 歷史學的「再思考」:「三頭六臂」的歷史學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